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當今我國高中語文教學過度功利化,存在著“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學跟著考試走”的現象,忘記了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而把應試訓練及其考試結果等方法手段當成了語文教學的目的。重溫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對我們目前高中語文教學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提出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學的法子要跟著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著學的法子”的理念對我國當今高中語文教學有很強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陶行知先生 “生活教育”思想 高中語文教學 啟示
陶行知先生(1891~1946),安徽歙縣人。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為行知。他先后致力于平民教育運動、鄉村教育運動、普及教育運動等,創辦了南京“曉莊師范學校”、上海“山海工學團”、重慶“育才學校”等。陶行知先生為普及人民大眾教育、培養人才和中國人民革命、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古徽州人值得驕傲和自豪的著名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為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鞠躬盡瘁,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在教育實踐中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經過幾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體系,在中國教育史上大放光彩。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本文試就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對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啟示意義做一個簡要闡述。
一、“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而不是考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的語文教學理論源自他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沒有界限的,應該是一個統一體。因此,他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認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學的法子要跟著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著學的法子”。而當前高中語文教育的現狀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學的法子跟著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著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這幾乎成了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鐵律。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學了十幾年語文,聽不懂說話者說話的真正意思,說不好一口流利的中心明確的話,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根子就在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一定的誤區。“學生跟著教師走,教師跟著考試走”,唯獨沒有跟著學習祖國語文的真正目的走。實踐證明:無論語文教學的法子怎么該變,如果還是“學法跟著教法走,教法跟著考法走”,那么就很難走出高中語文教學低效的怪圈。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和幫助,而不是跟著考試的步子走。否則教師會越教越覺得難教,學生越學越沒有信心。原因不在于學生不用功,不是教師工作不賣力,而是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南轅北轍,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
二、“學的法子要根據用的法子”,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運用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方法就是教育方法,即“教學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批評傳統的教學,因為內容和生活脫離,必然造成采用的方法只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僵化模式。語文教育既然是工具教育,就應該從生活中“吸取培養它自己的血液”。如果脫離生活,語文教育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頭腦是空的,感情也會枯竭。所以說生活是語文賴以生存的土壤。另外,承認語文是工具,就得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僅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和機會,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
陶行知先生認為語文只有成為“大眾高興說、高興聽、高興寫、高興看的語言文字”,才能保證語文快速地被大眾掌握,進而為大眾的生活服務。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學習語文為生活服務,其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使語文真正成為大眾生存、發展和服務社會的基礎工具;二是使語文擔負起培養大眾具有追求民主生活、救國興邦等精神的責任。這就是說,學習語文首先要培養人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能力,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學以致用”。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不應是為教學而教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后續的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這是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最主要的目的。語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應用,沒有交流應用的語言是死的東西,死的東西學生經常記不住。不少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于對知識點特別是考點知識的生吞活剝上,以應付書面考試。杜威認為“語言主要是一種社交的事情,是我們把經驗傳遞給別人、又從別人那里取得經驗的工具。當人們使語言離開了它的固有目的時,語言教學就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困難問題,為語言而進行語言教學是多么荒謬啊。……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語言本能,就會不斷實現與現實接觸,結果是兒童心里總有事要講,有話要說,有思想要表達。當兒童有了各種材料和事實要求談論時,他們的語言就變得更優美、更完整,因為它是來源于現實的。”
“教的法子跟著考的法子”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語文教學中過于強調知識點特別是考點教學,導致高中語文教學過度功利化。其結果之一是使得我們的學生普遍對自己的語文水平沒有信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語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經常使用的工具,必須進入一個人的自動化狀態才能隨時靈活使用。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應用,是交流,是表達,因此,高中語文教育的方法應該是“學的法子跟著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著學的法子,考的法子跟著用的法子”。高中語文教學必須改變觀念,回歸到正確的思想上來,返璞歸真,真正認識到考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法和學法,考試只是檢測教學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全部。唯有如此,我們長期低效的高中語文教學才可能走出低谷。
三、“考的法子要跟著用的法子”,考試為達成學習目的服務
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違反教育教學目的的考試,他指出:“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不教。”“大規模的消滅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斷,我所接談過的主考官沒有一個相信會考。他們是不信會考而舉行會考”。陶行知先生在當時就呼吁“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考試,考試要考生活的實質,不是紙上的空談”。書上沒有的,考試不考的,管它有沒有用,全不在學校學習的范圍之內。在語文學習中,從知識學習到能力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測試,全部都變成簡單、方便、便于評比的標準化的書面考試,在簡單、方便之余,我們忘記了考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們現在高中語文教學還是以考點知識為主,加之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及大運動量的“題海戰術”訓練,把富有生命力的語文知識肢解得七零八碎,學生成了考試“機器”,無從獲得知識學習的樂趣。我們忘記了語言是一種用來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識化,神圣化。知識是知識,是書本的死知識;生活是生活,是沒有變化的日常生活。不是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變和變化是教育顯現作用的地方。“不論哪種語文,對他的完整的和細微的知識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達到這種目的,那是荒謬和無用的”。一切語言通過實踐去學比通過規則去學來的容易。規則的作用是幫助和強化從實踐得來的知識。把鮮活的語言分離成語言技能來教只會破壞語言的整體性,使語言的學習費力且低效。
四、教師要引領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學習語文要學習生活的內容。陶行知先生認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只有通過學習生活的內容,才能培養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他主張“所學的,即是所用的。有用處的事物才給學生學,用處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課程中占有優先權。”就在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就是通過祖國語文學習改變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就是一種變化。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里起了變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變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兒童個體內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如果為學習語文而學習語文,就在語文學習和生活實際應用之間造起了一道高墻,割裂了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應用之間的有機聯系。學習是學習,生活是生活,沒有生活基礎的學習從來是低效的,因為這是“讀死書、死讀書”。
陶行知先生號召大家“讀活人的書,做活人的事,過活人的生活。”他批判傳統教育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強調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我們語文教師要注意引領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引導學生通過報刊、影視、廣播、互聯網等途徑來讀活書;通過應用去學語文,與親友、與教師、與同學等交流,把課本所學及時恰當地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要活讀書;通過學習語文能夠及時在各種媒體上獲取信息,與人打交道,把書讀活。學業水平考試抑或高考升學考試,得到高分,取得優異成績,這并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目的,而是語文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副產品。學習的真正目的是運用,是指導和改變生活,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師要少用考試這個“緊箍咒”,要徹底拋棄“考、考、考,教師的法寶”的陳舊教學理念,以徹底改變“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現狀,將學生從“題山題海”中解放出來,解開束縛他們思想和手腳的繩索,真正給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能在自己的空間里“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五、尊重差異,尊重個性,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語文教學
陶行知先生曾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約翰·杜威先生。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陶行知先生回國后曾企圖在中國用這個理論改革中國的教育,實踐了八年,發現行不通,于是對此理論進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國本土實踐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論對今人有著深刻的啟發:只有從本國實際出發,才可能真正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同樣道理,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也要從我們現階段的學生實際出發。
21世紀的高中學生,崇尚個性,注重差異。我們語文教師就要順應時勢,與時俱進,尊重個性,尊重差異,營造和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各個方面都充滿著差異。語文教學要將這種差異視為一種不可多得的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展現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氛圍。”實踐證明,只有理解和信任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課堂上,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力推廣,抓住課文中能激發學生創新的點和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就可以形成。有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就有想與大家交流自己學習體驗的迫切愿望,他們才會主動和同學、教師進行平等對話,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學生開啟智慧、放飛心靈的天空。
六、與時俱進,更新觀念,以“三化”促進語文教學生活化
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導高中的語文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文中感悟生活,汲取生活的智慧,又要引導學生以生活詮釋語文,以語文反哺生活,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做到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還需做到“三化”。
首先,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要“現代化”。所謂語文教學理念的“現代化”,就是指教師應該根據人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及時更新語文教學觀,以培養適應當今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需要的現代型人才。要實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使高中的語文教學符合現代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師首先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
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要“生活化”。語言是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擅長者,可令聽者云集,甘之若飴;不善者,則聽者寥寥,嗤之以鼻。于丹教授在CCTV“百家講壇”談讀《論語》心得和易中天教授在CCTV“百家講壇”說品《三國》時,正說、趣說、妙說文化和歷史,語言妙趣橫生,通俗易懂,鮮活時尚,詼諧幽默,無怪乎學生們“喜歡你沒道理”。同樣,王立群教授在CCTV“百家講壇”評說漢武帝,語言洗練風趣,現代詞匯流行用語俯拾皆是,用得圓熟貼切,說得明白通透。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學習,善于借鑒,我們的教學語言應該向于教授、易教授、王教授學習,改變以往課堂上經年不變的“陳詞濫調”,給語文教學語言引進時代活水,注入生活氣息,帶上現代色彩,引進流行詞匯,用今詞達古意,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和物貼切地比喻語文內容,讓學生們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語言中,既能形象理解語文境況,又聽得帶勁過癮,讓我們的課堂輕松愉悅,卓有成效。
最后,教師的語文教學形式要“靈活化”。人類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要體現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語文,語文教學的形式也盡可靈活多樣化。那些富有生活情趣,輕松活潑的教學形式始終是學生最愛最樂于接受,且教學績效最好的,它們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增加了更多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
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課上記筆記,課后抄筆記,一切為考試,考后全忘記”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探索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富有生活特色的教學形式,真正做到讓語文教學“從生活中來,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去”。
總之,“教育即生活,語文即生活”。為學生的發展和終生幸福夯實基礎,應是每一位教師不懈的追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關注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生活,從當今社會和學生的生活中,捕捉與語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現象、情境或者問題,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課堂教學豐富而生動起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語文,發現語文,探究語文,從語文中吸取智慧,體會生活哲理,感悟生活真諦,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為實現他的培養“有知識、有實力、有責任心的國民”的目的服務。作為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從教育促進社會發展和培養全面人才的思想出發,建構起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體系。他的理論和實踐無疑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遺產。以上所談,只是筆者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點粗淺體會,現在不揣淺陋,將其呈現出來,意在拋磚引玉。敬請行家、專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先生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2] 約翰·杜威 著,趙祥麟 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 約翰·杜威 著,王承緒 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 約翰·杜威 著,傅統先 譯.《經驗與自然》,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5]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6]《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單位: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