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央行國庫會計核算系統的改造與升級不斷進行,財、稅、庫賬務核對的內容與形式相應發生了變化。本文通過調研基層國庫的對賬做法,發現制度建設與對賬手段等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國庫 對賬 財稅 對策建議
國庫對賬,是指國庫將預算收入和支出按科目、級次與財政、稅務和上下級國庫及內部進行的賬務核對工作。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頒發《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對賬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實施以來,對指導和規范國庫對賬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國庫業務改革與創新業務的開展,《辦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對基層國庫對賬工作造成了困惑和影響。常德市中心支庫課題組對當前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等部門對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擬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化解基層國庫對賬難題。
一、基層國庫對賬的主要做法
國庫對賬是國庫部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保障國庫資金安全、防范資金風險的有效手段。國庫對賬涉及對象多、范圍廣,以常德市中心支庫為例,除上下級國庫及內部賬務核對外,中心支庫日常對賬單位有23家,其中財政5家,地稅6家,國稅4家,代理銀行4家,海關、工會、環保局、社保處各1家。按照《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對賬辦法》等有關規定,常德市中心支庫按月度、季度、年度,采取雙向對賬和集中對賬等方式,認真組織轄內對賬工作的開展,確保了國庫資金“零風險”。主要做法:
(一)月度對賬。每月終了,國庫打印對賬單一式兩份,于次月前三個工作日內發給財政、征收機關并登記《國庫會計資料交接登記簿》,財政、征收機關于收到對賬單起三個工作日將一份對賬單連同自身報表一式兩份返回國庫,國庫核對財政、征收機關報表后將其中一份返回。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在對方報表互相簽署對賬人姓名、對賬日期、對賬結果,加蓋公章或預留印鑒后互相留存對方報表備查,國庫會計主管核查對賬情況并在對賬報表上簽章確認。
(二)季度對賬。國庫于每年1、4、7、10月的中旬或下旬以國庫工作聯席會的形式組織各對賬單位集中對賬,國庫負責提供對賬表格及國庫相關報表,各對賬單位部門負責人和經辦人員攜自身報表參會。會議議程除核對上季度各項數據外,各單位還就國庫運行中的相關事項進行磋商,實現了解決問題、推動工作、防范風險的多重效果。
(三)年度對賬。年度終了,中心支庫將年度對賬決算報表一式兩份按規定蓋章后在3個工作日內交相應財政和征收機關核對。年后6個工作日內由國庫部門負責人、會計主管和會計核算綜合崗人員到各系統(財政、國稅、地稅、海關)指定的地點進行集中對賬。集中對賬無誤后,雙方在年度決算報表上簽證并蓋章。
(四)國庫與集中支付代理銀行對賬。每月終了,代理銀行在次月2個工作日內打印財政支出月報表和分預算單位對賬單一式兩份加蓋公章后交國庫核對,國庫按預算單位、預算科目分別核對支出數,核對無誤后于收到之日起3日內返回一份,留存一份。
(五)國庫與“工會經費稅務代征專戶”開戶行的賬務核對。“工會經費稅務代征專戶”開戶行應在每月2日前向國庫提供上月“工會經費稅務代征專戶”分戶賬一式兩份,由國庫對劃轉的工會經費數據核對準確無誤后,一份留存,一份返回給開戶行,國庫只核對該賬戶貸方發生額。
(六)國庫與社保處的賬務核對。從2008年11月開始,中心支庫開始辦理養老金發放業務。對賬時,國庫提供“常德市社會勞動保險處養老金發放專戶”分戶賬一式兩份與社保處的分戶賬進行核對。國庫與社保處在對方報表互相簽署對賬人姓名、對賬日期、對賬結果,加蓋公章或預留印鑒后互相留存對方報表備查。
二、基層國庫對賬工作難點
難點之一:認識不到位導致對賬制度難落實。首先財、稅、海關等部門對日常對賬工作不夠重視,月、季末經常是國庫部門找財政、征收機關對賬。財政、征收機關不按時到國庫部門領取對賬單,也不及時交回對賬回單的現象較普遍,有時國庫人員催促好幾次才返還對賬回單;其次,財稅部門沒有建立對賬人員回避制度,與國庫對賬的人員往往為該單位會計經辦人員,很少實行換人對賬,不利于風險控制;第三,部分基層國庫往往只重視預算收入對賬,輕視預算支出對賬。部分基層國庫不認真審核對賬回單,支出數據不符也不深入追查原因,沒有要求財政、征收機關作出書面說明。
難點之二:制度建設滯后導致對賬業務難規范。一是新業務的開展導致無規可依。近年來,隨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穩步推進,國庫業務不斷開拓創新,各地紛紛辦理工會經費收繳、養老金發放、水庫移民資金發放等新業務,使得國庫對賬內容、對象不斷增加。但目前對賬工作執行的仍是11年前制訂的老管理辦法,盡管各地國庫出臺了相關補充規定,仍難解決制度滯后所帶來的規范性問題。各地國庫與社保、工會等單位對賬做法各不相同,千差萬別;二是對賬管理存在制度盲區。如《辦法》只對預算收入的核對進行規定,并未考慮預算支出的核對。而國庫部門要切實履行對預算管理的監督職能,就不能缺少對預算支出的核對,不僅要“明明白白收”,更要“明明白白付”;三是粗線條規定難以保障對賬工作的嚴肅性。《辦法》規定國庫每月只與財政核對庫款余額,對每筆發生額的核對卻未作要求,與新形勢下的對賬要求有別,存在很大的對賬漏洞,不利于防范國庫資金被中途挪用的風險。
難點之三:手段落伍導致對賬效率難提高。目前,基層國庫對賬手段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此種方式相對于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采用的電子對賬方式來言,弊端顯而易見:對賬時間長、管理難、程序繁、費資源、易出錯,無法保證國庫資金的絕對安全和高效運行。
難點之四:行業管理差別導致對賬復雜化。一是科目使用要求不同。國庫部門對各級預算收入劃分較細,核算到款、項、目,款項之間,項目之間不能混淆。而征收機關稅種反映到類、款、項與國庫并不一致,往往國庫反映到項級的稅種征收機關只反映到款;二是記賬口徑不一致。財政與單位之間往來款項的記賬口徑與國庫部門不一產生數據差異的現象比較普遍。如單位向財政借款。支付時,財政、國庫均列支轉移性支出“暫付款”科目。單位歸還借款時,財政部門直接沖減“暫付款”,國庫部門則入轉移性收入“暫存款”科目,此類情況導致國庫調撥收支數均大于財政。又如另一種情況:因單位撥款指標暫未下達,財政向單位預支撥款。預支時,財政、國庫同時列支轉移性支出“暫付款”科目。當指標下達(由于不動庫款余額),財政便單方進行賬務處理,直接根據指標單沖減“暫付款”,列支一般預算支出科目,而未提供任何單據給國庫進行相應賬務處理,導致國庫一般預算支出數小于財政,調撥支出數大于財政;三是對賬標準不一致。國庫收入報表的計量單位精確到角、分,而征收機關報表以萬元為單位,其上級管理部門只要求下級征收機關收入數與國庫部門核對到萬元。此外征收機關當月開出的稅票,不論是否入庫,其在途款均納入當月收入反映,而國庫報表以入庫數為準;四是財政、國庫或集中支付代理銀行調整預算支出科目不同步,也造成國庫報表中的支出科目與財政報表不一致。
難點之五:人為因素導致對賬差異較大。國庫與征收機關月度關賬時間往往不一致,國庫關賬時間為每月末最后一個工作日,而有些征收機關關賬時間則在每月倒數第2、3個工作日,尤其是節假日提前得更早。有些基層征收機關在完成月度收入任務后,提前幾日關賬更是家常便飯。這種隨意性導致對賬時雙方當月預算收入數字核對不一致。
三、對策與建議
(一)對賬意識要全面化。一是財政、征收機關應轉變觀念。各級領導要把對賬工作作為防范資金風險、保證資金安全的重要手段,督促對賬人員實事求是抓好抓落實,。同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習,開展警示教育,讓對賬人員從思想上認識到對賬的重要性。各征收機關對賬人員要徹底改變“以國庫為準,國庫是多少就是多少”的敷衍塞責的被動做法,主動配合國庫搞好對賬,不圖形式走過場;二是基層國庫要加大監督力度,認真抓好對賬的各個環節,敢于堅持原則,不講面子不當老好人,對賬務不符的情況要堅決查明原因,并要求對賬單位提供詳細說明。
(二)對賬要求要明晰化。一是要規定各對賬單位必須在國庫部門預留對賬印鑒,實行雙向對賬,提高對賬的準確性,確保國庫資金安全;二是明確現場對賬要求。每月終了,財政、征收機關對賬人員在三日內,攜帶印章齊全的預算收支、退庫報表和財政庫款分戶賬到國庫進行現場集中對賬。每季終了,各單位要實行換人對賬;三是要嚴禁業務經辦人員兼辦國庫對賬業務,做到業務工作與對賬工作相分離。
(三)對賬手段要多樣化。在傳統對賬方式基礎上,建立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的電子化網絡對賬制度,實現電子化對賬。可利用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 TIPS)和財庫行支出聯網系統,將TBS系統產生的數據通過網絡及時傳與財政、征收機關進行對賬,做到數據一次錄入,多次利用,實現部門按日對賬自動進行,減輕對賬工作勞動強度,提高對賬工作效率。
(四)對賬內容要具體化。一是盡快制定各項新業務的對賬條款,解決實際工作中無章可循的現象;二是明確預算支出對賬,要分賬戶、按科目進行核對,以支出憑證上業務印章日期為準,各對賬單位的數字一律統計到角分;三是要嚴格財政庫款的對賬。拓寬財政庫款戶對賬內容,既要核對余額,又要逐筆核對發生額,增強對賬的有效性;四是增加集中支付代理行的對賬內容,國庫與代理行要進行財政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發生額和余額的核對。
(五)對賬管理要責任化。一是明確對賬人員責任。國庫人員要及時發出收、支、退對賬單,并及時收回對賬單。財政、征收機關對賬人員要按時領取對賬單,并在規定時間內返還對賬回單。國庫對賬人員對回單應嚴格審核,未按規定對賬的回單應拒收。有未達賬的,必須寫清原因,加蓋單位和對賬人員名章;二是建立對賬檢查制度。要明確國庫事后監督人員對國庫對賬進行復核,各單位要定期開展對賬情況檢查,將之作為風險防范的重要措施;三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因對賬人員未嚴格履行職責、未按要求對賬,而出現資金風險的,要追究對賬人員和相關人員責任。
(六)對賬口徑要統一化。一是統一記賬口徑。財政國庫兩家應盡快協商統一“暫存款”、“暫付款”往來科目的使用范疇,盡量使雙方能同步同向同內容規范使用往來科目;二是統一統計口徑。要統一財稅庫核算統計口徑,國庫與征收機關對預算收入的核算統計,包括科目代碼、科目名稱都應嚴格按照每年下發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進行,有項的核算到項,無項的核算到款,級次之間、科目之間、款項之間嚴格區分,不能混淆;三是要統一關賬時間。規定統一的月度關賬時間為每月末最后一個工作日,以保證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當月預算收入數字核對一致,提高對賬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涂晨光肖曉英.“話說基層國庫對賬工作”,《預算管理與會計》,2007,10,48
(2)鄭思河張德忠.“國庫對賬工作的難點及對策”,《預算管理與會計》,2005,5,63
(組長:呂北回
成員:王曉軍、李 虹
執筆:燕奇志、朱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