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的種類很多,認知類課堂提問即是其中之一。所謂認知類課堂提問,就是通過提問提高學生不同認知水平的提問類型。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根據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幾個層次。相應地,認知類課堂提問也分為以下幾種:
一、識記型提問
識記型提問,就是通過提問讓學生再認、再現、回憶、判斷、敘述、描述所學基礎知識的提問類型。識記型提問是最低層次的提問,它對于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防止和減少學生對知識的遺忘,鞏固所學基礎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這種提問不宜過多,不可濫用,否則就會壓抑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難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種提問已經比較少見。
例如,教學“我與老師交朋友”時,教師展示了配樂詩:你給了我整片的星空/好讓我自由地去來/你給了我一盞知識的明燈/為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博大寬廣的愛。提問:詩中這個“你”指的是誰?教學“描繪自強人生”時,教師播放視頻《沒有雙臂的婦女》,同時播放背景音樂《真心英雄》。提問:在她身上,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
這兩個提問非常好回答。其提問的意圖已經不是學生能不能正確回答,而且借助配樂詩、視頻、背景音樂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入要學習和探討的問題,新穎地導入新課。可見,識記型提問并不總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它完全可以用于新材料、新情境之中,從而發揮提問的新作用。
二、理解型提問
理解型提問,就是通過提問讓學生領會、解釋所學知識的涵義,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所學知識的提問類型。理解型提問在提問中所占比重最大,它比較適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生把握知識的能力。運用這種提問,應注意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采取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的提問方式,培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還應注意在具有思維價值的地方發問,力求引起思維矛盾,激起學生思維興趣,防止學生從教科書里尋找現成的記憶性的答案。
例如,教學“學會與父母溝通”時,教師展示了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話:“當我7歲時,我感到父親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當我14歲時,我感到我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達理的人;當我21歲時,我忽然發現我父親還是很聰明的。”提問:1.你認為馬克·吐溫的說法有道理嗎?為什么?2.馬克·吐溫的經歷說明了什么?3.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逆反心理是影響子女與父母溝通的重要原因。而對于逆反心理,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并不深刻。馬克·吐溫的話是人青春期心理發育過程的真實寫照,它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青春期逆反心理現象,正是青春期逆反心理作怪才導致了“天底下最聰明”的父親變成了“天底下最不通情達理的人”。教師結合馬克·吐溫的話進行提問,不但巧妙地引出了對青春期發育特點的介紹,而且對于學生深刻理解逆反心理很有幫助,這樣的提問可謂匠心獨運。
三、應用型提問
應用型提問,就是通過提問鼓勵和幫助學生應用已學知識去解決新材料、新情境中的有關問題的提問類型。應用型提問有助于鞏固、拓展、深化所學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這種提問,應注意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及時梳理學過的知識或知識點;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新材料、新情境聯系起來,找到解決有關問題的方法步驟。
例如,教學“撐起自我保護傘”時,教師請學生欣賞小品“放學路上”:八年級學生小文放學回家的路上,兩次被兩個不三不四的青年攔截,要他交“保護費”。第一次忍氣吞聲地給了,第二次不給,遭到不法分子的拳打腳踢,并限定了交錢時間。小文很是氣憤,邊走邊想:太欺負人了,明天我一定找幾個人收拾他們一頓。提問:1.面對不法侵害,你贊同小文的做法嗎?2.如果你是小文,你會怎樣正確而有效地保護自己?
該提問就屬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提問。通過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提問,學生就會認識到,面對不法侵害,如果忍氣吞聲,會助長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導致其變本加厲;如果用非法手段報復,既害人又害己;而尋求法律幫助,則是進行自我保護的有效武器。這就增強了學生依法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分析型提問
分析型提問,就是通過提問讓學生分析知識的結構、要素,找出事物的條件、結論,識別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弄清事物之間的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據、方法,對問題進行正確解釋和鑒別等的提問類型。分析型提問有助于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分析鉆研教材,在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得到新觀點、新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揭示問題的本質的能力,把握局部及其相互關系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強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運用這種提問,教師應注意提問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層層發問,環環相扣,拓寬思路,抓住本質;在提問過程中循循善誘、化難為易,不斷給予指導、提示和幫助;學生回答后,教師要針對回答進行分析和總結,促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
例如,教學“責任對于你我他”時,教師多媒體展示事例:九歲的林浩,在地震發生后依靠自己的毅力從廢墟中爬了出來;但他并沒有跑開,而是去救還壓在里面的同學,連續救了兩名同學。被問到為什么去救人時,林浩平靜地說:“因為我是班長!如果其他同學都沒有了,要你這個班長有什么用呢?”因為是班長,林浩一直管著教室的鑰匙。每天早上6點,鬧鐘一響,他會準時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飯吃,然后走半個小時山路去上學。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切。小小年紀,林浩會做很多家務,還會做飯。提問:1.結合林浩事跡及其平時的表現,說說他正確處理了哪些關系?2.在這些社會關系中,林浩承擔了哪些責任?3.為什么林浩會有不同的責任?4.林浩的責任從何而來?
在這里,教師結合事例所進行的提問就是分析型提問。這4個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正確處理的關系(與父母、與同學、與集體的關系)→承擔的責任(對父母:做家務、孝敬父母;對同學:關心、救助;對集體:積極承擔班長的責任)→為什么責任不同(因為角色不同:子女、學生、班長)→為什么會有責任(因為人處在社會關系中)。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就會明確地認識到:人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責任不同是因為角色不同,人處在一定的社會中必然隨之產生一定的責任。很顯然,這樣的分析對于教育學生認識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初步樹立責任感,是很有幫助的。
五、綜合型提問
綜合型提問,就是通過提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提煉、整合、組織,通過綜合得出新見解、新觀點、新結論的提問類型。綜合型提問要求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重新納入一個新的問題系統之中,使學生的思維由局部上升為整體,對某一內容進行整體性理解,能夠預見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有助于學生掌握全面看問題的方法,有助于培養通過知識綜合得出新結論的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運用這種提問,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個別的、分散的內容綜合起來進行思考,找出這些內容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從中得出一定的結論;要引導學生在占有和提取有關知識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組織加工,構建從整體上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教學“感受共和國的巨變”時,教師在新授內容結束后的鞏固環節,是這樣提問的: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感受到共和國在哪些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這舉世矚目的成就,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
這一提問就是綜合型提問。第一問是對本節課知識教學目標的綜合,通過這一綜合,鞏固了所學知識;第二問是能力和情感目標的綜合,通過這一綜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升華了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從而較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六、評價型提問
評價型提問,就是通過提問讓學生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見解或看法,對一些觀點或做法進行評價、判斷和選擇的提問類型。評價型提問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或規則正確判斷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求異思維能力。運用這種提問,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狀況進行提問,所提出的問題要明確,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思維含量;提問之后,還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看書學習和思考時間;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對不準確、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回答,要進行及時補充和正確引導。
例如,教學“走依法治國之路”時,教師展示了兩幅漫畫(漫畫略):其一:幾個中學生在廣場的草坪上踢足球,草坪上的告示牌寫道:“小草在休息請勿打擾”;其二:某學生出于好奇,撥打“119”謊報火警。提問:請你根據依法治國的有關內容對漫畫進行評析。
這一提問就是評價型提問。學生通過對漫畫中行為的評價,能夠認識到漫畫中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秩序的行為,這種行為會給國家、社會、公民帶來危害。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這種行為危害性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守法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法制觀念。
綜上所述,巧妙設計識記型提問、理解型提問、應用型提問、分析型提問、綜合型提問和評價型提問等認知類提問,,它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有關知識,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掌握這類課堂提問的設計策略。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