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外國投資者以并購方式進行的投資逐步增多,促進了我國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引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有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國務院辦公廳日前通過中國政府網發布了《關于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這標志著在原有的外資市場準入、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的基礎上,我國構筑起更加規范、更加透明的外資并購境內企業管理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頒布的這一新規引起了外國投資者的廣泛關注,不少跨國企業開始擔憂其在中國投資保障問題。對此,相關政府部門表示,中國建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目的是鼓勵和規范外資并購,與此前提出的“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的政策取向相一致,并不存在排斥外資并購的問題。
面臨戰略性調整
跨國并購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必經之路。然而,外資并購在華20年的發展,可以說是在爭議中前行,在前行中爭議。
相關學者認為,外資并購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及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外資并購通過整合產業鏈,整合市場參與者,將不斷使中國的市場結構趨于合理,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優化。
其次,目前國有經濟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而對國有企業進行產權重組又是國有經濟調整的前提條件。我國民間資本不論是就財力還是就經營管理而言,都不可能單獨勝任承接大規模國有資產、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造以及參與改造后的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的重任。因此,大量國有企業的改革迫切需要外資,特別是擁有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水平的跨國公司的積極參與。
同時,外資并購有利于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僅擁有龐大的資金,還帶來了當今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純熟的經營管理方法、壟斷性的專利和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而且,我國企業通過對外來技術的模仿和吸收,可加強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實現技術二次創新,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無疑,外資的介入對產業的整合與振興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但許多案例背后,國家經濟安全的隱憂也被提上日程。客觀評說,國家經濟安全并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也不能簡單地以狹隘民族主義的概念而批判之,因為它實際上是主權國家普遍面臨的經濟命題。
尤其指出的是,外資并購的擴張容易造成跨國公司的壟斷和限制性競爭。跨國公司利用資本運營并購國內企業后,憑借其雄厚實力逐步占領較大市場份額,將可能壟斷或圖謀壟斷國內一些產業。
近幾年來,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的工業總產值占行業產值的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其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已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除了通過并購同行業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內企業,使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質變以外,這種直接并購我國實力企業的方式,避免了與中國實力企業的競爭。如果外資并購造成壟斷,外商就有可能控制國內市場,制定壟斷價格和瓜分市場策略,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
同時,壟斷并購容易造成國有資產和民族品牌流失。一方面,國有企業是在中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剛剛起步階段建立的,我國目前企業資產評估制度和評估標準與跨國公司普遍選擇的五大會計師事務所采用的某些國際標準存在差異,這就導致評估結果不一樣,評高了外資方無法接受,評低了則出現所謂的國有資產流失。有些地區為獲取更多的外商投資,對外資實施“超國民待遇”,并許諾給外商以豐厚的利潤回報,造成了地區間的無序競爭和國家財富的重大損失。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國內的能源生產、機械制造、食品消費品生產、商業、金融服務業等諸多領域日益成為外資并購的“盤中餐”。資料顯示,我國的大部分行業和產業正遭受著通過并購形式的外資滲透,并呈幾何級數蔓延。讓外資進入中國更加規范和透明,是當務之急。
外資并購新政解析
在國際投資領域,安全問題歷來受到各國法律和實踐的重視,但是國家安全的范圍則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而理解不同。在外資并購安全審查制度化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是“先行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早已通過立法、設置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了各自對外資并購進行安全審查的完整機制。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美國等國的數次并購遭遇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安全審查機制就是最大的“攔路虎”。華為宣布放棄收購美公司資產,就與“國家安全”有關。華為去年5月宣布以200萬美元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公司3 Leaf Systems的部分資產,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這筆交易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由,要求華為剝離收購3 Leaf Systems所獲得的科技資產。
深入了解這些“攔路虎”,無疑有助于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更順利地展開對外投資。從安永會計所了解到,其最新一期“資本信心晴雨表”調查顯示,2011年,相對于其他地區,中國的受訪者對短期經濟前景抱有更大的信心,表現出比其他全球競爭對手更強烈的并購意愿。擁有雄厚現金實力的中國公司希望收購優質資源及技術,并借此“走出去”。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跨國經營研究部主任邢厚媛日前表示,對于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很多收購項目被限制,其實中方一直在提出交涉,美國政府曾經承諾要給予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方面給予公平的對待,但是今天這樣的一個事情表明了美國政府不守信諾。他認為,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進行限制違背了自由競爭和公平競爭的理念。
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務院正式出臺境外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安全審查制度之后,引起外商的廣泛關注和爭議。
根據《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我國將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具體承擔并購安全審查工作;并對并購安全審查的范圍、內容、工作機制和程序給出了更清晰的界定,明確了對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時,若涉及軍工、重要農產品、重要能源和資源、關鍵技術等企業,須接受安全審查。
眾所周知,軍工、能源、重要農產品、關鍵技術等企業都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該政策的出臺,使得外資在獲得關系中國國家安全或經濟命脈的重要企業的股權時,須先接受“安檢”,旨在維護國家安全。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通過安全審查制度設置了外資并購中國企業的障礙,高高筑起的“安全大壩”將阻礙外資流入,外國投資者必須準備面對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其中包括并購交易的延遲和政治干預。有的則表示,安全審查是與國際慣例接軌,讓中國審核外資并購的政策更加透明和規范。
據此,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外資并購審查并不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會變。他表示“中國是為了進一步開放,進一步開放就要兼顧到國家經濟的安全,兼顧到一些規則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實行世界各國通行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是為了體現擴大引進外資和外資參與中國企業改革改制過程中保護國家安全。
最激烈的逐鹿場
據有關分析稱,中國是目前全球投資環境最好、外資獲利最多的地方。最新數據顯示,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是跨國公司掙錢和盈利比例最高的地方。根據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吸收的外國投資達到1057.40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創出歷史新高。但是,與全球吸收外資以并購作為主要方式相比,中國吸收外資的規模和模式有所不同。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2010年,外資并購也呈現了回暖的趨勢,較去年相比已走出低迷狀態。這是由于金融危機后,海外經濟的逐步復蘇,為外資并購提供了充裕的資金和并購動力。國家對外資并購的政策支持,為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境。數據顯示,2010年共完成44起外資并購案例,同比增長29.4%;28起披露價格的并購交易涉及金額22.19億美元,比去年下降14.5%。
審查制度的出臺,將規范和透明外資并購境內企業的流程,使得外資并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待明確細則出臺之后,政策將大大提高可操作性,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外資并購審核將更加謹慎,但對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外資并購可能會加快步伐。
“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但具體到國家肯定還是內外有別。”相關業內人士表示,“不僅中國,很多發達經濟體都已經建立了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相關機制和制度。”
事實上,加強對重要領域外資并購安全性的審查在美、歐、澳大利亞等發達經濟體中非常普遍。據了解,中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的新規比美國建立國家安全審查制度(以1975年福特總統發布的“第11858號”行政令為標志)晚了整整36年。
目前,外資投入的增長顯示中國依然是國際企業逐鹿最激烈的競技場,但競技者所需要掌握的功夫越來越高,產業類別、營銷技巧也越來越講究,甚至直接關系到成敗。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399家,同比增長7.46%,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78.23 億美元(226億新元),同比增長27.09%。顯然有更多國際投資者決定深耕這塊市場。
同時,去年中國吸引的外來直接投資(FDI)達到創紀錄的1057億美元,同比增長17.4%;單是去年12月就有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5.6%。官方相信,這說明中國市場環境在改進。
多元化經營的印度塔塔集團1996年開始進入上海,經營簡單的鋼鐵等產品外貿業務,實際上是在熟悉這個市場,也幫助旗下其他企業尋找商機,直到2006年才比較全面地開展各項業務。塔塔中國公司總裁蔡國平對記者表示,這一觀察期長達10年,卻使得業務開展相當順利,增長也令人滿意。
上述事實也同樣表明了中國政府的態度。2011年3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的70名境外代表時表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越發展,就越要同各國加強合作。中國的對外開放方針不會改變,吸引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政策只會加強,不會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