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學生學習物理的困難原因入手,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展開討論,具體論述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高一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和學習水平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物理學習 提高 能力 對策
由于初高中物理差異較大,而高中物理這門課對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需要學生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文字的能力,許多高一新生認為物理難、不好學,因而喪失了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喪失了興趣和信心,勢必會給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物理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降低知識臺階,不斷探索提高學生學習物理水平的對策。
一、布置課前導學和準備5分鐘測試,培養學生預習、復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聽課的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及時消化上課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培養自學能力。對于這一點教師一直強調,學生也知道這是學好物理的一個重要方法,可是調查表明真正能夠做到預習和復習的只有少數學生,其他學生只偶爾預習、復習一下。針對這一現狀,在每節新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課前導學,在導學中,列出下節新課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和一些預習思考題,引導學生課前預習。這樣學生就能夠體會到,如果課前花幾分鐘的時間預習,聽課時也就輕松多了,收獲更大,從而讓他們嘗到甜頭。為促進學生進行復習,教師可以在上課時準備一些與上一節課基本知識點有關的簡單練習題,讓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并將每次的小測驗成績記錄下來,記入總評分,以此來激勵學生認真預習、復習,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充分利用學科特點,重視實驗、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科學基礎,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唯一標準。實驗的真實、形象、生動、可操作性的特點,對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極易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親手操作的欲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教師在做好課堂上的演示實驗外,為了破除學生對實驗的神秘感和畏懼感,還應親自動手根據課本上提供的小實驗,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和廢舊物品做一些簡單易懂的“小實驗”,如利用細線、圓珠筆和鉤碼做如圖所示的實驗,讓學生體會力產生的效果,學好力的分解。又如讓底部打了小孔的礦泉水瓶做自由下落運動,而水竟然不從孔中射出,讓學生了解到失重現象。
還可將一些課堂演示實驗改為“學生隨堂實驗”,如在講到“物體受力減小時物體的運動”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隨堂實驗去驗證,滿足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欲望。在重視學生實驗的同時,也要把新教材上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和學生實驗結合起來,使學生從實驗現象中通過親身體驗得到一些對物理學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事實證明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重視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和物理過程的能力
我們知道,學生所學的各門功課是相互關聯的,與高中物理最相關的科目是語文,許多學生學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語言基本功,不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理概念和規律、展示清楚物理情境,只能斷章取義,從而使物理的學習變得機械、呆板。所以,教師要刻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概念或規律的內涵、揭示清楚有關的條件;再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然后變換角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概念或規律的外延。從而幫助學生真正把握概念或規律的本質,消除非本質因素對學生思維的負面影響。例如,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條件的描述,書本上說的是“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系統內,動能與勢能可以互相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1)除了重力或彈力外的其它不做功時,系統的機械能才守恒;(2)重力或彈力做功不會引起系統機械的變化;(3)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時,系統不與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或轉換,只不過是通過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方式使機械能中的動能與勢能發生轉換而已;(4)只有除了重力或彈力以外的其它辦法參與做功時,系統的機械能才與其它形式的能發生轉換,且機械能的改變量等于除重力和彈力外其它所做的功。
另外,在做演示實驗后、在課堂舉例或訓練中、在復習鞏固中教師都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物理現象和過程或解題思路。
四、培養學生用分鏡頭圖展示物理情境的能力
我們知道,物理解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尋找物理量間數量關系的過程,物理公式就是各相關物理量在數量關系方面的經驗性的總結。許多學生學不好物理的外在表現是解題時死套公式、閉門造車,其根源在于不會展示物理情境。教師之所以要強調物理過程的分析,花大力氣培養學生用分鏡頭圖順理成章的把一個復雜的物理情景用一系列彼此獨立而又有聯系的單一物理情境展示出來,就是為了把一個綜合題分解為一個個簡單題,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各種物理情境,強制學生形成條件化了的知識,就能使學生在再次面臨這些條件時,能迅速、準確地提取有關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學生學不好物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物理過程和物理規律間的關系難以把握,更不用說去駕馭模型隱晦、過程變化復雜的物理問題了。其實,物理解題中分鏡頭圖的形成過程,就是物理解題思路的形成過程,這是中學生常用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方法,也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因此,這一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到位。
五、提高學生對物理模型的聯想能力和遷移能力
物理模型的建構、識別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抓住了物理模型,學生解題時才能思如泉涌、得心應手。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物理模型的抽象、建構和遷移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跳躍思維的本領,在考慮問題時,善于在不同的知識面上進行跳躍性思維,找到解題的捷徑。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要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各種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高一學生走出物理學習的困境,使物理學習水平與能力得以促進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姚瑾. 高一年級學生學習物理的困難與對策[J]. 教育交流,2008(10).
[2] 姬彥東. 高一物理教學難點的解決辦法[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0(9).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中學黃龍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