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縣域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直接作用于國庫收入的規模與結構。本文通過對望城縣經濟結構調整對國庫收入影響的調研,結合投資結構變動,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對國庫收支帶來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縣域經濟 產業結構調整 對策
一、縣域基本情況
近年來,望城縣緊緊抓住“兩型社會”配套改革、堅持“融城強縣”的發展戰略和“工業興縣、園區興工”的發展方針,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工業經濟穩步推進,食品加工、有色金屬、能源化工等主導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砂石等傳統產業得到振興,工業園區逐漸壯大,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科普農業、休閑農業初具規模,古鎮建設、觀光旅游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94億元,同比增長15.5%;實現工業總產值276億元,增長24%;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5億元,增長2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億元,增長16.5%。實現財政收入15億元,增長42.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9075元和9339元。縣域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運行良好,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多年穩居全省三強,成功躋身中部十強、全國百強縣行列。
二、國庫收入增長特征
望城縣國庫收入從2006年的9.3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5億元,國庫收入顯著增長,收入增長呈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一)國庫收入增速超經濟增長特征非常明顯。2006-2009年,望城縣GDP分別增長15.1%、16.7%、16.1%和16.1%,年均增長16%。2009年,剔除區劃調整的鄉鎮后全縣GDP仍達194億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下,望城縣國庫收入大幅增長。四年來,全縣國庫收入年均遞增31.5%,比全縣GDP平均增幅高出15個百分點(見圖1:2006——2009年望城縣GDP增長與國庫收入增速對比)。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國庫收入增長中還有許多非經濟因素,如稅收體制、政策等因素,對國庫收入增長的影響較大。而國庫收入主要由稅收和非稅收入等收入構成,稅收增長主要由稅率、稅基和稅收征管情況共同決定,經濟增長則主要是通過對稅基的作用來影響稅收增長,經濟增長與國庫收入增長之間雖不存在直接的數量對應關系,但縣域經濟增長是拉動國庫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二)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對國庫收入增長十分突出。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投資的規模、增速及結構變動,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各產業、行業的發展,進而對國庫收入產生多重影響。據調查,2006年到2009年望城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49億元,年均投資總額137億元,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源于投資的不斷增長。投資可以帶動生產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增強資金投向行業的綜合實力,進而帶動其稅收收入增加。首先,從財政收入總量上看,隨著全縣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增長幅度的逐年攀升,財政收入的基數不斷壯大,增長加快。2006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0.2億元,財政總收入9.3億元,到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77.5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5億元(見圖2:2006-2009年財政收入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比)。其次,從具體稅種看,稅收增長的投資拉動特征更加突出。以房地產行業稅收為例,2009年建筑業營業稅和房地產營業稅兩項收入總額為2.1億元,比2006年增長91%,兩項稅收當年新增額為4000萬元,占當年新增稅收總量的61%,稅收增幅高居國民經濟各行業之首,是投資增長推動行業稅收增長的一個典型例證,成為望城縣財政收入跨越式增長的重要支撐。
(三)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主導力量。在國民經濟的三次產業中,各產業所創稅收收入不同,目前我國稅收主要來源于第二、三產業。因此,第二、三產業增加值變動對稅收收入總量及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望城縣2006年到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數據顯示,由2006年的16.7:57.1:26.2調整到2009年的10.2:65.4:24.4(見圖3:望城縣2006-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表)。四年中,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6.5和1.8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上升8.3個百分點,在“工業興縣、園區興工”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2006-200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36.9%、42%、35.7%和23.8%,年均增長33.9%。200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02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16.6億元。目前,望城縣工業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醫藥、機械制造、有色金屬、印刷包裝、電力能源為主導的優勢產業,2009年其產值分別為37.15、16.18、47.55、6.88和17.94億元,幾大支柱產業共實現財政收入為7.5億元,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主導力量。
(四) 經濟增長對增值稅的穩定增長非常明顯。增值稅是望城縣的第一大稅種,在稅收總量中占比高達35%以上。增值稅的稅基大體相當于工業增加值和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增值稅的稅基與GDP直接相關,因此經濟增長對增值稅的影響最為明顯和直接。在2006年到2009年的四年時間中,從調查中數據顯示,望城縣工業持續穩定地保持了兩位數增長,隨著工業經濟的不斷壯大,增值稅稅收逐年不斷增加,既壯大了地方財政,又增大了地方經濟發展對國家的貢獻率。增值稅收入規模從2006年的2.6億元增加到2009年劃出五個鄉鎮后的3.3億元,按照分稅制,四年來縣級所得增值稅分別為0.6、0.8、0.9、0.8億元,上劃增值稅分別為1.9、2.3、2.6、2.5億元,貢獻率逐年增大,四年累計為國家貢獻9.3億元。因此,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拉動增值稅增長發揮了一定作用。
三、存在的不足
(一)經濟結構不盡合理。2009年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9.3:68.7(其中工業增加值比重51.8): 22。第二產業比重較大,工業主導地位突出,但作為省會城郊縣,第三產業比重偏低,以金融、貿易、服務、旅游、物流等為主的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數較多,對資金和技術要求較高,對環境和資源污染較小,本應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但四年來望城縣發展緩慢,難以滿足產業間協調的發展要求。“十二五”期間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持別是現代服務業,迅速提高第三產業在整個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二)主導產業不夠突出。雖然望城縣形成了以食品醫藥、機械制造、有色金屬為主導的優勢產業,但主導地位還不十分突出,企業之間的關聯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上、中、下游相互配套的產業鏈條,產業集群度不高。同時,為工業配套的生產性服務發展也較為滯后。
(三)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較少,研發能力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多,特別是擁有高新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更少,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對策
增值稅主要來源于二產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是推動工業增加值及增值稅增長的主要因素。營業稅主要來源于三產業,其中房地產業營業稅發展相對較快,主要是房地產業投資快速增長所致。企業所得稅來源于二、三產業,主要決定于各行業的利潤水平,由于適當擴大投資規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投資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企業所得稅的增長;同時因三產業各行業附加值和利潤水平相對較高,在目前三產業占比相對較低、服務行業征稅難度相對較大的情況下,其企業所得稅增速及占比均已超越二產業,即較二產業而言,發展三產業對企業所得稅增長的正面影響尤為顯著。四年來望城縣雖然二、三產業比例逐年提高,但仍以二產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低于GDP平均增速),鑒于三產業大部分行業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具有較大的增收潛力,對擴大稅源、增加稅收、提高稅收增長率意義重大,政府財政應積極擴大對三產業的投資,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邁向新一輪的經濟大發展。
(一)優化產業結構,明確投資導向。重點加強對食品、機械制造、印刷包裝等主導產業、高新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財政扶持力度,著力優化完善財稅扶持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激發企業意愿,提高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與一二產業關聯緊密、功能互補的現代服務業和商貿、旅游、住宿餐飲業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全面提升金融保險服務業地位,充分發揮融資、租賃、理財、創業投資等各種綜合性金融服務資源,大力開展金融創新,為地方經濟提供廣泛的金融支持,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國庫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支付系統平臺,積極開辟農業直補“綠色通道”,重點扶持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新型特色農業發展。完善農副產品加工和批發環節的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服務力度,根據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的要求,按照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促進自主承擔市場風險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通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帶動農民增收。
(三)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石。政府相關工作部門要引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從直接優惠為主轉變為直接和間接優惠的綜合運用,積極探索設立財政支持自主創新專項資金,出臺創業投資風險補償辦法,充分利用財政擔保和貸款貼息等有效手段,加大對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節水節能以及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的投入,積極推進科技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加快科技和專利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成果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四)轉變招商引資思路,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地方政府應擯棄以減免稅收優惠為吸收外資企業投資的思想,轉而注重改善投資、生活環境,提高基礎設施水平,以穩定透明的政策制度、公平法治的市場環境、底蘊深厚的城市文化和優秀充足的人才資源作為吸引外資的新優勢、新亮點。
參考文獻:
[1]夏艷婷“湖南縣域經濟現狀與對策探討”《現代商貿》2009第7期,82-83頁。
[2]閆水延“縣域經濟調整與金融支持體系建設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第8期,83-84頁。
[3]張麗麗“產業創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狀大”《經濟研究導刊》2008第8期,152-153頁。
(課題組長:蘇小鴿執筆:譚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