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外國小說鑒賞》的文本教學,不同于必修教材中的小說文本教學。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內容,使《外國小說鑒賞》的文本教學既能達到情感教育、價值觀引導的目的,又能提高學生鑒賞小說的能力;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話題”中的內容,提高鑒賞小說的能力;還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外國小說鑒賞》的文本教學活潑而有效。
【關鍵詞】選擇 比較 尊重
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接觸了不少的小說,積累了比較多的閱讀經驗。這些經驗還都是比較感性的。《外國小說鑒賞》作為一門選修課,旨在提高學生鑒賞小說的能力,在學生感性積累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外國小說鑒賞》的教學與以往的小說教學有實質性的區別。如何有效地進行《外國小說鑒賞》的教學,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外國小說鑒賞》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分為三個板塊: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值得探討的問題比較多,文本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話題”內容的闡釋與拓展,“思考與實踐”的使用與延伸,這些問題都值得深究。本文只探討閱讀板塊所選文本的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
一、“選擇”凸重點
《外國小說鑒賞》的文本教學,不同于必修教材中的小說文本教學。必修教材的文本內容是依據一個個人文話題進行篩選的。所以,必修教材中的小說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情感、提高學生思想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選擇最能觸動學生心靈的材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比如,在教必修三教材的《一個人的遭遇》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索科洛夫的“夢”作為教學內容,通過三次“夢”的梳理,引導學生體會索科洛夫的不屈不撓,感受作者對深受戰爭之苦的同袍的同情;也可以選擇索科洛夫的“淚”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對索科洛夫三次流淚(或忍住不流)的情狀和原因的分析,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堅強,感受戰爭帶給普通人的深深的摧殘,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進行《外國小說鑒賞》的閱讀文本教學的時候,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必修教材的小說教學內容的選擇并不相同。《外國小說鑒賞》模塊的教學目標被設定為“引導學生閱讀外國小說,傳授給學生關于小說的一些基本知識,在閱讀、領悟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知識水平,培養學生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①教材也以小說的基本元素來設定單元。每一單元所提供的小說文本,都是按照話題來選擇的。每篇小說的文體特征非常明顯。所以,《外國小說鑒賞》閱讀文本的課堂教學,要有情感方面的培養,更要有鑒賞知識的傳授和方法論的指導。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不僅要選擇能觸動學生情感、凈化學生心靈的教學內容,更要選擇能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教學內容。這兩者往往也是相輔相成的。
比如,在教同樣是以戰爭作為題材的小說《橋邊的老人》的時候,就不但要選擇老人屢次念叨動物的細節,幫助學生體會老人的善良,理解作者借老人這個形象對戰爭的批判和深沉的思考;還要深入分析小說使用第一人稱“我”進行敘述對文本帶來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到:正因為使用了第一人稱“我”,才能很好地寫出“我”與老人對話的錯位,從而使我們讀者切身地感受到作為戰士身份的“我”對于普通百姓的不理解,從而深入地理解戰爭發動者對于人類生命的漠視;也正因為使用了“有限視角”的敘述,小說才顯得如此含而不露、意蘊豐富。通過對文本的敘述人稱和敘述視角的分析,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鑒賞小說的知識,提高理性分析小說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不但要緊緊圍繞文本,也要結合話題的知識。話題中提供的是解讀的方法。我們要用話題所提供的方法解讀小說文本內容,在設計文本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把文本內容與話題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把兩者分割開來,或只把小說文本當作專題講解的材料都是不可取的。然而,話題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廣泛,關鍵性的概念也比較多,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巧妙地選擇。選擇的原則是:最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情感、價值觀目標和能力目標。切忌因面面俱到而損害了文本教學課堂的完整性。
二、“比較”出真知
學生對小說理論比較陌生,對于話題中的概念的認識,也會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所以,我們要提供適當的材料進行補充,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比較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
首先,我們可以把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比較。選擇的文本,可以與課文相類似,也可以相反。比如,在教《橋邊的老人》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孔乙己》的敘述人稱,以幫助學生理解第一人稱和有限視角的效果。《孔乙己》使用了小伙計“我”作為敘述者,使文本敘述形成了回憶的情調,使小說的敘述顯得客觀真實;同時,通過“我”內心想法的表述,塑造了一個“冷眼看熱鬧”的“我”,更生動地展示了一部分善良卻無多少同情心的人們的普遍生存態度。無論是看熱鬧的心態,還是眾人對孔乙己的取笑,都通過“我”這樣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少年人的眼光來透視,使小說顯得單純而真實。通過《孔乙己》敘述人稱的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敘述人稱安排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選擇用全知視角進行敘述的文本,和課文進行比較,讓學生充分感受兩種不同視角帶來的效果。我上課時,選擇了《項鏈》這篇小說,讓學生感受全知視角的敘述自由,從而體會有限視角在《橋邊的老人》中所表現出來的含蓄。
其次,我們可以對同一文本進行不同角度的比較。比如,我在上《橋邊的老人》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體會有限視角的含蓄,設計了一個課堂教學環節:讓學生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對小說的結尾部分(“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進行改編。有學生這樣寫道:
看著老人無助的神情,他不禁說道:“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他知道,他倆是都不能在這兒久待的,這個地方太危險了,于是催著老人:“站起來,走走看。”
老人答道“謝謝你”,便撐著起來,可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還是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老人太累了,而且早已厭倦了這樣的走走停停。這一些,對于他來說顯得無力,讓老人惦記著的,始終還是留在故鄉的動物們,不知道他們是否還活著,是否安全。“那時,我在照看動物,”老人木然地呢喃著,可不再是對著他講了,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了。老人的那雙干涸的眼神中透出的是一種空洞的絕望,像藤蔓死死將老人纏繞,身邊只剩下“我只是在照看動物”的聲音。
學生改寫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比較的過程。從課后的反饋來看,通過這樣的改寫,學生對“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對同一文本進行不同角度的比較,除了改寫之外,還可以刪除或續寫。比如,可以刪除《清兵衛與葫蘆》的賣出六百塊高價的結尾,讓學生體會作者這樣處理結尾的妙處;可以刪除《牲畜林》中五次舉槍而未開槍的情節,讓學生感受“延遲法”的效果。
通過不同文本的比較、不同角度的比較,學生對話題所提供的鑒賞知識會有更充分的感受和更深刻的認識。
三、“尊重”激興趣
《外國小說鑒賞》所選的文本難易程度不同。有些文本,像《墻上的斑點》等,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有些文本,如《清兵衛與葫蘆》《牲畜林》等,學生很容易就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題。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閱讀感受。尊重學生的感受,我們的課堂教學會更有效果。所以,文本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要以學生的閱讀感受作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體驗,課堂教學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喚起學生閱讀的“期待欲”。有了“期待欲”,學生才會主動介入文學鑒賞活動。②
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體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有一定閱讀難度又能憑著學生自己的能力能夠探究出來的材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比如在上《山羊茲拉特》的時候,阿隆一家人對于茲拉特的情感,學生很容易讀出;對于阿隆如何感受到茲拉特對他的情感,學生需要細心的研讀才能讀出;而對于課文中滿而不溢的溫情,學生需要用心的體會才能感受到。所以,我們要選擇后兩者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也體現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比如,《牲畜林》這篇小說六次使用延遲法。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都有一個普遍的感受,覺得這篇小說的情節安排太單調了。考慮到學生這種單調的感受,我們可以設計以下課堂問題:
問題1:同學們覺得小說的情節安排重復而單調,小說的作者也肯定會預料到這樣的閱讀效果,作者為什么仍要這么寫,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問題2:作者為了避免給讀者單調的感覺,六次描寫也都有不同之處。六次描寫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哪里?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就可以消除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隔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還比如《清兵衛與葫蘆》,情節設置也比較簡單。如果只是按照情節運行的基本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來梳理課文,課堂會顯得索然無味。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進行提問:哪些情節是你在閱讀的時候猜得到的,哪些是你很難猜到的?從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提問方式,可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在課前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或者布置預習作業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感受。結合學生的閱讀體驗(包括學生感興趣的和學生理解有困難的),依據課堂教學目標,設置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內容,使《外國小說鑒賞》的文本教學既能達到情感教育、價值觀引導的目的,又能提高學生鑒賞小說的能力;通過拓展比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話題”中的內容;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研讀的“期待欲”,讓《外國小說鑒賞》的文本教學活潑而有效。
【注釋】
①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專業指導委員會 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頁.
② 錢谷融、魯樞元 主編.《文學心理學教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第,第326頁.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