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培養適應社會的學生,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教給學生良好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積極的生活化場景,通過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課 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
成都市教育局呂信偉局長對廣大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培養什么人,二是怎樣培養人,三是什么樣的人去培養人”,值得我們全體政治課教師深思。中學新課程改革提倡“少教多學”和“先學后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廣大一線教師積極實踐,應該說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少課堂上,政治教師依然在“獨白式”教學、“填鴨式”灌輸,傳統的教學方式依然沒有“淡出江湖”,不少教師不想變也不敢變。政治課教師要回答呂信偉局長的問題,必須在政治課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教給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方法
政治課教學過程,是學生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探索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幫助學生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
但是,我們的學生已習慣于接受式的學習,何處尋疑?怎樣質疑?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教給方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將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納入整個教學過程,即從學生課前預習:提出問題、收集資料的范圍、小組分工合作等;到自己的課前準備,備課,上課,精心設計安排自己的教授活動:講什么,問什么,怎樣問,板書什么,作業布置;而且設計安排好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學到些什么(知識上,能力上、情感上、方法上)?怎樣學到(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步驟環節等)?究竟學到了沒有(自我檢測、多向交流、反饋學習等)?怎樣指導學生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教師的態度、言語、表情、指導方式等)?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對怎樣學習,學習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數,也為課堂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礎。
二、樹立學生自信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
我所執教的學校是一所普通中學,學生素質、學習能力、學習方法都有待改善,他們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不敢表現自己,老師精心設計的活動,學生不能參與進來,課堂效果大打折扣。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思維方式、動手習慣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并激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調控,對自己的成功(哪怕是一次不太完美的回答問題)進行自我肯定,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讓學生知道,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不差。經過長期的訓練,所教班級的學生在思維活動程度、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自覺性都遠遠超過了學校同年級其它班級的學生。
三、小組合作,把課堂還給學生
現代教育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我們上課并不是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就接受得越多。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遵循“明確教學目標——提出要求,閱讀自學——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學生互評,教師點評——檢測反饋、總結提升”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教師主導作用,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1.指導學生讀書
閱讀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政治課教師不喜歡學生在課堂上讀書,認為耽誤時間,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政治書內容淺顯易懂,讓學生通過讀書,就可能掌握部分課本知識。我在每節課前,會給學生一個“問題單”,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學生對如何讀書有一定的認識后,我的“問題單”也就逐步精簡,最終讓學生丟掉“問題單”的幫助,走上自學的道路。
2.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區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實驗探究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具體操作分為兩個環節,即:小組討論發言和學生自主點評。小組討論就是在學生個人自主讀書學習、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問題單”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其他人傾聽,暢所欲言,民主討論,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通過討論,讓學生辨別是非,做出選擇,得出結論,既有“動力”又有“壓力”地讀書、思考;既解決應該怎樣認識問題,更要學會如何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在討論中巡回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及時引導,注意發現問題,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然后由某一或幾組的代表在全班發言,匯報該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它小組對發言進行評價和補充,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小組之間進行爭論、互評,對某些問題求同存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增長新知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參與其中一個小組討論,也可巡視旁聽了解;在學生代表發言過程中根據學生理解情況可提出補充參考建議,對學生某些認識誤區進行引導或澄清。
3.精心設計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內創設情景,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和思辯能力。比如,課外安排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交流學習、專家講座等,課內每節課的五分鐘時事點評、小組辯論、課本內容表演等。
我的學生很喜歡每節課的五分鐘時事點評,每個學生課前都精心收集國內外重大時事新聞,參考媒體評論,提出自己的時事見解。如國家“一號文”、國家調控房地產政策、三月份的“兩會”、日本大地震等,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關心生活、關心社會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四、評價方式多元,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政治課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保障
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看考試成績,是一種注重結果的評價,它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恰當的評價方式對激勵學生學習動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強化學習效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從教學前、課堂教學中、教學后全面全程對學生的多種評價。在教學準備階段對小組布置學習時,每次選擇一個小組談話,先聽取學生對完成任務的設想和存在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建議和幫助,有時還和他們一起共同查找資料,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恰當的肯定,老師的信任,對學生是無形的激勵,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性評價,強調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與分享能力,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等;注重引導學生互評、小組點評,發現他人的優點,培養學生學會傾聽、自我總結的良好習慣。教學結束后,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評價,同時我根據收集到的反饋信息,也對學生學習過程特別是對學生“亮點”進行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近幾年,成都市初中學校的政治學科考試包括中考都是開卷考試,這無疑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使通過一張試卷一次考試就認定學生政治課學習的好壞變得更加不切實際。因此,我嘗試把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表現納入終結性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由自我評價、平時課堂活動行為、小組評價、試卷檢測四部分組成。其中自我評價占10%,平時課堂行為占20%,小組評價占20%,試卷檢測占50%,這樣的評價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與其把學生當作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擺脫了對課本和老師的依賴,真正從學習中獲得了知識,獲得了樂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政治課程標準》.
[2] 徐學福、房慧 主編.《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 覃兵.《課堂評價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成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