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是自然科學術語,就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未受人工影響和干擾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原生態閱讀,就是學生在不受外界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知識積累出發,閱讀文本時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縱觀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能達到這樣的閱讀真的是太少了,究其原因:
一是教者“目中無人”。即執教者在教學中并沒有把學習的主體——學生置放在閱讀教學的首席,總是自以為是地講解,而沒有帶領學生深入文本,去感悟文本中的每個字每個詞的溫度、厚度、高度,沒有去觸摸作者的心。
二是教者“習以為常”。即閱讀教學的課堂日復一日由教者獨攬,生怕學生讀不懂,讀不快,讀不深入,而將“講解”這一教法作為最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方法來對待閱讀教學,這樣的閱讀教學,也使得教者喪失了自己的閱讀過程、個性和特色,從眾心理壓抑了自己對學生、文本以及教法的鉆研意識和本能,進而形成了一種習以為常、漠視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局面。
三是“急功近利”的心態。實際教學中,教者搜集大量的各地“中高考真題”,側重從“答題區間”、“解題技巧”、“整合答案”等操作表層去訓練,指望在若干套閱讀試題的“沖刺訓練”之后,將閱讀能力提高到能夠在中高考時得到閱讀試題高分的境界,事實上這樣的訓練只能讓學生成為答題的工具,而不能真正地完成閱讀。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生命的活動,一次次的閱讀就是一次次的個人發現,就是一次次的精神遠足,就是一次次的生命歷程。作為教師,我們要摒棄先入為主的分析,反對越俎代庖式的肢解,呼喚學生的自主閱讀,讓閱讀成為學生主動培養智慧,感受生命的過程。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原生態閱讀的情感體驗,讓個性閱讀在語文課堂中行走呢?下面的幾種方法不妨一試。
一是歸還學習的主動權,放手讓學生“原始閱讀”,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就要求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擺正教與學的關系,確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激勵與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完成特殊的認知過程。作為教師,在備課中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之中,使閱讀教學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展能力的課堂。
例如我在教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感受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就得出了兩種不同的結論。一部分同學在讀后感覺百草園的生活是有趣的,而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無味的,這也是多少年來形成的結論。原因就是在百草園里,有動物,有植物,可以玩小蟲,看小鳥,扯何首烏藤,摘覆盆子等,這符合兒童的天性。也有一部分同學不贊成這個觀點,他們認為三味書屋的生活比百草園有趣得多:百草園里,一個人孤單、寂寞,只能與這些小蟲、小植物為友,而在三味書屋里,那么多同學在一起,可以偷著到后花園去玩,可以在課上看老師有趣地讀書,可以做小動作……這是多么有趣啊。這樣的結論正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這樣獨特的思維和感悟上的火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期待的,也只有在尊重學生的獨特認識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實現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師生共同成長的目標。
二是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文本閱讀不僅僅是認識活動,更主要是情感活動。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就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在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內在的發展動力。如在講授《風箏》一文時,學生在閱讀完文本之后,很難理解弟弟在“我”抓斷踏扁他辛苦做的即將完成的心愛的風箏后的默默承受,也很難理解“我”在多年后想補過弟弟卻全然忘卻,而我的心卻因無法補過而時時顯得沉重。大部分的同學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認為如果有人弄壞了他們心愛的東西,他們一定會動手反抗,并且要讓他們道歉;如果是自己弄壞了別人的東西,情況就會相反,對方比自己大的可能會道歉,向比自己小的人道歉可能性不大,別人要是不放在心上或是忘了,他們心里會樂開了花。但審視一下我們的課文內容,和這個時代隔閡較大的不在少數,學生沒有生活體驗,再加上我們有時候找不到觸發學生情感的酵母,學生不能與文本和老師一起產生共鳴,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這個時候,作為教者不能把已有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價值取向,尊重他們情感體驗,即使這種取向和體驗是有悖常理的,這樣也比我們強加給學生,而學生根本不會理會要好得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成長,思想的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他們回想文本內容,或再次閱讀文本,就會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是張揚個性,多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多方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重視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發展,讓學生能夠有創意地表達思想和情感。為了點燃個性的火花,教師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提供學生認知的源泉,去啟發學生自主選擇各種信息,自主參與閱讀過程,讓學生們在最能照亮他們心靈的精神燭光引領下,循著各自的路徑,走進作者,走進作品,走進生活。其次,教師要給學生發表獨特意見的空間,給學生寬松的思想環境,更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允許不同觀點的討論、爭辯,引導學生在領悟文學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和多元化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去解讀作品。
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課時,以前我們都是把愚公的鍥而不舍的精神作為文本意義教給學生的,但在現在的課堂,學生閱讀認知是多元的,對愚公的做法和表現出的精神認識也是多元的。比如搬家會比搬山容易得多;一味地挖山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愚公讓鄰家小孩一起幫忙挖山,耽誤了小孩的最佳教育時間;愚公做事不講方法,他雖執著但又顯得愚頑等等。作為教者也得重新認識,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批判地看待愚公移山這件驚天地泣鬼神的“豐功偉績”。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經常性的樹立一些靶子,讓學生提出質疑,展開討論,多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有可能得到培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復興中學;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