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巴金說過:“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是自然,是無技巧。”藝術包括文學,文學又通常涵蓋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四大樣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文字作品,除了韻文詩歌外,都屬于廣義的散文,于是換言之:“作文的最高境界是真實?!?/p>
我們現在的寫作領域,尤其是中學作文教學中,應試寫作掌控著一切,套路作文主宰著文壇,教師因考試而教,學生因取得高分而作。殊不知,在每年的作文評分標準中,強調的關鍵詞語,主要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等,從來沒有是否“真實”方面的要求,甚至還對時、地、人等方面不得真實的要求。于是,“只要得高分,何必去求真”。這種應試寫作教學的現況,弊端甚多,貽害無窮,嚴重地影響了寫作的真諦,使寫作境界不可避免地降到了低點。著名作家茹志鶴先生指出:“做好作文的第一要點,就是需要真情實感?!边@就告訴我們,求真,是作文的第一要務,真實,是作文的生命。如果在我們的作文中,真實的人形象豐滿,真實的事曲折生姿,真實的景色彩絢麗,真實的情催人淚下,這樣的作文,練筆也好,應試也好,都會進入一個成功的“最高境界”??梢?,強調作文教學求真,與應試并不矛盾,甚至可以順利完成“作文教學”,有效提升“應試成績”。
那么,怎樣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真實表現,真情寫作,實現作文的“最高境界”呢?
一、要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的真諦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說過:“寫東西,要觀察,要總結,要想。”“觀察”就是認識,“總結”和“想”就是思考。我們寫文章,無論是寫人敘事,達情言理,都要遵循這一漸進過程。在寫作時,總要涉及客觀存在的人、事、物、景,尤其是以其中某一對象為主的文章,更要看重它。要用好它,首先要認識它,通過觀察、了解、研究來熟知它。依照的順序,先是表象的外在特點,后是內在的本質特征。這是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的,外形表象往往掩蓋了本質的東西,如果只對外表用筆墨、下功夫,就犯了揀芝麻丟西瓜的毛病。對于已經認識了的人、事、物,要如實地寫進文中,不能有虛假成分,因為真人真事有可信度,有說服力,真情實感才有感染力,才能激發人、教育人、鼓舞人。例如在公共場所,一位中學生將自己最喜歡吃的無花果送給了一位陌生的病人,這件事情很簡單,記敘時,要將自己的親眼所見寫下來,但這還不夠,還只是表象,還要進行“總結”,挖掘其內涵,揭示其深意,使之典型化,這件事就不那么簡單了。如果我們造假虛構,沒有這件事而憑空捏造,那是難以寫得真切生動的。
另一個問題,我們在看待某個人、某件事、某種景物時,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來對待之,要有積極健康的態度,要帶著進取向上的情感,既客觀公正,又實事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內容,才能顯示出事物的本質,才能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情趣。不能不加思考,就人云亦云,別人說對就對,別人說錯就錯,自己沒有主見,缺乏分析的頭腦,也就缺乏認識事物的能力和素質。例如,對于中學生“上網”這件事,就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如果是為了查閱知識豐富自己,就值得肯定;如果是在游戲聊天,甚至日夜為之,害人害己,害學業害家庭,甚至危害社會,這就不僅要否定,還要對其進行批評甚至批判。這種認識就是正確的,因為它符合生活的本質和客觀事理。
二、要告訴學生有所選擇,有所擯棄,表現時代的主流
人、事物、景的表象和內里,往往是多角度多層面的,但是否將這些真實的內容都一古腦兒地寫進文中呢?當然不能。寫文章不同于攝像取照,不能客觀地實錄,不能像記流水賬那樣,將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不分主次、沒有重點地全部寫進去,那也是不符合生活真實的。幾個人之中,必然有主次之分,幾件事情的形成和發展,也不是同等重要,即使是一件事,它發展的幾個階段也不是處于同一層次。這就要根據寫作需要,根據生活真實情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至于一些次要的人、事物、景,或者略寫,或者干脆舍去。誠如畫家繪畫一樣,有的地方濃墨重彩,有的地方輕描淡寫。例如,寫運動員奧運奪冠,最艱難最曲折的那一位就是主要的;寫東方朝霞之景,太陽就是主要的。這樣寫,既是真切的,又符合生活實情??梢?,有所選擇,有所重點,也是作文求真務實的要求。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碧拼⑽拇蠹翼n愈的寫作宗旨,就很好地告訴我們,寫文章要為時代服務,是這個時代真實生活的生動反映。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只有與時俱進,采擷新時代的新鮮浪花,表現新形勢下的新人新事,主題才能新穎,文章才有生命力。我們的生活節奏,我們所見到的周圍世界,很多內容和現象都是重復的,如每天放學上學,早讀晚習,一日三餐,還有花開花落,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等,都有周期性,都有循環往復的特點。如果我們不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它們,不用一種新的理念來寫它們,那么,陳舊的東西就太多了。而且這些新東西又往往稍縱即逝,要洞察秋毫,隨時捕捉。我們又都知道,不管這些內容和現象如何重復,它們總是在變化發展中不斷顯示出新東西,只要我們留心注意,新事物、新現象、新內容總是層出不窮,色彩紛呈,正如一棵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全靠我們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勤于思考的心靈。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發現新,勇于挖掘新,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全新的世界,這是生活的主旋律,是時代的主流,我們只有寫出這些新人新事,真人真事,我們的作品才新鮮活潑,才符合時代的要求和特點。
三、要激發學生抒真情,寫真意,表達真情實感
在特定的情境下,寫作主體的真實感受和發自內心的感情,既源于生活中飽含喜怒哀樂的事情,又與寫作主體的性格、氣質、身世、教養以及稟賦關系密切。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下的感受和產生的感情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是個性差異的真情,也是作文表達角度、達情深淺所在。“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而形于詩歌矣。”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雹谥挥惺阏媲椋瑢懻嬉?,表達真情實感,才能充分發揮動情感人的力量。
表情達意要真摯自然。寫人也好,敘事也好,繪景也好,都要寄予一定的情感,這種情感應是真摯的,惟有真情最動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為情造文”。不能為抒情而抒情,虛假不實,矯揉造作,這樣的情感不但不能感染人,甚至使人產生厭惡。同時,抒發的情感還要自然,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借物借事抒情,都要自然親切,合情合理,講究滲透和流露,每句話每個字都充滿著感情的潮水。例如:寫人,“地震中的溫總理,您太辛苦了”;記事,“他為了這塊奧運金牌,堅持苦練著”;寫景,“這春風春雨真暖人心啊”。這里的寫人記事繪景,都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都是作者的寄情對象,沒有絲毫造作的痕跡,是真摯自然的,表請達意十分成功。
抒情要有所節制。情感的傾訴如潮水涌動,如草原上縱橫馳騁的駿馬,可以無拘無束,自由奔放。但又要有一定的控制,不能“真情到永遠”,隨心所欲,失度失控。限制的原則,一是作品的主題,不能旁逸或超脫;二是作者的感情基調,不能中途易轍,受它們共同制約的統攝,這樣的情就是恰當的,合乎情理的。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情感,始終不離“摯愛”之旨,始終不脫“家庭”范圍,始終不走“深沉”基調。幾十年來,這種真摯的情感,一直深深地打動著廣大讀者的心靈。這樣的情,收放有度,表達有節,就顯得令人可信,極具感染力。
真實,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求真求實,是寫作理念的返璞歸真,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表現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需要嚴肅面對和著力解決的迫切難題,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寫作技巧問題,也不是單純寫作水平高下所能圓說的,而是一個教人求真、育人求實、培養人、塑造人的大課題。作為一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該有這種認識高度。讓我們以一顆求真務實之心,以真為文,去偽存真,為還中學作文教學園地一片凈土和藍天而作出努力。
【注釋】
① 白居易.《策林》.
② 白居易.《與元九書》.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羅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