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發現》是聞一多先生的一首詩歌,出自蘇教版語文必修三“頌歌的變奏”這一板塊。詩歌教學的關鍵就是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因此我明確了這樣的教學思路:重視語言的發掘和討論,有“語”有“文”。用詩中的重要詞句引導學生深入詩歌,以語言的方式去把握、進入詩人的精神世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分析鑒賞誦讀詩歌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從情感、韻律、形式等方面感受詩之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學重點】
抓住語境,體味意境,把握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味語言,理解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師生合作,分組探究,討論交流,誦讀品味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導入:通過《七子之歌》引出作者聞一多
學生看投影朗讀《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對詩人聞一多和中國新詩進行簡要的介紹
學生根據書下注解和投影材料了解聞一多其人
①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詩人、學者、民主斗士,被稱為他的三重人格。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一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②文體常識——新詩
新詩是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前后創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白話詩,是現代詩歌的主流。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于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在西方,美國詩人惠特曼是自由詩的創始人。中國新詩誕生后,不斷接受外來影響,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風格中,涌現了眾多的藝術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郭沫若、聞一多、艾青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主動認知,便于理解詩歌)
二、文本探究
1.學生自由朗讀,初讀全詩你在詩中讀出了什么?
明確:“我來了”中的游子身份及熱烈急切渴盼日思夜想來后的激動;“不對不對”中現實和思念中的差異,心里的詫異失落。
2.學生齊讀初步理解作者情感
思考詩人為何會有這樣大的感情落差?
現實是什么樣?
明確:聯系時代背景,帶著滿腔激情回國的聞一多,并沒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國,他面對的是一個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的祖國,噩夢一樣的現實,使詩人內心無比痛苦,他在美國所想象的美麗祖國的形象破滅了,他賴以支撐自己的精神支柱傾折了。
(找個別學生在了解背景的情況下再次朗讀,要求感情進一步到位。)
3.①接下來,詩人有沒有用具體的細節正面描述他踏上國土所見到的黑暗現實?
明確:沒有。
②采用師生對話交流的形式
在分析重點詞匯和語句的同時找學生分別朗讀關鍵詩句
文中哪些語言或字眼體現了祖國當時的黑暗現實?
抓住重點詞匯和語句理解詩人情感。
明確:采用換詞法,去詞法,對比閱讀法進行理解。如:“迸”“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鞭”“罡風”“噩夢”“掛著懸崖”等。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品讀揣摩語言的能力。)
在細致朗讀中把握情感。
4.分組討論,合作分析,組間交流
面對讓他失望的祖國,詩人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詩人想要問出什么逼出什么?最后發現了什么?
明確:他回來的時候,是越快越好——“鞭著時間的罡風”;是熱情洋溢——“擎一把火”??伤姷降膮s是“噩夢”,是“恐怖”,所以他痛苦萬分地“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我親愛的祖國,我期望中的祖國啊,你在哪里?他哭得呼天搶地,痛斷肝腸,最后竟把自己的心嘔吐出來,這才發現:他所期望的祖國,原來是在他心里,僅僅是他的一個幻想而已!這種追問是無果的,只能使詩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捕捉課文信息,揣摩精微的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5.學生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礎上,自由朗讀,設計朗讀方案,并說明理由。通過教師范讀,全體同學在音樂的伴奏下再次朗讀全詩。
指導: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叭绻憩F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p>
作者一步步發現,一步步追問,節奏愈來愈緊,痛苦愈來愈深。最后,在嘔心瀝血之中終于發現,祖國原來珍藏在自己心底。
朗讀節奏:快——慢——快——慢。
(設計意圖:師生在朗讀詩歌當中徹底融入情境更好的品味詩歌的情感。)
三、拓展研究
根據詩人的情感結合《死水》中的意象,通過比較閱讀,理解何為頌歌的變奏?
明確:1.情感的“變奏”:不再是“圣歌”式贊頌,而是對黑暗現實的悲憤,是反思,是對苦難中的祖國的深沉之愛。
2.意象的“變奏”:意象不再境界闊大、色調明朗,而具有丑陋,令人恐怖的特點,突出了災難中的祖國與悲哀。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理解課本板塊設計緣由。)
四、課堂小結
師生合作對話,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對這首詩做出自己的評價。
(本題具有開放性,只要學生結合自己體會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①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直抒胸臆,作者把從國外回來后的真實感受用火山爆發一樣的激情在詩中噴發出來,感情熾烈而真誠,雖然詩中也有敘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強烈的情感打動讀者。
②聞一多曾與徐志摩等主編《詩鐫》,致力于新詩形式的研究提出極具影響的“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③形式整齊,每行字數基本一致,兩行一韻。這不僅體現了聞一多的“建筑美”“音樂美”的追求,更是將奔放的情感收斂于謹嚴的形式中,形成聞詩所特具的沉郁的風格。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讓學生得到展示自我的機會。)
師:時間很快,一節課就要結束了,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無論身在何處我心永遠是中國心,無論祖國怎樣,祖國永遠在我心里!下課!
音樂響起,播放《我的中國心》,全場學生沉醉在詩歌和音樂之中久久不愿離場。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翔宇教育集團寶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