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池田大作的地球文明觀

2011-01-01 00:00:00曾建平
鄱陽湖學刊 2011年3期

[摘要]在池田大作看來,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的環境危機已威脅到構建地球文明,這與近代以來的文明觀念有關。近代文明是一種滿足人類欲望的文明,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性,它企圖把自然產物變為自己所有,以一元化的金錢價值不斷侵蝕著各種社會價值和生活價值。這也與科學技術的濫用有關,科學技術造就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也使倫理精神貧弱虛化,這種科技悖論是由于它背離了人本身和對科技不加善惡的利用。創建人本主義地球文明,必須開辟“人道競爭”時代,因為只有通過人道競爭,攜手協力,才能建設共存共榮的文明世界。

[關鍵詞]池田大作;地球文明觀;環境思想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1)03-0028-07

[作者簡介]曾建平(1967—),男,江西新干人,哲學博士,井岡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江西吉安343009)

[基金項目]創價大學日中友好學術資助項目《環境保護與社會和諧:池田大作環境思想研究》階段性成果。

Title: Taisaku Ikeda’s Earth Civilization Theory

Author: ZENG Jian-ping

Abstract: Taisaku Ikeda believ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sp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should have endang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arth civiliz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mis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civilization to satisfy human desires of every kind and also the natur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intends to gain products of nature and appropriate social and life values wh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created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resulting in weak ethical spirit. Therefore, we should initiate a new era of humanitarian competition to construct a humanistic earth civilization for coexistence.

Key words: Taisaku Ikeda;earth civilization theory;environmental thought

在池田大作先生的各種著述、對談、倡言中,“文明”是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匯之一。根據筆者對2000年至2010年11次“SGI之日”紀念倡言的粗略統計,“文明”是高頻度出現的詞匯之一,達165次(其他出現頻度較高的詞匯還有“和平”“對話”“環境”“文化”“精神”“生命”等,分別出現482次、260次、235次、220次、220次、207次)。他甚至把自己與世界各地精英的對談統稱為“文明間對話”或“宗教間對話”,并宣稱SGI是最早開展這種對話的國際組織。可見,如果說池田思想即和平思想,那么其核心就是文明觀。在環境思想中,文明也是其重要概念之一。2002年8月,在約翰內斯堡可持續世界首腦會議召開前夕,作為世界186個國家、地區之“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簡稱“SGI”)的代表,池田提出“用教育營造可持續的未來”的建言,他明確指出:環境問題與其他種種的“問題群”具有密切關系,問題的解決必須回溯到“人類的生活方式”、“文明的基本概念”等觀點上。①他把自己的文明觀稱作“地球文明”或“全球文明”。

一、近代文明與時代危機

人類的文明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也是根據人與自然的關系來劃分的。第一個階段是漁獵文明,即法國藝術史學家尤伊古所說的“先史時代”,在這個階段,自然力的本性是神秘的,人是透過被認為具有魔力的象征物或象征性形象的手段來利用或躲避自然對人的侵害,幾乎全面地依存于自然的秩序。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敬畏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農業文明,人類與自然結成了同盟關系,人類理解自然,順應和利用自然獲得生存的條件,從而擺脫了盲目的、被動的存在。隨著人類智慧的不斷出現,人類出現了企圖改良現存物,使其發生變化以符合自己的喜好,從而必然逐漸產生進一步統治自然的欲望,比如破壞大片森林,使其變為田園。人類的這種愿望雖然越來越強烈,但由于工具落后,對自然的進攻性力量還受到與自然調和的一般規律支配,人類的墮落和對自然的破壞仍然有限。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妥協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工業文明,人類與自然的合作關系斷絕,取而代之的是對自然的全面進攻,開始大肆襲擊、傷害、榨取自然。池田說,近代工業不僅不依存于自然的秩序,而且恰恰相反,是通過對自然秩序的破壞來進行的,正是這種破壞,終于使得今天人類自身的生命遭遇到了威脅(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72-79)。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顛倒階段”。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在地球數十億年的生命史中,甚至在數萬年的人類史中不過區區一小段,但這數百年卻是一段辛酸與悲苦、發展與毀滅交加的時代。它既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又使人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現代文明的力量已經巨大到足以破壞自然體系的程度,這種力量的源泉在于人類獲得了以理性為基石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所謂文化,與物化相對,是人類建造的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簡單地說就是“化人”。文化作為人與自然溝通的中間環境,建造得愈大就愈使得人類謀求與自然相融合的愿望更加強烈。這就像彈簧一樣,拉得愈遠,彈回的力量便愈大。因而,“現代文明使人類愈來愈脫離自然。不僅如此,文化環境的擴大還破壞了自然的環境,使它變得狹窄。……變窄了自然就會喪失適應變異的彈力,很容易遭到破壞”(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205)。在近代以來的文明觀里,自然的一切都是毫無生命氣息的存在,是等待人類去開發去征服的物質資源。這種見解不僅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人與大宇宙之間的關聯被截斷,而且也使得人類自身沉淪,甚至漠視生命。人類陷入了佛法所說的“小我”的牢籠之中。

人類在近代文明中是如何侵害自然、輕視生命的,并不是池田分析的重點;作為思想家和宗教家,他需要挖掘這種現象背后的哲學道理。在他看來,近代文明與現時代的危機是與生俱來、內在關聯的。

近代文明不僅僅是給人類帶來了環境問題的夢魘,其“最大的缺陷和歪曲,歸根結底是在于使人們喪失了凝視自己的內面并加以正確引導的態度”(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229)。也就是說,現代的人們總是把心朝外,忽視了內在的提高。所謂“外在”,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物質性變化。重視工具改進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重視物質財富的增長,這是近代以來科學技術變革的使命所在。人們為了追求這種物質上的進步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所謂“內在”,就是人的精神變化,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氣質。人活著不能僅有物質力量,還必須具有精神世界。可是,近代文明教導人們追求的唯一主旨是物質世界的膨脹,而不是精神世界的豐富,任由精神這種內在性的、氣質性的世界坍塌下去,而這正是近代以來文明所帶來的時代危機的實質。“破壞自然環境當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人們精神的頹廢。這種可怕的后果已經在現代的文明社會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池田大作、奧銳里歐·貝恰,1988:139)

為什么近代文明一方面會使物質財富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又會使精神力量不斷貧弱呢?這個內在沖突在于文明本身的含義之中。“所謂人類文明,極端地說,不過是為了充分而有效地滿足這些欲望而產生和構筑的。”滿足無休無止的欲望的要求會促使人們產生征服外在世界的沖動,而人類征服自然所憑借的武器是理性。“在這里起著很大作用的是理性。也就是說,理性一向是為了幫助欲望、滿足欲望而發揮了作用。從人類使用最原始的工具的時代起,可以說文明就是理性的產物”(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260)。在西方文化的根底中一直存在著崇尚理性和理性至上的傳統,而理性要求思維方式必須以主、客二元分離為前提——在西方文化傳統看來,惟其如此,方能保證知識的客觀性。于是,探求“知識的客觀性”便成為理性向外征服自然的合法性目的。近代以來,特別是培根以后,人們對“知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一種對自然的認識與觀解,而是把它看做一種改造自然與征服自然的“力量”,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但是,這一客觀性的認知活動不是單純的科學性活動,實際上包含著一種為了人類的利益才去認識、征服和利用自然這一根本目的。池田說:“猶太一神教認為人類是最接近神的存在,所以理所當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思想深藏在現代思想的底部。”(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33)在這種理性使然之下,由科學所構筑的近代文明,一方面“給人類帶來恩惠,使人類的物質生活變得那樣的富足,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對此,應予以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它“把解放人的生命內部的各種欲望合理化”。這樣,近代文明既實現了將人的欲望完全合理化的內在目的,又達到了征服自然合法化的外在目的。然而,這些被合法化的欲望,真是人類的根本需要嗎?“被科學文明解放出來的、從人的生命中涌現出的欲望,主要是本能的欲望和物質的欲望以及與這些欲望相關的權力欲、支配欲、名聲欲和名譽欲等”(池田大作、B·威爾遜,1995:372)。如果人類任憑這些“魔性的欲望”支配,就會以欲望的奴隸之名哀求近代文明向自然討伐以不斷充塞無底的欲望之井。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之下,人的向外征服之劍成為了正義之劍,池田深刻地指出:為了遵從神的意志而對統治自然所作的努力,在這里是與人滿足其欲望的行為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因而西方可以懷著絕對自我肯定的信心,把滿足其欲望的行為看做是正義的——這恐怕就是近代西方的動力(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86)。

池田先生不僅洞穿了文明的欲望本質,而且還深入地分析了企圖把自然的產物變為自己所有、為此目的而創造出的文明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要害。本來,修羅界的胡作非為的性格是人所具有的內在本性,它在任何時代都存在尋找飛揚跋扈的機會。但是,科學技術文明與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卻產生了會愈發歪曲人的世界本有生命的種種因素。它使人迷失了方向,日益感到不安,特別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會靠儲藏物質,尤其是“貨幣”,來尋求心靈的安慰。貨幣,作為滿足生活上各種需要的交換手段,當然是絕對必須的。但當把貨幣作為“財產”或“資本”來看待,則這種“相對需要”會從“手段”變成“目的”,而不斷自我進行增值,不斷自我膨脹。從而,滿足欲望作為人的一種需要就上升為絕對需要,演變成唯一目的。雖說現今是一個價值多樣化的社會,實際上是進行著金錢價值的一元化,在不斷侵蝕著各種社會價值、生活價值,并且在腐蝕著人所有的秩序感覺。這正是近代文明的本質特征。②

由此可見,近代文明與自然體系的破壞和人的內在精神的沉淪之間存在著直接鏈條關系。但或許這只是一種歷史的演繹,時代危機的幕后推手是什么呢?“成為近代文明發展最大的推動力、驅動力,不用說,就是科學技術”。③

二、科學技術與環境破壞

嚴格說來,科學與技術是有差別的。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后來也包括社會和人本身),尋求規律的過程和結果,其基本動力是探索真理的欲望;而技術是人類為滿足生活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根本動機是謀取利益。但近代以來,科學和技術之間有了水乳交融的聯系,因此,通常把它們統稱為一個事物,或者在分別陳述科學或技術時總是意味著另外一方的存在。在池田思想中,科學或技術,都可以看做是科學技術或科技,二者是通用的。

科技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就目前世界的現狀來看,“富有”不是科學贈給人類的唯一禮品,它似乎還給我們帶來了某種時代的危機感(池田大作,1996:3)。池田先生對科技的這種評判恰如其分。在審視環境危機的性質時,池田得出所有的天災都是人災的結論,其基本理據在于“科學能夠發揮的力量變得如此巨大,以至不可能有不包含人災因素的天災”(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38)。其意寓在于,科技活動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威力無比,以至于人類所遭遇的各種災難都不可能是純粹的自然活動的結果,而是包含著人的因素,特別是科技因素的后果。

科學技術本來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發明的同自然作斗爭的力量,為什么卻反過來扼住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咽喉呢?首先,人的創造物并不總是“為我之物”,也可能脫離創造它們的人而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或異己的力量。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和其他物質財富,國家、法律、道德、宗教等等,都是人的物質性活動和精神性活動的創造物,但它們并不始終受人所控,也會反過來使人成為其隸屬品。技術作為人類進取自然的生產工具也同樣如此,人在技術的內在規定性的指令下不斷操縱技術工具大肆掠奪自然界。其次,人類通過技術變革自然的實踐活動并沒有注重整體綜合效應。人的活動總是運用技術在某一方面某一點上實現了對自然事物的積極否定、揚棄,它滿足了人的片面需求,但卻引起了自然的其他關系的連鎖性變化,這種變化不為人所控制,是異己的。環境問題即是為此。“人類力量所創造的文明背叛了人類自己,也正被這種文明送進墳墓”(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51)。再次,人借助技術以實現與自然溝通的實踐活動,在一定條件下不但不能產生對自我的積極的肯定性意義,反而會產生片面的否定自己的消極效應。海德格爾在剖析技術本質的危險性時就指出了這種對人的負面意義。因此,技術這種實踐活動的中介其實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對著自然,在向自然征取人的需求滿足時也嚴重破壞了自然的供應力;另一方面它對著人類,在為人類本質力量確證時又使人類深深陷入在技術的孤傲理性中而不能自拔(曾建平、楊方,2002)。池田在分析科學技術時也提到海德格爾的技術論,他還指出,在今天這個時代,放縱的欲望同高度發達的理性的產物——科學相結合,形成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而可以規制和正確引導欲望的傳統的道德和禁忌明顯地變得軟弱無力了(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262)。如前所述,這是在說,科學的發達所帶來的人的“外部世界”的發展并沒有同“內在世界”的豐富與擴大聯系起來。一方面是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是貧弱虛化的倫理精神,對于科學技術所造成的這種片面和分割,池田與許多智者在對話中都作出了無情的揭露。湯因比說,我們在倫理行為上的這種貧困,跟技術上的光輝業績相比,是一種恥辱(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431)。在現代社會,科技的這種悖論越來越明顯。

科學技術緣何造成這種文明世界的“悖論”?根據池田的見解,首先在于科技背離了人本身這個原點。他說,這是由于沒有充分洞察人的內在世界,也可以說是由于沒有把對人的生命徹底洞察的哲學放在科學發達的核心位置(池田大作、A·A·羅古諾夫,1990:184)。科技的出現是人類追求美好幸福的理性使然,但是,任何時候科技都必須以人為本,圍繞人的幸福生活而存在。易言之,科學從人出發,還要回歸于人(池田大作,1997:30)。一旦離開這個核心目的,科技就會蛻變。現代科技雖然從未宣布與人的分離,但事實上已經把征服自然以滿足人的欲望當做根本,這是現代科學的基礎和原動力。池田認為,這是使現代的自然和人類的協調關系崩潰的一個原因。顯然,當科技偏離了“為人的科學”的航向,駛向了“為科學而科學”的彼岸時,它便喪失了目的性維度,異化為工具性價值。實際上,在科技把人作為欲望主體從而忠心耿耿為之服務時,也使人異化成了可以被操作的客體,是等待科技傷害的對象。尤伊古說,當人類把自身僅當做對物質的世界——即環境世界起作用的手段來考慮時,也就脫離了自身,不考慮豐富自己的人格,喪失了對內部存在的向往,只想到客觀的事實,極力從理性上對它加以操縱,因而只考慮發展對客觀事物發生作用的手段——科學技術(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137)。

其次在于科技的善惡問題。科學技術本身是善是惡,抑或亦善亦惡,無善無惡?比起人性的善惡論,這個問題本身并不復雜。池田明確反對科技中立論,認為任何科技的研究和使用都是有其特定目的的,而這正是標示科技善惡的尺度。可見,武斷地認為科技的善惡無濟于事,只有把具體的科技放在特定時空領域,放在其應用的領域才能加以合理評判。池田認為,“人類一向把如何更有效、更迅速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作為其文明經營的根本,至于其目的究竟是善是惡,可以說并未怎么考慮。這在科學技術的領域里似乎特別顯著。但是,今后的人類必須要考慮一下這種目的本身的善惡。而且僅考慮對人類的善惡還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對地球’、‘對自然’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我認為應當把這些一一看準之后,才允許開發作為其手段的技術”(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82)。顯然,池田并不反對創造創新科技,而主張需要對科技的指向進行善惡的甄別。這種指向不僅包括人本身,還包括自然、地球。當我們抱定自然是為人而存在的,人是自然之主的信仰,我們便為科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破壞自然打開了方便之門,科技的趨惡性便不可避免。湯因比也對科技的善惡指向十分了然。他說,如果人把自己的技術濫用于利己主義、歪門邪道和罪惡目的,那就有致命的危險。正因為此,它才有遠比地震、火山爆發、暴風、洪水、干旱、病毒、細菌,還有鯊魚和猛獸,更加危險(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389-390)。

總之,科技所帶來的對自然的破壞、污染,不僅損害了自然,也意味著損害了人本身,對自然尊嚴的侵犯,最終是對人自我尊嚴的侵犯。因此科技不能脫離倫理目的的引導,“缺乏價值觀的科學技術,會成為無法控制的兇器,從根底威脅著人類社會”。④那么,如何使科技置于高尚的倫理目的之中,池田與其他對話的智者基本上都贊成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沒有宗教的科學是殘廢,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他們都認為制約科技趨惡的真正力量在于宗教,在于“變革人類的倫理這一現代最緊迫的根本課題”,否則,科學技術“很容易成為帶來更大災害的因素”。

由此,池田把人類的進步理解為不僅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還包括倫理道德精神的提高。如果我們只看到科技的力量,陶醉于物質的繁華,而遺忘了內在的生命、精神或靈魂的升華,那么,人類一定不會走上光明大道,只能踏進歷史的死胡同。“對于人來說,真正的進步是內在的進步。”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正確理解科技、美德、文明等諸多概念的內涵,“美德不是征服性的進步,而是與萬物的和平的協調;文明應有的姿態是循環,而不是生產與消費”(池田大作、路奈·尤伊古,2003:17)。

三、人道競爭與地球文明

池田所追求的人類新文明是地球文明或全球文明,這種文明具有“人民受益”“共存共榮”“尊重尊嚴”“平等對話”“自他幸福”“人本主義”等基本特征,而創造它的途徑唯有“人道競爭”。

“人道競爭”這個詞匯是由創價學會首任會長牧口常三郎在1903年所著的《人生地理學》中首創的。牧口先生綜觀人類歷史,指出生存競爭大致上可以分為軍事競爭、政治競爭和經濟競爭三種。它們之間沒有截然區分開來,而是在許多的情況下相互重疊下漸進地變化,比如有以軍事競爭為背景的經濟競爭,也有相反的例子。只要我們對這過程進行認真、大膽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發展的基本方向。牧口并不是以超越歷史的觀點,而是從歷史內在發展的倫理,歸納總結出“人道競爭”是歷史發展的方向。他指出:“人道的方式,本來就沒有單純的方法。是要把政治、軍事或經濟活動,都包含在人道的范圍里。總而言之,其目的是擺脫利己主義,使自己與他人的生活同時受到保障,獲得進步。換言之,就是在有益于他人的同時,又有益于自己。選擇如此的方法,努力推行共同的生活。”⑤池田不僅對此推崇有加,而且認為這是療救人類文明病的唯一希望。

在人道競爭中,科技的力量不能代替道德的力量。當今時代,科技的力量愈來愈強大,以至于“科技迷信”遍布于世。人們相信唯有科技才能帶來幸福,唯有科技才能拯救危機。池田先生并不否認科技的偉大,但是他認為,那種秉持科技萬能論,以為通過進一步發展科學來消除公害和災害的主張,“恐怕是過于相信科學的力量了”。這種對科學力量的過于自信,不但不能使人類走出今天所面臨的各種危機,反倒會使人們偏離變革“人類的倫理”這一現代最緊迫的根本課題,很容易成為帶來更大災害的因素。湯因比也明確指出:“科學所造成的各種惡果,不能用科學本身來根治。”(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38-40)因為造成這種惡果的最終根由在于人性危機,在于道德危機。解除人性危機,唯有通過精神的方式,而不是科技的方式,“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從技術進步所得的力量,可以代替道德所完成的任務。我認為從這種錯覺中解脫出來,是解決人們自己招致的現代危機的出發點”(湯因比、池田大作,1985:388)。科技可以解決人們“怎樣去做”的問題,但要保證人們“應該如何來做”“應該做什么”卻是科學之上的問題,是倫理的問題或宗教的問題。這就如火車頭(科學)與鐵軌(價值方向)的關系。后者才是人類的方向,脫離了正確的目標,火車頭跑得越快,偏離正確的道路也越遠。在環境問題上,這便要求科學家以及現代的所有人,無論如何要從自己生命的內部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

本著人道競爭,牧口希望各國能終止為本國爭取利益的糾紛狀態,攜手協力建設共存共榮的世界。池田說,人道競爭的價值便在于此,它在認同競爭存在的必要性的同時,也確保競爭不與人道精神脫節。只有承認人的理性的無限性的樂觀主義哲學,只有扎根于謀求一切人的幸福的人道主義哲學,才能有助于在消除運用于今天的科學成果所產生的危險時作出正確的選擇(池田大作、A·A·羅古諾夫,1990:204)。在解決地球環境問題時,這一“人道競爭”不正是我們應追求的嗎?⑥為此,池田先生在第34屆“SGI日”紀念倡言提出三個具體建議,以此作為建設和平共生國際社會的支柱,促使落實“人道競爭”,轉變目前的全球問題,為人類帶來新的未來。這三個建議是:(1)為解決環境問題而共同行動;(2)促進國際合作,以期為全球社會爭取公眾利益;(3)為共享和平而廢除核武器。⑦

池田認為,如果人們希望在本世紀目睹地球文明在全球實現,現在已經到了考驗的重大時刻,而“自律競爭”“人道競爭”,是掌握其成與敗的關鍵。因為只有人道競爭是符合21世紀需要的主流思想模式,只有通過這樣掌握的與自然的調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的態度,才能面對自然的破壞筑起一道根本的防御線。用與池田對話的貝洽的話說,“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新戰勝自己的過程中,只有新的人道主義——在理念的動機上不妥協,而且與今天的技術現實相一致的人道主義——才能成為我們的支柱。只有這種教導人們教育應從自己內心開始的人道主義,才能給予我們達到更高境界的力量,這樣我們才能仔細認真地研究應當選擇什么道路通向未來,我們把這種在現代這一苦難時代人的精神的復興稱之為‘人的革命’”(池田大作、奧銳里歐·貝恰,1988:159)。

2010年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再次以類似于科幻小說家那樣的話語發布了一個震驚世人的預言。他在接受美國著名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訪談時稱,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霍金對此解釋稱,“由于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對于地球的掠奪日盛,資源正在一點點耗盡,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不能將賭注放在一個星球上”⑧。霍金的警世之語并非危言聳聽。他之所以爆出“200年內地球將毀滅”的驚世絕論,是由于他對人類的自私貪婪之本性的改變幾近絕望。池田先生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與湯因比對話中就說到,與以往的世界末日論還相信善良的人會得到拯救的樂觀主義不同,今天的世界末日論,連人類生命的善良部分也得不到寬恕,人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從那個時候到今天,人類對大自然無節制地巧取豪奪,沒有絲毫改變,已經達到了災難性的程度,他顯然希望通過這個忠告來阻止人類對大自然的瘋狂破壞。池田先生一貫倡導“人性革命”“人道競爭”,就是要扭轉人類的利己主義,阻止自然的破壞、地球的毀滅。如果以這一思想基點為根本,就有可能從侵略、征服自然的思想轉變為共存思想,進而跨越全球化的威脅,創建人本主義地球文明。

[參考文獻]

曾建平,楊方﹒2002﹒人與自然的關系構成及道德意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日)池田大作,(意)奧銳里歐·貝恰﹒1988.二十一世紀的警鐘[M]﹒卞立強,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日)池田大作,(蘇)A·A·羅古諾夫﹒1990.第三條虹橋[M].卞立強,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日)池田大作,(英)B·威爾遜﹒1995.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M].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日)池田大作﹒1996.佛法·西與東[M]﹒王健,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日)池田大作﹒1997.佛法與宇宙[M].卞立強﹒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日)池田大作,(法)路奈·尤伊古﹒2003.黑夜尋求黎明[M]﹒卞立強,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英)湯因比,(日)池田大作﹒1985.展望二十一世紀[M]﹒荀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責任編輯:王琦

①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②第32屆“SGI日”紀念倡言,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③第35屆“SGI日”紀念倡言,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④第35屆“SGI日”紀念倡言,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⑤第27屆“SGI日”紀念倡言,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⑥第33屆“SGI日”紀念倡言,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⑦第34屆“SGI日”紀念倡言,http://www.daisakuikeda.org/chs/props.html(池田大作中文網),2010年9月1日。

⑧《霍金地球毀滅論值得重視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大公報》,2010年8月1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区欧美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婷婷亚洲最大|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毛片在线看网站|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九九热在线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91|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婷婷色婷婷|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久久综合色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影院|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91啦中文字幕|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色|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久久九九热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色天天综合|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免费无遮挡AV|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欧美a级在线|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日韩无码白|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三级a|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午夜a级毛片|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欧美区国产区|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夜夜操天天摸|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亚洲aⅴ天堂|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911亚洲精品| 99re视频在线|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黄网站欧美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