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突出強調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研究者、合作者、組織者、鼓勵者、引導者、促進者、塑造者和決策者,新課程改革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特征,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結合筆者近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如果適應新課程改革,英語教師在角色轉變中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習和研究新課程,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強化改革創新意識
倘若要適應新課程改革,英語教師應從根本轉變觀念轉變角色。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具有新課程改革意識和新課程開發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提出這樣一個公式:英語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社會環境+教法)×英語教師的素質,面對新課改的挑戰,感到自己責任重大,單靠“高尚的師德意識和敬業精神”已遠遠不夠,我們英語教師應該作到以下三點: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提升教育教學執行力是前提
英語教師要切實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發展,這是新時代賦予英語改革的內在要求,積極參加業務培訓,主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用各種渠道使自己的業務全面提升,不但是“教書匠”而要使自己成為“雜”家型教師,并向專家型、學者型努力。首先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實踐、探索、改革、創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例如:每節課后寫教后記,經常寫教育教學理論筆記、教師感言、教育教學學習心得、撰寫英語論文等。其次利用學校教研活動、校本培訓、課題申報研究等形式培訓與同學科其他老師之間形成合作、互助探究、改革、創新的團隊精神,以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否則就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再次對待學生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英語教師要視學生為“春蠶”,積極為學生創造學習環境,營造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所有的“春蠶”吐出更多的“絲”。也就是說教師以促進者代替領導者,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以情商教育代替惟智教育者,以個別創造性代替團體一致性。
(二)改革和創新意識是基礎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本質都認為“才能”是多方面的,而創造才能是才能的本質。奈斯比特說:“處于偉大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不要把自己的教學模式化,根據英語課程改革要求和學生自身特點,開創教育教學的新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力爭課課有新意,引導學生熱情而主動的參與學習,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新課程改革是觀念的轉變,是徹底的教育革命,但并非要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課改要先立后破,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接受新思想、走進新課程,正確對待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把新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積累經驗,循序漸進,穩妥推進新課改。
(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關鍵
古人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句古訓精辟地闡述了學生只有樂學、渴望學,才能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彌補學生智力上的不足,許多偉人已給出最好的答案,例如: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他們不是教師教出名的,而是他們學會并掌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平時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轉換英語教師的角色,給自己重新定位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以人為本、情感、態度等)的提出和倡導,面對新課程改革英語師的角色應如何定位?我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探究和再實踐,認為英語教師應扮演“新角色”,要改變原先的擁有知識的權威者形象,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我講你聽”以語言知識傳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改變過去選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而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和幫助,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英語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論”的做法,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研究者
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需要教師尊重學生,建立平等互動的教學關系。我們英語教師必認識到:英語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學生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主體性,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尊重學生先要理解學生,教師要學會走進學生,關懷學生。學會洞察學生心理反應,自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需要教師的指導,使學生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創造的過程,立足學生實際,走進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英語活動課程并指導學生的英語實踐活動,注重差異個別指導,特別注重關照學習特困生,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層次需要。教師的寬容、無私、熱情、鼓勵是新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品質。比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多保持笑容、對學困生和后進生一句夸獎、給測試失利者一個鼓勵、給犯錯誤者一個改過的機會等。
(二)轉變教育教學理念,英語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生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我今年教初二英語。英語課本選用的是冀教版教材。該教材特點1.詞匯量大生詞多。2.話題新而多,緊跟時代,貼近城市學生生活。3.內容多,課文、對話篇目多。這就意味著,單靠教師一言堂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難以完成現在的教學任務。因此,我們要轉變角色,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當好導演,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口、動手、合作交流和獨立自學的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英語教師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樹立新型教育教學觀、學生觀,建立平等互動的教育教學關系。根據認知規律、英語教師應從“傳道”、“授業”和“解惑”之人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英語屬于語言學科,它不象語文一樣有漢語交流的社會大環境,它不是教師手把手的教給學生,應用多媒體在具體情景中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表演等方式由學生自己建構。英語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
(三)學習新課程和適應新課改,英語教師應成為課程的實施者、開發者、研究者和決策者
《英語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我們英語教師不能滿足于把書本知識教給學生。新課程倡導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注重課程的“切實性”,這必然要求教師以課程開發者的身份,參與課程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實施和開發具體的課程方案,讓課程更接近學生生活,更有利于情景教學和實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悟性。
(四)運用新課程,英語教師是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長的促進者和調適者
英語教師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養成,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成長的促進者。教師要挖掘課堂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寓教于樂,領會教材的實質和內涵,利用教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運用外國節日如“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等教育學生對父母要報養育之恩和社會充滿感恩,進而熱愛社會和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和青春。
小學學生在開始學習英語時懷著新鮮感和極大的熱情。隨著學習知識的不斷加深,有些學生感到越學越難,有些學生學習很勤奮,可往往只得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幫助困難學生擺脫心理障礙,幫助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困境的方法,盡量恢復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在課堂上多讓他們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誘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英語教師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個體,是學習者、研究者、開發者、實踐者、創新者和決策者。在實施新課改中每位英語教師要通過自發式、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探索式的學習和積極參加各種培訓以求得進步和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角色的轉變,建構英語高效課堂,更好的貫徹和實施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經濟開發區顧官屯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