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嘎仙遐想

2011-01-01 00:00:00敖長福
駿馬 2011年5期

敖長福

鄂倫春族,1940年出生。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小說集《獵刀》、報告文學集《昨日的獵鄉》。小說《獵人之路》曾獲內蒙古文學創作“索龍嘎”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并被收入大學語文教材。電視劇《天神不怪罪的人》獲第十二屆電視劇“飛天獎”等4個獎項。

在那峭立的巖石下,阿里河流淌著從大興安嶺山脈的伊勒呼里山由北向南匯入甘河,全長一百五十多公里,阿里河鎮就在阿里河和甘河的匯合處。

眼望飄逝的白云和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我的思緒沿著鮮卑人的遺跡,回溯久遠的年月,起伏的神思在心海中泛波。

作為鄂倫春人,多少年了,我夢想去完成一部阿嬌儒[1]神話,大鮮卑山綿延的山嶺林海,煙云繚繞承載歷史時空……蒼茫的林野中,身扎皮張的遠古鮮卑男女持著棍棒、石塊兒,在林中喊著結隊而行……在這寒冷的凍土地帶,興安嶺之王以他們艱難的步履,具有森林氣質的魂魄,正在塑造出北國邊陲獨有的風光。大鮮卑山嘎仙洞,北方原始森林喲,讓我們一睹過去那艱難而悲壯的旅程吧。

有人說,遠古時他們從溫暖的華夏中原走來;有人說,他們曾在扎賚諾爾定居過;有人說,他們其中的人又越過那時和大陸連在一起的冰封的白令海峽而遠遷……各種猜測和推演的依據,是這些人及他們的后裔曾在這里留下的足跡。他們卻在大鮮卑山——今日大興安嶺廣袤的莽林生活過,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繁衍出優秀的子孫。

走出森林的鮮卑人出現在風云變幻的歷史舞臺,使華夏民族生機勃勃。留守在鮮卑人祖洞的鮮卑人后裔,是今天血緣最近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錫伯(鮮卑)、達斡爾、鄂溫克、赫哲等民族。瞻仰鮮卑人歷史的遺跡,尋找鮮卑人的歷史英杰,了解鮮卑先民的故事及遺風,感受鄂倫春族的風情,也許這就是嘎仙洞石墟的魅力。

思緒穿過時空隧道,我仿佛看到了遠古時代的阿嬌儒——祖母神。

她在莽林中,與披著和綁著簡陋皮張的人們在林中行走著,林中猛獸的吼叫聲連連傳來。人們“嗬嗬”地喊叫著,用木棒敲打著樹桿并投擲出石塊,恐嚇和驅趕著野獸。不料剎那間,電閃雷鳴,樹木起火燃燒,人們驚懼地叫喊著……大雨滂沱,暴漲的河流水勢甚急,漫上河岸,奔來的人們無助地看著漂著枯枝落葉的河水。阿嬌儒——那時她還沒被后人奉作祖母神,還是個年輕美麗的女子。她怔怔地看著湍急的河流。猛獸的叫聲越來越近了,閃電大雨中的孩子在哭喊著……阿嬌儒把頭頂上遮雨的皮張拿下,擰干浸濕的水,搭在那個孩子的頭上。她脫下皮張,只剩下皮裙走下河去。激流淹沒了她的胸口,她一個趔趄,幾乎跌倒在水中。她回頭望去,河岸上是人們恐懼、擔心、期待的臉龐。她抓住漂過來的枯枝,拄著向對岸涉水而去……人們肩扛著孩子,拉著女人,護著老人涉水相繼走向對岸。涉過河岸的阿嬌儒休息片刻,透過雨簾朝前邊望去,仔細地辨認著:高高聳立的石壁,山坡上的石階在雨霧迷蒙中現出些輪廓。

她把淋濕的長發繞到頸上,拄著木棒朝山腳下走去。

山腳下,阿嬌儒向山洞上邊看著。猛然間,一道閃電劃過,洞口與石臺上被閃電的弧光籠罩。阿嬌儒的手從臉上移開,她看到洞口的石臺上冒起煙霧。走上石階感到灼熱的阿嬌儒停了下來,好奇地看著那天上降下的神火。她虔誠地跪拜下去。她站起身小心地走過火堆,走到洞口,朝里邊張望著。洞口灌木、苔蘚叢生,洞內幽暗。瑟瑟發抖的阿嬌儒想了想,又試探著走向火堆。她舉著燃著的兩根枯枝走進洞內,人們驚恐地看著阿嬌儒進入山洞,發出驚呼……枯枝暗紅的火炭照著阿嬌儒的臉,她的眼睛巡視著洞內。

云收雨散,天邊現出一道彩虹。奔出洞口的阿嬌儒歡笑著向山下的人們招手呼喚著:“雅布勒!雅布勒!”這句話是鄂倫春語,是“走”的意思。鄂倫春人的遠祖及至二十世紀初,從未停止過他們跋涉的腳步。在東至大海中的庫頁島,南至長城,西至蒙古高原,北至外興安嶺的廣闊地域,都留下了他們開拓的足跡。鄂倫春人的遠祖,或許是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古人類,或許是這里的土著扎賚諾爾古人類,或許是生活在中原的漢族先民。據《新唐書·表》所載,“黃帝二子冒意,傳及元魏宣帝推演”。大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這里的古人類,就是鮮卑人的先祖。

阿嬌儒的神話時時牽動著我的思緒。

陽光照進洞中。洞中的炭火將燼,地上鋪著皮張,醒來的人們扶老攜幼,走出洞外……阿嬌儒站在石階上,石洞中走出手拿棍棒、石標槍、晃動著拴著皮條石錘的男人,拿著皮口袋,背著粗糙簡陋樺皮簍的女人……男人女人們來到阿嬌儒的面前,聽著阿嬌儒的吩咐……兩個少女走到阿嬌儒的身邊。這是阿嬌儒的兩個女兒——相傳一個是畜牧神,一個是草藥神。

阿嬌儒和女人們在采集著柳蒿芽、黃花、百合等野菜……阿嬌儒從遠處的林邊看著,呼喊著——她的小女兒在采著不同的草藥,放在口中品嘗著。阿嬌儒的大女兒拿著枯枝,小心地來到一個土丘前,用枯枝撥開灌木,看到了洞口。她把手伸進洞中,一只小狗崽出現在她手上,隨后,另一只小狗崽爬了出來……小狗崽向母親的乳頭拱著,舔著溢出的奶水。

很多女人在篝火前圍觀著。火堆余燼中,阿嬌儒用木棒撥開火燼,一只完好的陶罐出現在眼前,人們發出歡呼。落日里,阿嬌儒欣喜地望著陶罐,欣賞著自己的發明創造。

石洞壁上插著的火把向洞內延伸,石洞地下鋪著的獸皮上躺著鼾聲起伏熟睡的孩子們。石洞的中部地下獸皮上是男女交媾的人們,在石洞頂部,阿嬌儒正和那個男人交合,山洞中男女生命激情在吟唱……

莽林濤濤,云卷云舒,長空雁陣,花落花開,更迭的四季中又迎來了春天。

峽谷原野上,拓跋毛與同伴圍獵麋鹿。幾只飛出的石羽箭射中了麋鹿,拓跋毛向阿嬌儒炫耀著手中的弓箭。

石洞下小河兩岸沐浴在晚霞的光輝里,河兩岸是鮮卑人的聚居地。林間空地上,已建起許多半地下的圓形房舍,那是鮮卑人最早的“仙人柱”了。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詩經》的這首詩,記錄著先人們的發明創造。生活在這里的鄂倫春人的祖先鮮卑人生息繁衍,學會了制造和使用石器、陶器與狩獵工具,創造了母系社會的文明。隨著拓跋毛的出現,標志著父系社會的來臨,鮮卑民族稱謂見諸于史冊。大鮮卑山為朝鮮語與漢語的結合,西伯利亞則純為鮮卑民族——鮮卑利亞。部落聯盟之前的鮮卑人,可推斷出曾生息在西伯利亞與在內外興安嶺的廣闊地域。

拓跋毛走出石洞,朝林間雪野上望去,石洞前的篝火正旺,營地間幾堆篝火的光亮中,朦朧出現人們居住的營地。他仰面望著天空,紛紛揚揚的雪花落在他身上。幾個穿著皮衣的男人拿著石鏃標槍,肩負弓箭列隊巡邏……遠處雪原上很多異姓氏族的男人們拿著武器在林間停下,觀察著遠處的村落。突然,異姓族人發起攻擊,他們將標槍投出,射出箭矢……籬墻內的男人被擊中,襲擊的人躍進籬墻內,與村落的人搏斗起來。女人被襲擊者擒住,塞入皮袋中扛走。互相搏斗廝殺,房舍在燃燒。拓跋毛手執木槌,和男人們奔下石洞石臺,狂吠的犬群隨著他們跑向村落,老人和女人們持著木棒和弓箭,排列在石洞石臺上助威吶喊,所向披靡的拓跋毛率領部族沖殺,襲擊者被趕出營地。

人們那時還沒有明確的領地概念,氏族部落間之征伐,來自于父系社會的族外婚引發的對女人及財貨的掠奪。也許拓跋毛世居的祖洞很像是華夏漢朝的京都吧,使后來的許多氏族都想占據這里。這是社會的進步,是鮮卑人思想意識的更新。阿嬌儒祖母神繁衍出的子孫們,到了拓跋毛時代,已繁衍出很多姓氏部族,于是,部落間的兼并戰爭將無可避免。在炎黃子孫的歷史上,各個民族都在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這樣的悲喜劇。

“毛”為氏族之意,今日鄂倫春語的“莫昆”,就是其音轉,依舊保持著鮮卑先民的語意。拓跋毛的時代“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拓跋氏部落聯盟建立。其后又過了五代人,史稱宣皇帝推寅出現了。“推寅”這一鮮卑語,為“能鉆研、會算計、有謀略、善籌劃”之意,至今在東北民間漢族俗語中仍在使用。《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只”,證明出自于東胡鮮卑人,于西周時期已經存在。在拓跋毛統治部落聯盟時期,大約處在公元前二百年的秦朝。

在大鮮卑山叢林中,推寅率領著部族在山林中穿行,馴鹿馱著孩童、老人及物器行進。駐足山巔,推寅凝視著那連綿起伏的蒼茫林海……

據《國語·晉語八》所載,大約是周初,烏丸亦稱烏桓,與鮮卑原是東胡部落聯盟較大的部族。又據《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所記:匈奴破了東胡一部,被擄走成為匈奴成員;一部分臣服匈奴留在東胡最初的故地,即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木倫河與烏丸山一帶;其他部分人遠涉大鮮卑山的中部和北部以居,成為鮮卑。

推寅在石洞內跟中原商人喝著山果酒,女人們端上用陶盆盛的鹿肉,用樺皮碗裝的鹿奶。中原商人將青銅劍獻給推寅,另一個中原商人展示他們的青銅小刀,割著鹿肉,分送給眾人。兩個中原人拿出火鐮火絨,引燃火種,并向推寅展示著銅錢、銀兩、銅鏡,講述著山外的事情……

樂于接受先進文化的推寅,深感大鮮卑山中地僻天寒,夾在柔然、丁零、地豆、契丹中生存的艱難,部族難以發展,于是,推寅領著鮮卑拓跋氏開始南遷草原,尋找適于生活的樂土。

大鮮卑山煙火繚繞,鼓聲沉悶,薩滿跳起舞蹈,祭祀木架上擺放著野牲。拜伏在祖洞階下的推寅,率領部族離開祖洞,留守祖洞的部族揮淚為他們送行。一個老者把幾塊樺樹結送給推寅——那是鮮卑人挖空了的樹結,里邊保留的是火種。天空飛過北飛的雁群,鮮卑人在林莽間開辟路,艱難向著南方遷徙跋涉……

拓跋鮮卑走出了山林,來到孟根高勒河畔(現額爾古納市的森林草原相接地帶)駐足,這里成為他們遷徙的第一“驛站”,在這里,他們大約生活了二百年。隨后,他們又向西南遷徙,學習游牧于大澤四野,即今呼倫湖周邊的瀚海草原,在匈奴人的故地居住下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煙波浩渺,麗水長天,魚鷗飛翔,芳草凄迷,草原上是滿川的牛羊和放牧的鮮卑人。女人們在瓦甌邊忙碌著的,晾制魚干和煮魚。矯健的鮮卑騎士們呼嘯著在草原上掠過。

敕勒川下的戰場,漢武帝的軍隊正在與匈奴激戰。揮舞的漢軍軍旗上鑲著“衛”字、“霍”字。敗北的匈奴軍,追殺的漢軍。漢軍在敕勒川擊敗匈奴,次年又北擊匈奴,追至大澤草原。

狼居胥山的刻文,記錄著匈奴由此向西北遠遁。大澤四野居住的鮮卑人有了更寬裕的生存空間。那時的鮮卑人,心懷著更廣闊的天地,學習接受著能使鮮卑強大的其他民族的所有信息與長處。去中原逐鹿吧!推寅一定會這樣想的:鮮卑人對捉鹿可不陌生。

一望無際的大澤山崗邊,木柵圈起石塊兒,壅土成堆,石土堆上插著簇簇翠柳隨風飄動。漢軍和鮮卑騎士縱馬奔山崗,彎弓搭箭競相射柳,一片歡騰叫好的陣勢。

《匈奴列傳·鮮卑傳》所載的鮮卑射柳習俗,今日在蒙古族及北方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的敖包會上,仍能見到千百年前的遺風。

阿敦楚魯草原石林,病重的老人拓跋鄰伸出枯瘦的手,向屋外指去……拓跋詰汾握住父親的手,含淚點頭。拜伏而起的拓跋詰汾回眸,眷戀地望著石林、石屋和四野的墓葬,他決然上馬,催馬率部族而去,翻踏的馬蹄,滾動的車輪卷起一路塵煙……

拓跋鮮卑南遷大澤史稱第一次遷徙,又稱為“畜牧遷徙”,從此,鮮卑族由單純的狩獵轉入半獵半牧經濟狀態。推寅率領的鮮卑人完成了走出山林的使命,他們的子孫又在這里大約傳至七代,傳至拓跋鄰,后又傳其子拓跋詰汾。奉東漢獻帝詔命,再次南遷。《魏書·序記》所載:“圣武帝諱詰汾,獻帝命南遷。山高谷深,九阻八難……歷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敕勒川,黃河河曲成為了鮮卑人新的家園。

“詰汾無妻室,力微無舅家”。拓跋詰汾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七歲。也許是鮮卑人那不能淡忘的祖洞與山林情結,使他們對石刻石雕的佛龕情有獨鐘,創造了恢弘燦爛的民族文化。拓跋詰汾與“仙女”所生之子力微繼承父業,開始了新的開拓。

黃河河套,百畝阡陌上,鮮卑人在稼穡。播種著谷物,收割著莊稼,田野那邊的綠樹紅花,小橋流水人家……一抹黛色的陰山,牛羊滿川的綠野,鮮卑人牧放著畜群,氈房散落在原野上。“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鮮卑人在匈奴故地定居下來,生產和生活發生著變化。鮮卑人接受著新事物,而黃河以北,黃河兩岸至江淮居住的人們,也大量地汲取著鮮卑的文化,感受著鮮卑民族的勃勃生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鮮卑人融入中原文化的巔峰,書寫著華夏民族的構成與基因的遺傳。然而,同華夏大地的各民族一樣,集權與地域之爭不可避免,華夏大地烽火連綿。在華夏的北方,狼煙四起,攻城的軍兵手執盾牌大刀踏上云梯,城墻上落下滾木礌石,天子戎裝的拓跋珪乘在馬上指揮著進攻的隊伍。經過五代十六國的紛爭,南北朝的歷史時期形成。公元39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成。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33年,拓跋燾舉行盛大慶典,各邦來朝,烏洛侯國朝貢向拓跋燾講起大鮮卑山的靈異之事。烏洛侯之西北有北魏先帝舊墟。其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內有神靈,民多祈請。這個消息讓拓跋燾非常驚喜,即刻派中書侍郎李敞率舞樂僧眾,前往祭拜。

云岡大佛前,鼓角聲聲,獵獵旗幟。乘在馬上的李敞、庫六官及烏洛侯朝貢使節以及軍隊護衛的車隊,乘車的樂人、僧侶、工匠等向大鮮卑山進發。瀚海大漠,嘹亮的雁鳴,北飛的雁陣,祭祀隊伍在長城下行進,塞外草原,招展的旗幟下,李敞與庫六官策馬而行。

從拓跋鮮卑部族走出山林建立王朝,歲月已過去數百年。一代代人忙碌著開疆創業,漸漸淡忘了對大鮮卑山的思念。朝奉的烏洛侯使節帶來的石墟祖洞的信息引發了鮮卑人尋根祭祖的情懷。今天的人們無法準確猜測出拓跋燾當時的心境。但是,當我們審視歷史就會發現,強大的北魏王朝,此行不僅僅是祭祖,更兼有彰顯國威、揚威撫遠的韜略。公元431年拓跋珪攻占夏國都城平涼,俘王連昌;用兵柔然,迫其北逃。此時的北魏已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北方一百多年十六國紛亂的局面,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大漠山林祭祖之行,正恰逢其時。

大鮮卑山,升騰的火堆上吊著瓦甌,留守的鮮卑人在篝火邊相圍而坐,燒烤著獸肉,困苦的鮮卑父老,穿著獸皮衣,仍然過著狩獵生活。

我們可以推斷,當年的大遷徙仍留下許多部眾。他們生活在遠離中原歷史大舞臺的大鮮卑山中,抗拒著周邊興起的諸國與部族的襲擾與兼并。生存在與匈奴、柔然、契丹、烏洛侯等民族聚居地的空隙里,他們是否會更加懷念著當年遠涉的祖先和子孫?他們還有著什么樣的希冀?但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些留下來的鮮卑遺民們,一直守護著先祖的舊墟石室,直到千百年之后,鮮卑人的子孫們仍然沒有淡去眷戀的情節。

遷徙途中鮮卑遺民聚居的部落,裊裊的炊煙及林間數處熏蚊虻的濃煙在繚繞,林間的馴鹿在徜徉,高高傾斜的“天梯”上,搭著梅花鹿仍保留著頭角的皮張。犬吠,獵鳴,咚咚的薩滿鼓聲,驚叫飛過的松鴉。斜人柱前躺著一個病人,在皮褥子上哼哼著,進入脫魂狀態的女薩滿倒在地上,族人捧上一個樺皮碗,樺皮碗中盛著鮮血淋漓的鹿的心肝和腸肚,女薩滿醒來,端起奶碗飲下,緩緩站起,把鹿的內臟貼在發病人相應的部位……女薩滿拿起燃著的艾蒿束,再次擊響神鼓做法。

這是蒙古族與中國北方某些少數民族治病的古驗方,相傳延續使用至十九世紀末二十年代初。這種集巫術的心理暗示與醫藥結合的療法,一般由薩滿來完成。在漢族的中醫治療中,有一種說法稱為“齊類比頂”,應該是對這種醫術的理論解釋。

大漠丘陵草原,契丹部生活地域。

大漠炊煙,丘陵下樹林邊出現以車結陣的營帳,祭祀隊伍已經宿營。李敞和身披鎧甲的庫六官登丘遠望,遠處,兩綹垂耳、頭頂剃發的髡發契丹人使者率領著武士在草原上緩轡而行,他們向前驅趕著牛羊;突然有數騎契丹人向李敞營地奔來,他們互相說著什么,契丹人的胡笳聲更響亮起來了。篝火熊熊,圍著篝火而坐的北魏軍兵,李敞、庫六官和契丹使者互相敬酒交談,北魏的樂人在即興地表演著舞樂。

契丹人在西漢時期生活地域北至呼倫貝爾南緣,南至遼河以南地域。契丹人源自鮮卑的一支,曾目睹了拓跋鮮卑南遷的經過。當拓跋鮮卑舉部由大澤周邊遷出,契丹人應該向北方擴展占據了這里。契丹人對北魏王朝的興起也許會有許多感想。他們在以后的歲月里也興盛而起,建立起遼國,與北宋王朝抗衡,為占據中華歷史大舞臺的中心而做過一次次嘗試。

大鮮卑山山林中,北魏軍兵砍伐樹木,斬棘開路,他們將車輛上的物品馱載馬上,在茂密的林中艱難跋涉,登上山嶺。北魏祭祀軍兵望著嶺下:河谷中湍急的河流,河旁伐樹扎著木筏的人們……

突然,獵犬汪汪地叫起來,驚恐的飛禽走獸,劃破了大鮮卑山的寧靜。狩獵的北魏遺民不知所措,北魏祭祀軍兵把遺民們圍住,李敞、庫六官通過通譯向他們說起:“我們是鮮卑人,回來祭拜祖洞——舊墟石室。我們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是從這大鮮卑山走出,到了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他們聽后又驚又喜,還有些擔憂地看洞下的李敞、庫六官及祭祀隊伍。

我們無法尋找一千六百余年前的鮮卑先民們使用何種語言,也無從確定已經使用漢語、漢字的北魏王朝的特使李敞用何種語言與遺民父老交流。鄂倫春人生活在大鮮卑山時間最久,解放前仍處于氏族公社階段。在呼倫貝爾的蒙古族為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達斡爾族為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鄂溫克族為通古斯—滿語族北語支;鄂倫春族為滿—通古斯語族北語支,這些民族都源自于鮮卑,在語言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風情別致的拓跋鮮卑遺民營地:半地下的“斜人柱”穹頂升起的炊煙;空地間攏起驅趕蚊虻的煙火;一堆一堆燃燒的篝火,瓦甌中的野豬油中粗粗的燈草閃耀著火焰。歡聚在篝火邊的軍兵與遺民部眾暢飲……咚咚的神鼓響起來,法號長鳴,佛號聲聲,我們稱之為薩滿。

在舊墟石室地上,右邊的祭臺擺放(拴)著白馬、烏牛、羊三牲祭品,香爐中插著香,爐前插著一排排蠟燭,僧眾與樂伎立于臺下。左邊的祭臺上擺放著鹿、狍、野豬祭品和一排排未燃的火把。奏著樂器的僧侶,誦經的僧侶,虔誠禱祝,大薩滿把手中的雙面鼓拋起助威。

拓跋燾曾嚴令禁止官民私養沙門與巫師,但仍不能禁住佛教的興起,云岡、龍門、敦煌的石窟佛龕,及在北魏時建起的眾多寺院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的演繹試圖解說鮮卑遺民們的宗教與文化的演變與交融。雙面神鼓成為單面神鼓及薩滿教的傳說,來自于蒙赫達賚《巴爾虎蒙古史》一書的描述。千百年來,佛教與薩滿教共存,應該視為兩教的寬容吧。

北魏祭祖大典開始,號炮連聲,古樂聲起,僧侶們點燃香燭,薩滿們點燃火把,李敞、庫六官與眾人三拜九叩,李敞捧著祭文走上石室平臺,朗誦起祝文: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少兔 ,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于皇天之神:

啟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剋揃兇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帷多祜。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薦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北魏軍兵與遺民們用樹桿搭建著祭臺,刻石的工匠在勒石,石壁上已勒下數行祝文……

石頭是數千年不朽的物質,中華各兄弟民族都在摩崖石刻或碑刻上留下畫面、符號和文字,把那一段歷史記錄下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農歷七月間,北魏皇帝拓跋燾派遣使者李敞、庫六官回歸石墟祭祖,鑿刻下這篇祭文。祭文為豎行,通高七十厘米,通寬一百二十厘米,十二整行,每行十六字不等,余為半行,是抬頭另行與題名。全文二百零一字,漢字魏書,隸書意味濃重,風格古樸蒼勁。這就是《魏書》記載的“舊墟石室石刻祝文”,至2010年,已守候著北魏的舊墟石室——今日嘎仙洞一千六百六十七年。

大鮮卑山1667年前北魏拓跋鮮卑盛大祭祀,記錄在舊墟石室入口處的左側壁上,那也許是大鮮卑山遺民最隆重的時刻,最喜慶的節日。鮮卑人的祖洞,如今已稱為嘎仙洞,鄂倫春人給這座靈蘊的山洞賦予了很多奇妙的傳說,并把這里視為自己的祖洞。明月年年初照人,陰晴圓缺的月兒,看著人世的滄桑,照著古人,照著今人……

我們沿著歷史長廊看到:拓跋毛、推寅、拓跋詰汾、拓跋力微,建立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建立東魏的孝敬黃帝善見、建立北齊的文宣帝高洋、建立西魏的文帝元寶炬、建立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以及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鮮卑人在歷史的大舞臺做了一段精彩的表演,雖然他們作為集團在政治上最終消亡了,但卻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發展。沒有鮮卑人,便沒有南北朝,沒有隋朝與盛唐。鮮卑人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創造的輝煌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

拓跋鮮卑原是一個森林游獵民族,大興安嶺深處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剛剛定居下來的森林游牧民族,如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

同草原游牧民族或農耕民族比較,森林游獵民族有更大的特點。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研究民族文化史和人類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義。不過,人們對此并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尤其在歷史學領域,很少有人論述森林民族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因而人們都認為拓跋鮮卑只是一個游牧民族,并不了解其初原為森林游獵民族。

幸好,鮮卑人當年的生態環境至今仍保留在這里。尤其是在同一生態環境中生存至今的森林游獵民族,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心理素質和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化基因,為我們研究鮮卑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早期文化史,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社會化石。

今天,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游獵民族所剩不多,只能說是歷史上森林游獵民族的孑遺。惟其如此,研究這些民族也就更有特殊的緊迫性。

從人類學和歷史學的角度看,這部分僅存的森林游獵民族可以說是人類童年的縮影,是保留在今天的活歷史。

今天,我們再也吃不到先人用弓箭射殺的狍鹿,用石鋤石犁種出來的糜稗,甚至戴不上他們靈巧的雙手制作的石佩玉飾。也就是說,先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絕大部分已消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但他們的精神文化成果卻世代傳遞,不僅影響著今天,還影響著明天。

如果你能和我們一起走進薩滿神圣的祭壇,一起去遨游嘎仙洞這瑰麗的神話世界,就會通過撲朔迷離的宗教云霧,感悟到我們的先人在大自然威力下不屈的靈魂,頑強的生存意識,勇于開拓的內在原因。

注[1]:阿嬌儒,鄂倫春族的薩滿一般分為“阿嬌儒”薩滿和“德勒庫”薩滿兩種。“阿嬌儒”薩滿,即氏族薩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日韩a级片视频| 国产精品.com| 国产精品污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就去色综合|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欧美另类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成人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一级不卡毛片| 精品视频福利| 国产资源站| 国产91麻豆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91黄色在线观看|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色有码无码视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香蕉色综合|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激情视频综合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综合亚洲色图| 久久综合干|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性爱网站|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伊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人人射|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久久精品视频一| 日本在线国产| 国内精品视频| 色亚洲成人|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 欧美69视频在线|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 亚洲视频二|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