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我們語文老師往往很困惑:本來精心設計了不少問題,可是大多數學生反應冷淡,或者回答差強人意,就像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再好的“問題”,學生不做出積極的反應,或者能回答問題的只是班里少數的“精兵強將”,對話參與的面不夠廣,這樣課堂教學效果怎么能提高呢?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如果老師把自己置換為學生的角度來想,課堂要想有積極的對話出現,學生必須要想說話,有話可說。老師拋出那么多問題,首先給學生心里上的感覺是:在被動地回答老師的問話。加之問題偏離學生實際,讓人不感興趣,學生怎么能主動參與呢?想去說話呢?
所以很有必要將問題變為話題,讓學生以一個平等交流者的身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想說、樂說、會說。
一、刪繁就簡,設計彈性話題
縣教研室曾經組織了以《一雙手》為教學內容的同課異構活動。幾位老師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大致相同,但是教學內容的取舍及教學方式和策略上區別很大,自然收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一位語文老師課前認真研究了教材,精心設置出了幾個問題,首先勾畫出文中能夠表現這雙手奇特之處的句子,并做批注。引導學生找句子后老師做了點評,接著老師在PPT上出示了這樣幾個問題:形成這雙手奇特的原因是什么呢?它創造了怎樣的價值?作者是如何表現這雙手的呢?
課堂上學生們在埋頭找句子圈點,但主動舉手回答的寥寥無幾,說得也不到位。老師不免有些焦急了,又提問了幾個同學,回答還是不理想。老師耐著性子點撥又補充,給聽課老師的感覺不免有些累,課堂效果也顯而易見了。張志公先生說:“語言是物質的承擔者。我們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也就是在訓練思維”。沒有積極的對話出現,就沒有積極思維,這樣的課堂是一潭死水,是低效的課堂。
而有一位老師的設計卻顯得較高明,他就用三個環節:一、初讀,在書上找出描寫張迎善手的特征的語句;二、再讀,說說在你的眼中,張迎善的手是一雙什么樣的手?三、品讀,體會情感。這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問題,并且以對話交流的方式出示,“說說”,“在你眼中等等”等字眼。從學生認識的角度出發,設計話題,而不是一連串問號的組合。把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對話,學生的積極性明顯被調動了起來,這一節課和其它幾節課相比,學生的參與熱情高,參與面廣,對話進行得很融洽。圍繞這樣的話題精彩的對話不斷出現,交流得有深度。課堂效果自然也非常好。
一位專家說:“如果老師問的過多,那老師就成了學生了”。變問題為對話,首先,在話題的選擇和設置上,要把文中的訓練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的銜接起來,要讓學生感興趣,有話可說。其次,要精簡問題,淡化問題,循序漸進,簡化教學環節。再次,話題的措辭要有彈性,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之泉。
二、漸入佳境,激發交流互動
撥開道道問題的柵欄,我們尋覓到以話題激起對話興趣的真諦。從一些大師的課堂的中可以看出話題交流的精彩篇章。余映潮老師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教材《夏天也是好天氣》的過程中,就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
師:現在,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體驗,說說“夏天也是天氣,好在……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氣,因為我可以吃西瓜。
師:清消暑解熱。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可以買冰棒吃。
師:清涼一下你的心境。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可以去游泳。
師:在水中消暑解熱。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可以開車兜風。
師:好多好多的好處,同學們都有很多話要說。你們看,通過說“理解”的話,咱們把課文讀懂了。
圍繞這個話題,學生們的發言很踴躍,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于老師舒緩有致,對于每一學生的發言都比較了精短的鼓勵性的點評。從這個精彩的對話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如何激發學生圍繞話題進行對話:一是在交流對話中,老師是以一個平等者的身份參與的,扮一個分享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二是在學生的交流中老師要給予不斷的鼓勵,肯定有價值之處,可以是誠摯的贊賞,可以是精短的點評。三、老師不隨便否定或者肯定,不斷地在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的場來解決問題,調動生活的積累。師生、生生是在平等的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交流的樂趣,當然有話可說了。
對話對于雙方來說,是一種“有意義的交流”,只有雙方進行深入交流,才能達到一定交流的目的。所以,只有“真正”的對話,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得到真正地提高。而把問題轉化為話題,是提高對話參與度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老師在備課上課時不只是眼中有學生,心里和行動上要更有學生,就這就要我們淡化傳統的問題意識,把問題變為話題貼近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富有發揮的空間,這就需要在老師能夠放低姿態,心平氣和以一個平等交流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這樣語文課堂何愁不談笑風生,何愁文字和思維訓練的落實,何愁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提高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雪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