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學習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復述作者“囚綠”經過,達到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體會作者的深沉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沉愛國情感;
2.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
1.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情感,散文的內涵美及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1.理解“綠”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三分鐘)
(幻燈片出示一組有關“綠”的圖片)
同學們,欣賞這組畫面,大家心里有何感受?
生:清新、優美、恬靜……
相信每位同學心中都已奏響“綠”的贊歌。朱自清先生曾經驚詫于“梅雨潭的綠”,“春風又綠江南岸”“春來江水綠如藍”……歷代文人墨客如此鐘愛垂青那一抹綠色,用綠表達著不同的人生感懷。
今天,我們一同走進現代散文家陸蠡的《囚綠記》,體味作家深沉的情感。
二、檢查預習:(七分鐘)
1.“題目是文章的靈魂”,通過預習,“囚綠”為何意?
生:作者在自私念頭觸動下,把窗外的綠牽進自己簡陋的房間,同作者做精神對話。
2.那么,文章那幾段具體介紹“囚綠”,之前、之后又交代了什么內容?試用“×綠”的形式加以概括。
生:文章8~12段寫囚綠,1~4段寫尋綠,5~7段寫觀綠,13寫段釋綠,14段寫懷綠。
師:對這位同學的概括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第二部分概括為賞綠更好,因為作者在窗前一坐就是兩個月,捕捉到綠的不同生長階段的特點。
師:概括的非常準確,可見你也在通過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那么按照這位同學的思路,文章第一部分換一個什么動詞概括會更準確呢?(生竊竊私語)
師提示:作者來到北平,毅然選擇了這家北平公寓中最簡陋的一間,是因為他偶然瞥到了綠色,可謂是一見鐘情。(生點頭同意)因此第一段概括為(齊生答)遇綠。在作者同它兩個月的相處后便“留戀”于這片綠色,情感由一見鐘情變成了日久生情。
三、賞析課文內容:(十二分鐘)
1.作者為何如此愛綠,原因是什么?集中體現在第幾段?
生:第五段。齊讀第五段,體會作者的濃厚情感。
可見綠給了作者慰藉,在作者心中綠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板書)
2.文中作者選用了那種植物作為綠色的代表,讓作者愛不釋手,直至“引綠入室”呢?
生:常春藤
(幻燈片出示常春藤圖片)常春藤總是生長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悄悄蔓延。
3.誦讀、聯系全文,標畫出直接描寫常春藤的語句。(男生讀文章第八第九自然段,女生讀文章第十第十一自然段)
小組合作篩選補充剛才標畫的信息,品味作者筆下常春藤的特點并思考,通過作者和常春藤的相處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蔭。(生命力強)
生: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柔弱)
生: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蓬勃)
生: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生命力旺盛)
生: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固執)
生: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側面表現出它向陽的特點)
師:綜合大家的概括,我們可以得出常春藤特點:蓬勃、固執、向陽。(板書)
常春藤的生長給大家的啟示是什么?
生:任何事物都應順應外在規律生長生活。
生:人被囚禁都會沒有精神,植物也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常春藤的向陽執著,我明白人活于世,不論遇到什么挫折也要堅持自己的方向,永不退縮。
生:愛不一定要以占有為目的。
師:好,這可以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人說愛情像在手中握了一把沙,抓的越緊,流失的也越多。那么,這是作者文中要表現的主旨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盧溝橋事變。(幻燈片出示盧溝橋事變圖片)
四、主旨探究:(七分鐘)
1937年7月7日,中華大地“黑云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日寇全面侵華,中華民族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北平人民處于苦難動蕩中。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釋綠,文中作者說(齊讀):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板書)綠→ .人
作者由常春藤想到了人,聯系背景,這是什么人?
生:中國人。
白居易曾言“文章合為時而作”,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一定會在其作品中反映他所關注的時代、事件。請同學們思考,作者寄予綠之中的深沉情感?
生:作者在文中抒發了對綠的喜愛贊美之情,更賦予綠以頑強抗爭的精神,表達出對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向往獨立自由精神的禮贊。
(板書:堅貞不屈 自由 獨立)
作者由常春藤想到了人,賦予了中國人以不屈的品質,這在文學上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象征(板書)
五、拓展引申:(十分鐘)
“多難興邦”,中華民族正因具有“綠”的品質的脊梁存在,定會走向偉大復興。請同學們用以下形式造句:
從綠的( )品質中,我想到了( ),因為( )。
師:從大家的概括中,我也想說:從綠的不屈品質中,我想到了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因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執著誓言。從綠的頑強品質中,我也想到了汶川地震中的夾縫男孩,想到了生命大營救,想到了溫家寶總理的宣言: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六、總結:(一分鐘)
顧城在詩作《一代人》中曾這樣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將用它尋找光明。”我想套用這句話作為這節課的結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將用它尋找綠色,更是為了尋找光明。下課!
【板書設計】
綠 生命 希望 慰安 快樂
(象征)蓬勃 固執 向陽
人 堅貞不屈 追求自由獨立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包頭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