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課堂學生發言是重要教學行為,但有些發言失真,言不由衷,或“復制粘貼”教輔資料的話,缺乏個性觀點。造成學生發言失真的原因,有教師和學生的雙方因素,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發言的轟轟烈烈,采取“行政手段”,強行讓學生發言,或對學情和教材鉆研得不夠深入,設計的問題不恰當,或對發言的評價標準失當,于是學生發言失真;學生對學習內容缺少預習、不感興趣,或過分依賴教輔資料,或沒有養成合作、探究、討論的學習習慣,也會造成發言失真的現象。
【關鍵詞】課堂教學 發言失真 現象分析 解決對策
課堂學生發言是課堂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也可以說沒有了學生的發言就沒有了師生的對話與溝通、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也就沒有了課堂教學。所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能夠降低身份,“猥自枉屈”,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的不多,相反,教師以行政手段,“強買強賣”的情況卻較多,最后的結果是學生課堂發言說假話、失真。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教師拋出問題后,緊接著就下了行政命令,要求學生“可以亂說,但不能不說”,于是學生在嚴師的干預下,發言要么偏離問題,要么“復制、鏈接”別人的東西。總之,言不由衷,失去自我兩個字——“失真”。
造成學生發言失真的原因有諸多方面,但我覺得教師是關鍵的因素。
(一)不平等待生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平等對話,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但長期以來,教師往往恪守“師道尊嚴”的古訓,把自己置于學生之上。特別是在現行高考制度下,答案的唯一性更確立了教師的獨尊地位,教師手里握有“標準答案”,教師有絕對的話語權,教師成為“標準答案”的化身。課堂上“說”的權利被教師獨霸,學生只有“聽”的權力而沒有“說”的自由。學生被剝奪了發言權,也就被剝奪了說真話的權力,“真我的風采”怎么唱得出,那顆“驛動的心”還怎么跳動,更何談與教師平等對話?
解決辦法:教師去掉行政手段,少“行政命令”,多“為民服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曾聽過著名特級教師的一節課,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這節課讓我來配合大家學習這篇文章”,一個“配合”,把教師的角色定位得十分準確:是主導、配合,而不是指揮、命令。只有教師首先“洗腦”,轉變觀念,認識到教師和學生二者都充當一定的角色,享有一定的權利并承擔一定的義務,那么師生之間才能敞開各自的內心世界,平等的對話才不失真;才能再現《論語》中所提到的“侍坐”氛圍,才能讓學生不受拘束地“各言其志”。
(二)不結合學情
這里的學情包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水平,以及這種能力和水平能否達到學生年齡段生理及心理特征……教師在上課之前對這些情況是否了解,或者了解的程度有多深,了解的面有多寬。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眼中無生,或不了解學情及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所講的,不是學生所需求的;學生所講的,不是老師所期待的。于是學生為了迎合教師,只好講些違心的假話。
解決辦法:教師應經常“下基層”,走進學生,了解“民情”,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了解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能夠詢問學生是否預習學習內容,預習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等等。這些情況教師即使不能親自過問,也可以安排科代表調查一下,以便掌握學生的情況,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講課,不但要講考試要考的內容,也要講學生需求的東西,這樣,學生也就會與教師真心溝通。當然講學生需求的東西,也應該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及身心發展,而不是迎合學生。另外,教師還應該學習教育心理學,特別是要掌握所教對象心理、生理特征,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調控課堂教學,傾聽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心里話、真話。
(三)不結合材情
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教學內容。
1.教學目標的泛化和矮化。“泛化”是指目標過大無法實現,“矮化”是指目標過低,“地球人都知道”,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發言的失真:目標無法實現于是就會亂說,不著邊際;一看就會無需再說,于是說也等于白說——“亂說”和“白說”都是假話,失真的發言。
2.討論問題的失真。學生討論發言所圍繞的問題的設計脫離教學目標,或問題指向性不明確,隨意性很強。一些教師熱衷于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常常提問“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的齊聲回答并非他們學習效果的真實反映。而如果問題設計得過于深奧,學生絞盡腦汁還是無從張嘴,即使張嘴又不知所云,同樣得不到學習效果的真實反映。只有獲得真實有效地信息反饋的提問才是有效的,只有有效地發言才是真實的。
解決辦法:教師首先應該認真鉆研教材,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制定符合教材、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討論問題應有針對性、有啟發性、有層次性,不同的問題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發言時都有話說、說真話。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還應把注意力多投入到生成性問題上,這些問題一旦被突然拋出,就像石頭投入平靜的水面,頓然生起波瀾,學生的思想之泉隨之噴涌,智慧之花就會燦然開放,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發言往往更精彩,更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水平。這些都是真實的,作為教師更應該呵護這些真實的心靈,更要啟發和配合學生展開討論和發言,配合默契啟發對路,學生的發言往往會有“無法預約的精彩”。
(四)評價標準失真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落后于新課程的改革,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落后于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仍然還有些教師思想比較保守,觀念比較落后,把“不吭不響”等同于“誠實老實”,把“能說會道”等同于“花言巧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學評價標準往往是這樣的,課本以教參為標準,考試以答案為標準,思想行為以教師為標準,唯獨沒有以學生為標準。這種“唯教參”“唯答案”“唯老師”的評價標準導致學生的發言不敢也不能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只有去迎合教參、答案、老師,才能贏得考試的高分,博得教師的歡心。
解決辦法:一是堅持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為廣大語文教師確立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筆者覺得“語文素養”應該包括學生敢說、能說并且會說自己的真心話,這也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一部分,否則就是假“語文素養”,就是打折扣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學生的發言上,培養他們敢說真話、能說真話、會說真話。堅持以學生為本,還應摒棄傳統守舊落后的教學思想觀念,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學生的“不吭不響”絕不等同于“誠實老實”,“能說會道”絕不等同于“花言巧語”,其實“能言善辯”恰恰是聰明睿智的表現,它可以反映學生思維敏捷,邏輯嚴謹,思路清晰,口齒伶俐;敢說真話、能說真話、會說真話恰恰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
二是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既然“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么,凡是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都是可行的,凡是能夠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發言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對學生發言的評價絕不能只“唯教參”“唯答案”“唯老師”,要“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總之要“唯真”“唯實”。
造成學生發言失真的原因除了教師的因素外,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因素。
(一)言不由衷失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的發言隨便應付,回答沒有針對問題,詞不達意;或者“王顧左右而言他”,東拉西扯。學生課堂上本應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但有的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不是在思考問題,而是在“禱告”老師千萬不要提問自己;有的學生對學習內容不熟悉或不感興趣;更有甚者,“身在曹營心在漢”,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生一旦被提問,要么三緘其口“無可奉告”,要么言不由衷胡編亂造,以應付老師。
解決辦法:學生課前應認真預習所學內容,通過預習,提高課堂聽講的目的性和積極性;課上認真聽講,全身心投入;課堂發言積極踴躍,并且能夠“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二)復制粘貼失真
有的學生在發言中參考教輔資料,有的直接“復制粘貼”教輔資料的內容,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理解,沒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發言也是一種失真。現在大多數學生手里各科都有一本教輔資料,于是學生對教輔資料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甚至有的學生缺少教輔資料就無法學習。不錯,教輔資料的產生和蓬勃興起,無論是對語文教學的提升,還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促進,其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一味地依賴、迷信教輔資料,學生就會迷失自我,迷失真我。
解決辦法:當前教輔資料泛濫,魚目混珠。筆者認為對教輔資料的使用,應堅持適時、適可的原則。“適時”就是在適當的時間使用,比如可以在預習時參考,而不是課堂上臨時抱佛腳,發言時“復制粘貼”。“適可”就是應有自己的化合、分解和過濾,要有自己的觀點態度。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能過分迷信教輔資料作用,忽視了課堂學習的自主性。所以說教輔資料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是建立在恰當使用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提倡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只有個性化的閱讀,才有個性化的理解,在個性化閱讀和理解基礎上的發言才是“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才是真的。
(三)各說各話失真
各說各話,就是學生的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于是課堂上有些發言明顯失真,但由于缺少教師或其他學生的及時質疑、討論或批駁,就容易傳達錯誤的信號:發言失真的學生會沾沾自喜,其他同學就會紛紛效仿,該復制的復制,該粘貼的粘貼,前仆后繼,無所忌諱。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說假話的學風。
解決辦法:形成討論機制,讓學生從“獨白”走向“對話”,讓發言“失真”的學生能受到來自教師或同學的質疑甚至辯駁,及時矯正失真的發言,在質疑、討論和辯駁中鍛煉思維能力,不斷提升語言表達水平,在課堂上形成說真話、會說話的磁場。另外教師還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才有獨特體驗、獨到見解;合作探究,才能取長補短,有更深發現,把“獨到見解”發展為“真知灼見”,在此基礎上的發言才更真實。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發言,應努力摒棄自己的行政手段,在矯正學生“失語癥”時,不能矯枉過正,造成學生發言的“失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育人觀念;精心鉆研教科書,樹立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意識。”同時要為學生的課堂發言“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讓學生的真情告白在課堂上自然流露,讓學生的精彩發言在課堂上飛揚,讓敢說、想說而且會說真話,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把學生培養為求真之人,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