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背景: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分析,獲取背景知識建立理解基礎。
2.賞析情感:引導學生探究“同心而離居”的可能原因,增強感性體驗;引導學生結合詩歌內容分析詩歌的情感特征,強化理性認知。
3.寫作實踐:借鑒本首詩,以花和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點】豐富詩歌內容,評價詩歌情感。
【教學難點】借鑒本首詩,以花為象征,用詩歌表達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探究、評價、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描寫的內容非常簡單,卻給有心的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首詩抒發的情感很平常,卻讓天下有情人柔腸百折、反復品味。那么,它的魅力何在呢?我們一起踏上體驗與探究之旅吧。
一、了解詩歌背后的歷史
設計目的:初步感知,建構對詩歌進行體驗理解的基礎。
1.這首詩比較短,大家試試看能不能在兩分鐘之內背下來。
明確:學生自由背誦,教師在兩分鐘后以集體背誦的形式考察效果。
2.請同學簡單描述詩歌描繪的場景和人物的情感。
明確:抓住動作描寫的詞——涉江、采芙蓉、還顧、望;找到情感的內涵——同心、離居、憂傷。
3.包括《涉江采芙蓉》在內的《古詩十九首》曾被譽為“千古至文”,“五言之冠冕”,甚至達到“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的程度。會不會有同學覺得言過其實呢?想要理解這些評價,想要走進這首詩,我們有必要先回到孕育這些詩歌的具體環境去看看。請同學談課前預習時了解的歷史背景。教師補充材料,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感性體驗。
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漢·趙壹《刺世疾邪詩》)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漢·曹操《蒿里行》)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桓靈時童謠》)
明確: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戰亂頻發,人人朝不保夕前途茫茫,這種生命的脆弱無常感,使人們更加渴望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更凸顯了真情的可貴。
小結:有時候簡單就是深刻,這首詩抒發的情感很簡單,卻深深打動了天下的有情人,因為思念、憂傷是你我共有之情。
二、還原歷史掩蓋的故事
設計目的:激發想象力,探究“同心而離居”的可能原因,深化情感體驗。
結合剛才我們對歷史背景的回顧,請同學重點圍繞以下問題展開想象:兩人如何達到“同心”,為什么會“離居”,又因何只能“憂傷以終老”。
明確:引導學生注意文本空白處,調動想象力,腦力激蕩,發散思考。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發言中值得肯定的因素,鼓勵多樣思維,搭建積極學習的平臺。
在討論中,根據學生發言,引導多樣性的理解。
小結:歷史是宏大的,個人是渺小的。歷史是無情的,個人是多情的。大時代里處處上演著悲歡離合,身不由己的故事。高爾基曾說過:文學就是人學。文學關心的,表達的就是這些屬于個人的故事和情懷。
三、理解故事蘊含的情感
設計目的:分析并概括詩歌所抒發情感的特質,從感性體驗過渡到理性評價。
1.朗讀品味:帶著我們故事的想象,再次輕聲慢讀這首詩,試著去體會文字背后的深情。
2.思考明確:用一個字形容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并說出你的依據。
這份感情很_________,因為_________。
明確:這份感情很美,因為芙蓉、蘭澤、芳草、思念等充滿詩意的元素,營造了非常美好的意境。
這份感情很深,因為故事中主人公的“憂傷”綿綿無期,一直到老難以釋懷。
這份感情很真,因為遇到美景,就想和所愛的人分享,思念如影隨形“不思量,自難忘”。
這份感情很苦,因為“所思在遠道”,“長路漫浩浩”,深深的思念卻相見無望。
這份感情很甜,因為曾經結為“同心”,曾經擁有,雖然不能天長地久,卻有值得思念的人。
小結:在文學的世界里,往往越是個人的,越是普遍的。《涉江采芙蓉》中的思念、憂傷是作者的,更是每一位讀者的。
四、嘗試用詩歌表達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來理解詩歌,同時能夠嘗試用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最終達到對詩歌內涵和形式的雙重認同。
1.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人樂于用詩歌來表達他們的深情,請同學們看看下面這些詩,在表達情感時,他們的共通處是什么?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涉江采芙蓉》)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張九齡《折楊柳》)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紅豆》)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庭中有奇樹》)
明確:采摘花草送給遠方思念的人,一種美好而雅致的情感表達方式。
2.今天,我們的生活不再有戰亂;今天,便捷的通訊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有相聚就有離別,有真情就有思念。大家剛剛告別初中,來到高中,對曾經的朋友、老師有沒有一份思念?有些同學可能離開家鄉,開始了住校生活,對自己的父親、母親有沒有一份不舍?你一天天長大,陪伴你身邊的爺爺奶奶漸漸老去,對他們,你有沒有一份掛念?希望大家選擇一種最能代表自己情感的花,送給你所牽掛思念的人,而且能附上一首短詩表達自己的情感。
明確:根據課堂時間,靈活處理本教學環節。可以課堂寫作,當堂交流;也可以課下練筆。
3.教師展示自己的練筆供參考。
向著陽光生長
五彩繽紛的 / 生機勃勃的 / 隨處可見的 / 太陽花,送給你 / 我的孩子 / 它是老師的期待 / 當然會有陰霾 / 偶爾,風雨襲來 / 只是,不要忘記 / 向著陽光生長 / 才能收獲生命的精彩
小結:我們讀詩,我們背詩,我們解詩,更希望詩歌能走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意。
課堂結語:每一首詩都產生于特定的歷史,屬于作者個人,然而精彩的詩總能超越歷史,感動無數時代無數的人。當我們與這些精彩的詩歌共存共呼吸時,我們的心靈世界會變得更美,更豐富。希望大家課下再拓展閱讀《古詩十九首》的其他篇目。
作業:對比閱讀《古詩十九首》其他篇目。
【板書設計】
【備教手記】
這份教案在三個方面貫徹了新課程的理念和標準。首先,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教師的預設多為開放性問題,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情感水平,給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其次,注重課堂的生活化。語文原本就屬于生活,古詩看來遠離現代生活,事實上正是我們心靈必需的滋養。課堂練筆環節從課本回到生活,期待讓詩歌逐漸內化到學生的心靈世界。最后,注重課堂的多樣化。一方面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可以有多樣的思考,另一方面學生個性、特長不盡相同,有關注歷史的、想象力豐富的、擅長理性思考的、喜歡書面表達的、樂于口頭表達的、領導能力強的等等,課堂教學經過精心安排,讓不同特點的學生都有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機會。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