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才可能獲得新知。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促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質疑 自信心 方法 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維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促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一、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使學生敢問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學中教師只偏重于學生接受知識形成技能為主,采用教師提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導致不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使思維處于惰性狀態。長此以往,有的學生怕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恰當遭同學嘲笑,對自己能否提出問題也產生疑問。針對這些現象,首先教師應營造寬松融洽的教學氣氛,消除課堂上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變“學答”為“學問”。一旦學生提出了問題,無論質量如何,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做出合理的評價。教師要把學生的提問,特別是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視作珍貴的禮物,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引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敢于大膽提問。其次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讓學生相信自己能提出問題。教師要經常啟發誘導他們積極探索和發表獨立見解,剛開始時,學生的提問不可能馬上提到點子上,這時不要急于求成,可讓學生從模仿、提出小的問題入手。
二、教給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興趣,使學生善問
“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教以漁”。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如:引導學生在已學知識與新授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中質疑,從新知識的意義、性質、特征上質疑,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質疑,從課題上質疑等等。例如教學“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287×304”,在總結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法則后,教師問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這時,有一位同學舉手問:“乘數是三位數,為什么在計算過程中只乘兩次?”這個問題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說明還有學生不理解,教師必須抓住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進行著重教學,使學生明白“用0乘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當揭示課題后,教師問:“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爭先恐后說:“我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我想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學過的圖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一樣?”隨即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本。這樣,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問題驅動下,積極思考,不但獲得了渴望獲得的知識,而且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提高質疑水平。
三、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質疑氛圍,使學生樂問
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及培養,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而且還要依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老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而且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引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使學生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l”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線繩。折出它的1/3來,折好后,讓同桌的同學比較長短。當學生比出長短后,我問:“你們還有什么疑問嗎?”這時,有的學生問:“大家折出來的都是線繩的1/3,為什么長短不一樣呢?”我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并讓學生把各自的線繩拉直再進行比較,得出:各人自備的線繩長短不一,單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樂于提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應切實遵循新基礎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讓學生自己探究,知識讓學生自己獲得,在教學互動、資源生成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