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培養學生下列基本素質:會表達關于自己所見、所觀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能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朗讀;能區分出所讀的東西的邏輯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性;能找到有關所要了解問題的書,在閱讀過程中對所讀的東西進行初步的邏輯分析。(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回顧自己這些年來在語文教學工作上的付出,覺得我們的教學工作離教育家所提出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而這距離是如此難以縮小。我們語文早讀是實現以上基本素質的一塊重要陣地,但語文早讀的現狀不容樂觀。
在早讀時,經過學生的教室,如果聽到的是投入、響亮的讀書聲,此時一定是英語早讀,學生們正在“瘋狂英語”呢!而語文早讀卻是另一番景象:學生隨心所欲、漫無目的地讀著書,讀得有氣無力,甚至不讀。這時,我心情非常復雜,一個念頭縈繞在我心中——我們什么時候也能來一把“瘋狂漢語”呢?
在我們的工作中,早讀這一堂課是常被忽視的。平時一講備課,自然潛意識想到的就是四十分鐘課堂的準備工作,可我們早讀呢?早讀主要是學生自己讀書,是不是我們語文老師就不需要為這二十分鐘的課堂做準備了呢?——該在早讀這一課堂領域中好好備課了。為了更清楚地發現問題所在,我決定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學生在語文早讀中到底在做什么。
經過大半個學期的觀察,我發現學生的語文早讀基本上是這樣度過的:開學初發下新的語文課本,在語文早讀中學生就會帶著獵奇的心理去讀幾篇自己感興趣的,覺得有意思的文章,然后把課本放一邊了。過了一段時間,老師上新課文之前,會布置預習工作,學生就會在早讀前把那篇文章看一遍,而且一般也只看一遍,因為白紙黑字,大家都“看得懂”。而對于以前學過的課文,要不是考試可能會考到,基本上不看,覺得課本內的東西用處不大。一本語文書中的文章也就是幾十篇,所以到了后半學期,該看到文章都看過了,于是很多學生在語文早讀中開始表現的無所事事了。
每個人都有惰性,怎樣才能改變學生在語文早讀中表現出來的惰性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要從思想上改變學生對語文早讀的看法,讓學生對語文早讀真正心動起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要說服學生,首先得說服我自己。現在這樣的語文早讀狀況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我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并羅列出清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也就是專門喜歡看某一類型的文章。那些喜歡選著,挑著讀的學生,容易只專注某一方面的知識而縮小了自己的閱讀面。那些讀文章只愿讀一遍的學生,并沒有明白思考的意義,同一篇文章有淺的讀法,有深的讀法,只讀一遍所能獲得的知識和感悟是有限的。至于那些認為書本上的文章沒用的想法,倒讓我想起一件事。我有一個朋友,大學時學的是日語專業,畢業后并沒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于是干上了綠化工程這一行。工作后第一次任務是去爭取一個房開小區的綠化工程。怎樣才能說服對方讓自己去做這個小區的綠化呢?他開始為交涉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時,他想到了中學課本里曾學過的一篇文章《蘇州園林》,事后他說在前去交涉之前他認真地把這篇課文看了好幾遍,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自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這段話可真是幫了他大忙。有了這些有關園林知識的準備,工作已經成功了一大半。那么中學課文到底有沒有用呢?答案不言而喻。千萬不能書到用時方恨少呀!
看來不讀書是不行的。“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非讀無以廣識,有知才會有能,能力的發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有些學生連課文都不愿“接觸”,卻“陶醉”于老師那津津樂道的講演,其結果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學生,雖然在語文課上面對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說和支離破碎的提問昏昏欲睡,但他們重視自我閱讀,語文成績也很是不錯。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讀”與“不讀”,舍本與固本的不同結果。
明白了這些重要性,對于中學生來說,更多的需要是具體的指導。那么早讀課到底應該怎么讀呢?我在自己的備課本上寫下了幾點建議:
一、用標準的普通話放聲讀
這可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多種感官通道被利用起來了,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練成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也能提升個人的形象氣質。
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讀
例如同一篇文章,這一次讀可以側重欣賞其中的表達、修辭,下一次讀側重思考文章提出的值得思考的問題,再下一次讀側重自己對文章思想的體會等等。這樣我們就把一本書讀“厚”了,讀出了很多東西,然后再注意歸納,再把這書讀“薄”,這樣,我想大家就清楚文章不是讀一遍就可以了的。
三、背誦
背誦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這對促進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培養記憶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你記住別人說過的有意義、優美的話并能在恰當情景重述時,把別人的話變成了自己的話,這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說話,不會交流的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跳讀、速讀、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創造思維的能力,這就更需要以一定的語言材料的積累為基礎。
四、擴大閱讀范圍
多讀課外有意義的文章,這樣就不會覺得“無書”可讀了。
下半學期,我開始按照我的分析去著手解決語文早讀難的問題。經過實踐,發現學生明確了自己語文早讀該做什么,以及這樣做的意義,于是都愿意開口讀,并增強了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這樣實踐后,獲得了小小的成功,我也非常高興。但在工作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反思中,我又發現了更深處的一些問題。由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發生變化,他們渴望自由,追求獨立,已經不愿意再像初中生、小學生那樣大聲朗讀了。那么早讀該往哪個方向走呢?改為默讀行不行呢?其次如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默讀方法,通過什么手段加強對默讀的效果的檢查……這些問題都需考慮。在往后的教學中還會發現更多問題,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柳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