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的增長是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市場是資本的前提,運行機制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有利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要利用資本,建立由社會主義力量主導的資本多元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本運行和發展的全過程中限制與消滅剝削,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生態;資本;市場;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014.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1)03-0035-08
[作者簡介]吳寧(1966—),女,安徽桐城人,哲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湖北武漢430073)
[基金項目]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常生活批判與中國民生問題”階段性成果(08CZX009)。
Title: On Capitals and Markets in the Vision of Ecology
Author: WU Ning
Abstract: While capitals could be grown by incurr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arket is a prerequisite for capitals and operating a healthy and well-ordered market economic mechanism is benefi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capitals to form the diversified market economic system led by socialist forces, restrict and abolish exploitations in the whole course of capital operations, and implement the man-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 ecology; capitals; marke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一、資本和市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無限擴張的邏輯既與勞動者的生活邏輯相對抗,又與自然發展的邏輯相違背。資本具有的內在的無限擴張的本性和自然界發展的有限性嚴重沖突。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生長都有一定的周期,然而資本對動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時間和漫長的周期沒有耐心,為了追求資本的快速增值勢必會造成對自然界的破壞。資本同樣以剝削人的方式剝削、掠奪自然。自然只不過是資本實現自身增值的、沒有任何感性區別的原材料,失去了感性和豐富性的自然界完全可以用一堆抽象的貨幣(抽象勞動)來交換。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資本不斷地借助科學技術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來強化自身的擴張能力,從而增強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力。工人與資本家的斗爭某種意義上就是為了獲得對自然資源的占有和使用的權利而戰。工人之所以被剝削,是因為他們與包括自然資源在內的生產資料相互分離。相反,資本家占有了生產資料,占有了自然資源,獲得了剝削工人的權利。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積累的規律必然引發人與人的不平等、非均衡、片面的發展,帶來人的異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同以往社會相比有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但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積累和生產,受到資本主義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兩極分化以及勞動階級有效消費不足的限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必然會不斷地被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所打斷。資本家以犧牲勞工的健康和閑暇,降低勞工的工作條件和生存條件等手段,實現不變資本的節約;以損害環境為代價,實現可變資本的節約和利潤最大化。因此,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去和當今世界社會危機與生態危機的根源。
資本局限性的表現之一,是它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對抗。人類的文明植根于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中,“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一旦確立之后,當代人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就不可逆轉地隨著資本關系的世界性擴張而愈演愈烈,它實際上成為資本關系統治下的“資本生產邏輯”普遍化并擴展到全球的結果和表征。“本世紀環境破壞是由基于市場原理的產業主義,即以追求利潤為最高目的資本的邏輯所引起的”(巖佐茂,1997:3)。資本局限性的表現之二,是人對物的依賴和人與物關系的顛倒,它造成人的物性化、片面化發展。資本局限性的表現之三,是人與人之間的兩級分化和社會關系的對抗。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資本,其最核心的概念是市場競爭和資本積累。殘酷競爭和資本積累的“馬太效應”,使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且不斷循環反饋而日益加劇,導致生產和分配無限地傾向于資本占有者一方,最終造成社會的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
在市場經濟中,資本與官本相互勾結而共同壓制和消解人本。資本邏輯是造成人的異化的根源,是現代社會各種弊病最深層的病灶。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批判資本主義使人非自然化、割裂人與自然的聯系,應使勞動與資本從傳統的對立關系轉向合作共贏的關系,從而保證生產者、生產和產品的統一,保證人同自然界、社會、自身的和諧,既利用資本發展壯大自己,又防止和制止因資本無限制追求利潤最大化所產生的社會弊端,重視發揮生產資本的作用,又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突出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的價值,學習資本主義又超越資本主義,從而為資本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就揭示出自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現實本質,指出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2002卷3:141、194)。由此,必然的后果是,任何一個對象,只有當我們擁有它時,也就是說,當它對我們說來作為資本而存在時,它才是我們的(馬克思、恩格斯,2002卷3:303)。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單面化為一種有用的“物性”。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單面化為一種效用關系,不論是作為生產資料還是消費品,自然都完全服從于人的需要,其神秘性和詩意完全在淹沒于冰冷的利己主義之中。在資本的普遍中介下,人本身都只是作為商品存在,人與人之間變成赤裸裸的現金交易,人的尊嚴變成交換價值(馬克思、恩格斯,1995卷1:275)。只要資本主義私有財產關系沒有被揚棄,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就得不到徹底的解放,自然也就不可能在與人單面化的對象性關系中全面復活,所謂確立自然權力的本體論地位來批判生態危機只能是思辨的抽象,最多是一種觀念的革新。只有當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時,人才能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系。只有人的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義性質,自然界才會失去自己的純粹的有用性(馬克思、恩格斯,2002卷3:304)。
馬克思以資本為突破口,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當頭棒喝,把資本作為自然和人類的共同敵人,真正觸動了資本主義的軟肋。馬克思認識到市場向計劃的轉化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且包括私有或公有財產的法律及政治問題,他將經濟問題置于社會科學、法律和哲學的宏大背景之中來加以考量。市場產生資本主義,計劃和組織產生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為公共自由提供理想的天地。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由市場的“事后的”平衡系統向計劃的“預先的”秩序過渡。馬克思認識到自然環境問題的資本根源,資本造成人類與自然界的矛盾。在資本的支配下,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不斷走向異化,科技進步反而使得人的生命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造成人類不斷地喪失精神家園和生態家園。資本的增長以對生態環境的破環為代價的,成為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資本具有反生態性,“資本需要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回收,并且確保要有足夠的利潤抵消風險,并證明好于其他投資機會。……這樣一來,資本主義投資商在投資決策中短期行為的痼疾便成為影響環境的致命因素”(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3-4)。馬克思指出資本沒有勞動比勞動沒有資本要活動得更長久些。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規律,有對利潤的追求和對勞動的統治地位,包括在政治領域中對政治權利的擭取和控制,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通過對傳媒的占有而對思想進行控制。
市場是資本的前提,而資本設定了市場并使之現實化、普遍化,普遍化的市場和資本結合成一個體系。不但經濟活動中會發生市場失靈,在涉及全體人們利益的經濟和政治活動中更容易發生市場失靈。在經濟學中考慮市場的作用時,不能脫離科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完善市場經濟,并不是把整個社會生活市場化,而是終結市場的統治,市場只是作為一種有限的工具理性出現,其核心作用是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上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二、交換價值的存在使資本積累成為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
正是資本的求利性積累造成與生態原則相沖突的生態危機,而資本積累的前提條件就是資本主義市場上勞動力的商品化,勞動與勞動產品、勞動與生產資料的分離使資本主義商品的交換價值得以實現。在交換價值作用下,資本通過不斷擴大生產和消費使資本積累得以實現。要使使用價值從資本主義的交換價值解放出來,就必須使勞動從資本中解放出來;要使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的生態系統實現其使用價值或內在價值,就必須推翻資本,消滅交換價值,從而使勞動得到解放,最終通過聯合勞動實現使用價值,在人與生態系統之間建立全新的關系。只有克服了勞動與勞動產品的分離、勞動與生產資料的分離,使用價值才能夠從交換價值中解放出來,勞動才能從資本的鎖鏈中解脫出來。
市場是一種令人滿意的,生產基本物質資料的最好、最有效率的組織方式,市場組織是現代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所必需的。市場的充分運作建立在個人自由權利最大化的基礎之上,然而這也伴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悖論,即一方面市場的運作需要個人自由及其對財產的處置權,需要獲取他人的勞動和財產權的自由;另一方面市場的運作及其規則(包括財產權)無法離開金融、法律和其他社會制度的保障,離不開個人對于政治權威的服從,“自我調節的市場”是一個神話,因為它從來沒有離開過國家或其他壟斷權利的保護。這種悖論導致市場的不足:其一,對經濟總量的平衡、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無能為力;其二,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容易造成經濟失衡和周期波動,導致資源浪費;其三,市場規律的作用會擴大貧富差距和出現兩極分化,違背公平原則。資本主義與市場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市場是聯系生產和消費的紐帶,而資本主義只關心交換價值;市場以競爭為主宰,其交換是平等的,而資本主義則通過制造和利用其壟斷地位造成交換的不平等。
資本主義純粹工具性地把自然(內在的和外在的)視為資源庫(從原料到遺傳信息)或垃圾場,使自然資本化而非人化。“自然資本化”就是將整個自然界及其組成部分視為“自然資本”,將整個地球納入資產負債表作為資本庫,庫存整理為可以在市場上買賣的財產,在市場中內化外部成本,把自然轉變成為商品交換體系和資本的一部分。“環境危機與其說是市場的失靈,不如說是我們的會計系統的失靈,因為會計系統不承認資本已經包含了所有存在的事物”(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27)。根據經濟供求法則,自然并不是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也不是根據消費者個人喜好規則組建起來的市場,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不能成為私有財產(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22-23)。“把自然資本融入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體系——即使真的這樣做了——其主要結果也只是使自然進一步從屬于商品交換的需要”(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28)。因此,“環境資源商品化”和“自然資本化”是荒誕的“簡化主義”手段,因為自然并不是商品,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簡化為單純的金錢關系,那么市場在保護自然方面的作用是荒謬的,而且是對自然的極盡掠奪。
按照市場—商品原則對待自然將導致以下三個相互交織的矛盾。一是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降格為純粹的個體占有關系,發展了一種與世界單方面的、利己主義的關系,導致自然從社會中異化出去,加劇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把人和自然的關系變成利益化的商品關系,不能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二是使市場價值主導一切的拜金主義價值觀更為盛行,擠壓理想主義層面價值觀的有限存在空間。自然界中并不是每件東西都可以標出價格的,金錢也不是所有價值的最高體現,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自然也不可能分割為碎片納入價格體系中,環境不可能完全納入市場經濟的循環之中,自然的內在價值不可能簡化成市場價值,自我調節的市場體系無法估量如此規模的自然,把自然看作商品和讓自然從屬于自我調節市場規律的做法都是非理性的。三是市場經濟的動力是一味追求擴大它的影響范圍而不考慮對生物圈的負面作用。生態系統面臨威脅不是由于環境資源未能成功地納入市場體系,而是由于商品體系本身的“自然”運行及其目標的極端狹隘。如森林被納入商品的范圍,被商品體系的“自然”運行和目的的盈利性所支配,市場把森林看作是有價格的木材商品而不是一個生態系統,極快地把大自然的禮物變為有價格的商品,并用工業化育林取而代之,在短短幾十年里造出大片品種單一、樹齡統一的人工林木,這種人工林木卻已不再是森林,因此,把森林納入市場體系并沒有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反而導致森林退化和簡化。
“自然資本化”是一種市場烏托邦觀點,忽視了資本是一個自我擴張的價值體系,由于剩余價值的積累植根于掠奪性的開發和競爭法則賦予的力量,它必然要在越來越大的規模上進行(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29),而地球的有限性是顯而易見的。資本不接受自身以外的任何阻礙,只一味追求擴張、進行積累,在維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維護無休止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上,通過“自然資本化”的路徑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都很困難,寄希望于自然資本化來解決環境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環境問題的真正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反自然本性,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同整個生態系統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人與自然的嚴重異化,都必然引發生態危機。在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沒有辦法解決不斷加劇的生態危機,也無法實現生態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后,人們不再為自己的消費而是為市場而生產。經濟理性從計算和核算開始,計算和核算成了合理化的典型形式,它考慮的是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而不管勞動帶給人愉快與否,不考慮人的愛好或興趣,不顧及勞動和勞動主體之間的關系。勞動的性質取決于由計算和核算所決定的勞動效率,在經濟理性的支配下生態危機永遠得不到解除。“把環境質量問題歸屬于無所不包的經濟核算問題就會成為落入陷阱的犧牲品。按照這種思路,結果是完全把自然的一切置于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的純粹對象的地位”(萊斯,1993序言:3)。上述方法只能在短時期內使問題緩解,最終還是會加劇所有矛盾,既破壞生活條件,也破壞生產條件。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中,資源保護、再循環和污染的控制由于提高生產率和使剩余價值最大化的動力而受到阻礙,因為這些將大大提高成本。要使利潤最大化就要使成本最小化,資源保護、再循環和污染控制這些耗費成本的事情,資本家是不會做的,而是把這些成本轉嫁給社會,讓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支付,或者將由于開采資源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轉嫁給未來的子孫后代,讓后代為他們今天的破壞付出代價,即所謂的成本外在化。
資本競爭和積累既是生態危機的制造者,同時又依賴生態危機而存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大量產業是依靠生態危機而生存的。市場經濟規則以逐利為目的,必然與生態和諧的規則相沖突,按照市場原則將自然資源作為解決生態危機的手段是行不通的。因為一方面自然界的部分環境物品所具備的內在價值如空氣質量、風景等是無法用市場價格來衡量的;另一方面市場會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歸結為一種占有關系,導致一種為了服從利己主義的價值觀而把自然從社會中異化出去的行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使用價值和基本需要,而是為了實現市場交換和利潤,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既是消費主義價值觀存在和盛行的客觀基礎,也是當代生態危機的內在根源。“越來越多的資本必須能夠投資而有利可圖,而這又要求消費越來越多的商品和商業性服務。因此必需誘使整個人口去通過最大量消費而滿足其需要,必須創造出對商品消費的最大量需要。但是,許多需要可以通過更好、更耐用數量更小的產品供應而得到滿足,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更輕松、更樂天的生活方式而減少商品需要,從而給自己留有更多時間。只要我們換一種消費方式,可以消費得比現在少而生活和工作得比現在好。這樣的話,技術、社會關系、我們的消費模式或我們與自然的關系,就不可能維持不變”(Gorz,1994:94)。
三、資本主義市場的存在使生態危機從國內擴張到全球
馬克思指出,資本按照自己的發展趨勢,克服了人們對自然的神化和崇拜,克服了地方性發展的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見,摧毀了一切阻礙資本發展的限制,把自然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都用來利用和交換了,“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恩格斯,1995卷1:276)。資本所到之處,不僅帶給當地先進的生產力和管理理念,隨之而來的還有資產階級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資本是全球化的邏輯起點,同時又是全球化的有力杠桿。資本的本性是追求無限的經濟增長,必然不斷地進行自我擴張;但自然界本身是無法進行自我擴張的,其運行的周期和節奏也不可能跟上資本自我擴張的速度,這就意味著追求無限增長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必然會受到生態制約,體現為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危機。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本國的生態危機,但是對落后國家的生態掠奪從未停止過。在資本主義強大的資本市場面前,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不得不犧牲本國的環境和資源,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為了獲取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和提高本國的經濟水平,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得不承受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不平等交易,向發達國家出售廉價的生產資料和能源等,而廉價的生產資料和能源降低了資本積累的成本,使資本積累加快,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開采速度,形成惡性循環。資本積累及其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開發,造成全球化不平衡發展中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剝削。伴隨世界市場的開辟和市場疆域的不斷拓展,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為了擴大利潤,資本主義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技術優勢、文化優勢、軍事優勢進行全球擴張,最大限度地占有人類有限的、稀缺的資源,尤其是掠奪第三世界的資源,實行生態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擴張到哪里,生態危機就蔓延到哪里,進而演變成全球性危機。當前全球嚴重的生態問題,是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節制的生產和無節制的消費造成的。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成本外在化”也獲得了全球向度,在將第三世界國家卷入資本主義全球市場的同時將生態危機轉嫁給它們。
資本主義是通過市場來調節各種內部矛盾的,但是資本主義與自然條件之間的矛盾卻超出了資本主義市場的能力范圍。在資本對自然的全面抽象中,自然界僅僅成了勞動的資料庫,自然在資本不停的循環中被攫取以及資本的擴張是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同時資本的擴張不具備解決生態危機的邏輯基礎。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資本主義市場調節的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是局部利益而不是全局利益,是眼前利益而不是長遠利益。資本主義市場對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調節的失靈,形成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問題,市場調節不僅解決不了最緊迫的生態環境問題,反而隨著自身的發展,使這個問題進一步惡化。發達資本主義通過資本主義市場實行生態殖民主義,通過世界市場掠奪全球資源和輸出污染,使本國的生態環境有所改觀,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卻在迅速惡化,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在加速惡化。資本和資本積累是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核心問題,資本在剩余價值和利潤的刺激下導致資源和能源的衰竭以及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在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積累主要不是通過馬克思的絕對剩余價值而是通過相對剩余價值來實現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使私人資本在保持一定數量的雇傭勞動的情況下加工更多的原材料,使原材料的支出在不變資本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為了實現資本的更多積累,私人資本必然會將剩余價值和利潤中的更多部分用于購買生產原材料,增加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私人資本必須通過對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侵占與耗費,來實現擴張而生產剩余價值。而這個過程實質上是資本對社會大眾所擁有的公共資源(生態環境)的剝削。
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財富邏輯,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又都與生態問題有關,或者說都源自于生態危機。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所有文化都在盤剝自然和更改生命圈”,“生態因素在當今的經濟危機中起著決定性和咄咄逼人的作用”,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危機“均被生態危機所激化”,資本主義的危機本質上是生態危機(Gorz,1980:21)。資本社會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關系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與全面性。利潤動機同生態環境相沖突是必然的,利潤最大化驅使人們破壞生態環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護生態環境更加重要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資本主義積累導致一定程度的生態危機,生態危機可能會引發經濟危機,同時生態危機所導致的生態運動有可能加重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制度以其無限度地將人類生產性能源、土地、定型的環境和地球本身建立的生態予以商品化的傾向,進一步加強了全球資本主義的主要權力關系”(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97-98),因此,必須使自然社會化,改變現行的生產方式。當今主要的趨向是自然私有化,自然私有化的一維性不能對自身進行修復,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因為個體逐利的偏狹性是以個體的自足與發展為前提的,當自然資源被人為地占有為少數個人或集團的私有物時,在追逐利潤的目的下勢必要被淪為賺取利潤的手段——被資本化,或者說成為資本的外部儲備。我們除了采用自然社會化外再也沒有其他可能的選擇。自然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在資本主義那種不和諧的生產制度下才出現畸形的私有,因此對資本和政府曖昧關系的束縛使自然社會化成為可能,自然成為人類真正共同擁有的,通過真正平等的民主決策才能使大多數人對如何利用共有的資源具有發言權。自然社會化代表了一種民主的反資本主義策略,代表了一種與社會主義直接相關的策略,這一切都要求有公有制,在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指導下,共同開發自然資源。只有對全球的生產和自然進行民主的、有組織的社會管理,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反對和破除以謀取資本利潤為目的的濫用自然的行為,反對資本對人與自然的剝削,以提升整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地位,“使自然與人類社會高于資本積累,公平與公正高于個體貪婪,民主制度高于市場經濟”(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6:76)。
我們應按自然的本性和規律性去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既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也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徹底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進行。科技進步不僅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而且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基本手段,我們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
四、社會主義應對市場、資本擴張形成的生態悖論的策略
資本作為投入到生產系統中的剩余勞動,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然而資本作為追求增值的剩余價值,在實現增值的過程中,必然否定自己,產生出阻礙自身增值擴張的因素,資本的擴張必然產生出自身的對立面,即“資本擴張悖論”。資本擴張面臨三個層面的悖論。一是資本擴張以最大限度地制約社會消費為前提,由此限制了它自身擴張的市場空間,形成資本擴張的“經濟悖論”。二是資本擴張必然大量吸收和消耗自然資源,必然導致資源枯竭與環境惡化,逐步喪失資本擴張的自然空間,形成資本擴張的“生態悖論”。三是資本擴張不可避免地產生社會的兩極分化,帶來社會動蕩,使資本擴張失去其社會條件,形成資本擴張的“社會悖論”。資本力量總是力圖利用貨幣替代權力的過程中的體制漏洞,通過各種手段收買政治權力進入市場,從而使某些社會資源通過非市場規則注入到自己手中并轉化資本。這種資本生成途徑稱為“資本的原始積累”,因為它們不是由資本的自我繁殖所產生。企業改制、土地拍賣等過程中的非市場暗箱操作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常見形式,一些資本通過行賄手段來降低其在環境保護、公共稅收等方面應當承擔的成本,以增強自己的增值能力。這些行為能夠使某些人的資本力量得到壯大,然而卻是以破壞資本運行的市場規則為前提,由此產生社會經濟秩序與道德秩序的混亂,導致市場的逆向淘汰,反而使一些遵循市場規則的優質資本力量受到排擠。資本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破壞生態環境等一系列侵害公共資源的活動來追求其迅速擴張,從而減少了擴張空間。我國是農業勞動力嚴重過剩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資本部門的工資只要稍高于農業部門,勞動力的供給彈性大,這就給資本壓低與拖欠勞動者工資創造了機會。這不僅會產生兩極分化而導致社會不安定,而且也會大幅度壓低社會的總有效需求,縮小產品市場空間,導致供給過剩,進而產生失業,致使勞動者收入進一步減少,由此產生惡性循環。而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必將縮小資本擴張的自然生態空間,最終導致資本無處可投而擴張無門。資本力量的相互串謀會利用信息不對稱而形成操縱股市、房市(將來有可能包括匯市)的力量,破壞社會投資環境。通過建立資本市場把民間閑散資金集中起來,以形成巨額資本。然而,由于資本市場本來就具有的信息不對稱性,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秩序正處在形成過程中,由于缺乏法治傳統的關系本位的文化環境,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機制存在許多漏洞,導致某些資本可以通過串謀而操縱市場,掠奪大眾手中的剩余價值。
資本擴張悖論在中國必須靠制度來自我消化,中國必須堅持并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用社會主義價值觀來制約與引導資本。打破“資本的邏輯”必須從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入手。當一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價值觀,不再信奉物質主義、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時,人們的非營利性活動和交往會多起來,“資本的邏輯”便會受到限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用社會主義力量制約與引導資本力量的經濟體制,越是搞市場經濟,越是要利用資本力量,就越要堅持社會主義。正是因為我們要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本力量;也正因為我們利用國內外資本力量必然產生資本擴張悖論,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既用資本與市場發展生產力,又用社會主義引導與制約資本。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力量對資本力量的制約與引導,貫穿于在資本運行的各類市場(如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等等)和各類領域(如生產領域、公共資源領域等等)中,即用社會主義力量對資本運行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規范化約束與利益引導,將其納入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軌道。社會主義力量與資本力量的沖突,已經不是簡單地表現為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之間的沖突,而是深入地表現在各個經濟領域中兩種力量的沖突,甚至深入地表現在具有各種不同角色身份的同一社會成員身上。
因此,在當代中國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途徑是:第一,放棄階級斗爭,堅持公共資本(公有制資本)為主體,發展資本的多種形態,使人民大眾成為資本擁有者,用“法治”代替“人治”與“治人”,用體現社會主義力量的規范與制度來制約與引導資本擴張。第二,用社會主義力量制約與引導資本擴張的根本前提是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發達國家在戰后推行種種福利政策,將其內部的“蛋糕做大”,從而使其國內各階級與階層的矛盾得到緩和,然而這要求發展中國家為其付出成本。發達國家廉價地消耗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與環境,加重資本力量在發展中國家的剝削,由此導致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兩極分化等重重矛盾。在這種壓力下,發展中國家也不得不繼續把“蛋糕做大”以緩和其矛盾,于是人類社會內部矛盾最終被推到了不能再后推的邊界——自然界,不斷開發自然資源與污染環境來滿足資本擴張與人類利益分配的需要,使自然界所承受的人類社會壓力超出其承受極限。這不可避免地遭到自然界的報復,人類社會面臨資源枯竭與環境惡化的生存危機,這種危機又會重新挑起人類社會的內部矛盾。當今中國正生存于全球資本擴張所處的環境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被國際資本視為其擴張的最重要領域,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矛盾必然在中國得到最集中的表現。但是,中國不可能也不應當將這個矛盾轉嫁給國際社會,中國要不斷利用資本擴張動力把蛋糕做大。然而,當資本不斷把蛋糕做大之時,必然會消耗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從而極大地限制了自己的擴張空間。靠犧牲自身資源環境來獲得市場,不僅使自己的發展不可持續,而且造成對國際市場的沖擊。因此,當代中國面臨的人與自然的矛盾,集中了由資本擴張帶來的全部社會矛盾。而人與自然的矛盾如果不能得到解決,最終將使人類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失去自身生存的自然條件。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對資本力量的最終擴張邊界的制約與引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前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帶來人與自然界的和諧,而且集中體現了整個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最強大的制約力量,迫使國際資本與國內民間資本服從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建立新的市場規范與法則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限制了傳統投資路徑的資本容量,迫使資本必須尋求新的擴張路徑,必將催生出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產業部門和產業結構,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從而實現社會經濟體系與自然生態體系的和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開辟了資本擴張的新路徑,不僅投資于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的生產,而且投資于資源與環境的再生產。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規定了資本擴張不可逾越的最后邊界,從而使各種社會力量必須在這個邊界以內來解決彼此間利益沖突,原來通過向自然界擴張而不斷維持下去的各種不合理的和非正義的社會關系必須得到調整:在國際上,驅使我國努力爭取國際經濟空間,努力建構和諧的國際關系秩序;在國內,驅使各級政府建立公平的和諧的政治經濟制度。
總之,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邏輯上包括三個重要方面。一是發展資本的多種形態,促進資本多元化與人們社會角色的多重化,使社會主義力量通過公共資本與大眾資本來引領全社會的經濟建設。二是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方位地制約與引導各個領域的資本擴張行為,限制與消滅剝削。三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確立資本擴張底線,通過建立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來建立新的產業結構以及和諧的社會關系。
【參考文獻】
(日)巖佐茂. 1997. 環境的思想[M]. 韓立新等,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 2006. 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德)馬克思,恩格斯. 199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馬克思,恩格斯. 200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加)萊斯. 1993. 自然的控制[M]. 岳長齡,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
Gorz,A.,1980.Ecology as Politics,South End Press, Boston.
Gorz,A.,1994.Capitalism,Socialism Ecology,Verso,London and New York.
責任編輯: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