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肩負著審美教育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詩歌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詩歌教學的特點和審美教育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去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接受美的熏陶,從而完成教學教育任務,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訓釋字詞,理解詩句,獲得初級美感
這里以屈原《涉江》的一部分為例來說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這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個字詞組成的詩句,要對它們進行教學審美,首先就要引導學生對“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等詩句進行字詞訓釋和詩句理解,知道這是說“我小時候就喜歡這些奇特的裝飾,到老來依然喜歡。我帶著長長的寶劍,頂著高高的帽子,佩著明月珍珠和珍貴玉器。”僅此還不夠,還要弄懂這是用“奇服”來比喻詩人一直保持著高尚品德、遠大理想和忠貞愛國的情懷。一旦明白這些,學生就會初步感受到本詩塑造了獨特鮮明的藝術形象,蘊涵著高尚的情感美。
任何一首詩歌都是由字、詞、句等語言符號有機組成,而這些語言符號就是一個個載體,它們承載著詩人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美的感受,但它們又猶如關閉詩人心靈世界的大門,需要讀者自己叩響。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審美,就必須首先叩開這扇大門,才能與詩人的心靈情感溝通,才能發現美、感受美。“叩開”就是對語言符號的訓釋和理解。盡管從字面、詞面、句面意義的訓釋和理解來感知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美的內涵,還是粗淺的,但我們能從中獲得悅目賞心的初級美感。
二、反復誦讀,體會意趣,感受音樂美
詩歌是優美的語言藝術。它的語言精練形象,節奏明快,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如欣賞旋律優美的樂曲。因此,古人鑒賞詩歌特別重視反復誦讀,細心品味。蘇軾就曾強調讀陶淵明的詩,只有“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陸游也說,詩歌要“一讀再讀至百讀,乃見其妙者。”古人鑒賞詩歌的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在詩歌教學審美中學習和借鑒。其實無論是學習舊體詩還是新體詩,只有通過反復誦讀,細心體會,并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和思想情操補充進去,豐富詩歌的形象和意境,才能“識其奇趣”、“見其妙”,感受到“金石宮商之聲”在詩歌教學審美中,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誦讀,要培養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誦讀方法和技巧,使他們通過反復誦讀去琢磨語言的精妙,體會內容的意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三、分析藝術形象,感受意境美
審美教育是形象性的教育,它是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蘊涵的思想情感來感染人,教育人。詩歌是通過語言塑造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對人的教育只有靠藝術形象和蘊涵其中思想感情,而這種融合了讀者思想感情的自然的或社會的藝術形象,就是意境。中學課文所選的詩歌文質兼美,具有優美的意境。因此,在教學審美中應該對詩歌描繪的自然景物、社會人物等藝術形象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再現藝術形象,領會其蘊涵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一)分析景物,感受意境美。抒情詩歌往往由景物構成畫面,其景物寄寓了詩人的感情和愿望。詩人在詩歌中描寫不是目的,而是借以抒發詩人對社會生活的獨特感受。教學審美時,應該從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再現,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獲得清晰而親切的感受,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形象,進而領會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這里以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例來說明。教學審美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弄清楚詞的上闋是選取“明月”、“清風”、“稻花”、“鵲”、“蟬”、“蛙”等景物構成晴朗夏夜的畫面:清風徐徐吹拂,月光驚起鵲鳥;夜半時分,蟬鳴尚未停止,蛙聲響成一片,仿佛它們在稻花香里訴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詞的下闋抓住“星”、“雨”、“茅店”、“社林”、“路”、“溪”等景物來表現夏夜驟雨圖景:天氣變化,月隱云起,天邊寥寥幾星,山前點點夜雨,社林邊的茅店,忽然出現在匆匆趕路欲求避雨的詞人面前。通過分析,抓住景物展開想象、聯想,就能如臨其境,感受到詞人在黃沙嶺自然風光的形象中寄寓的喜悅、驚奇和熱愛之情,感受到本詞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好。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意境美。詩歌除了抒情詩外,還有敘事詩。敘事詩是通過描述一定情節和典型的生活畫面,塑造人物形象,融入思想感情,構成意境美。對這類詩歌審美教學,要注重分析詩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想象和聯想對詩歌中的典型畫面、人物形象、熾熱的激情進行描繪和渲染,再現藝術形象,把握其性格品質、典型意義、感情色彩。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的教學審美中,就要從正反兩方面人物矛盾沖突的生活畫面、人物對話和曲折的情節入手來分析劉蘭芝、焦仲卿等人物形象。特別是劉蘭芝的形象鮮明生動,閃耀著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的光輝,表達了創作者的情感傾向,意境感人。只有重視人物形象分析,才能探索出作品的思想意義,才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傾向,在美的意境中獲得精神享受和情操陶冶。
四、把握情感因素,激發感情共鳴,感受情感美
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需要將詩歌中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三者溝通起來。古人說:“詩以言志”。“志”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表現的主要內容。情感美是優秀詩歌的一大特色,是激發讀者感情共鳴的關鍵因素。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學審美之前,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所教詩歌的情感因素,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課堂上要用準確生動、飽含真情的語言表達出來,激發學生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情感隨詩情喜怒哀樂的波動而波動,產生愛其所愛恨其所恨的感情共鳴,在共鳴中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審美中,教師把握詩情后,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垂老清貧的詩人面對屋破雨漏的痛苦情景,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天下廣大的寒士,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詩歌表現出了深刻而真實、強烈而高尚的情感美。詩人的痛苦,必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波動;詩人舍己為人的博大情懷,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在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正確設定審美教育,還必須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對任何一首詩歌的教學審美,教師都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自始至終板著面孔說教,而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聽、誦看(影視圖片)、寫、思去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并力求在感情共鳴中進入審美鑒賞的高層境界去見仁見智,做出評判。只要這樣教育培養,學生才能逐漸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有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在精神面貌、氣質儀態方面得到升華,在未來創造美中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