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中教育規模的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后,學習上常常出現滑坡現象,尤其是政治學科。為了落實“輕負高質”的方針,踐行“教師愉快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高中政治教師必須用“心”去銜接初高中政治教學。
高一是初高中教學的銜接階段。眾所周知,高中階段的教學與初中階段在教學目標、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要求上都有較大的區別。許多教師在加強自身技能和理論提高,努力探求各種先進教法、學法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學習心理狀態的了解,不能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有效組織教學,從而影響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積極心態的形成?!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高中政治教師必須想辦法讓學生“想學”政治,“學好”政治,促使學習方式由“他主”向“自主”轉變。為此,我們必須從學生實際學習心理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學好思想政治這門課。
初三年級的學習是初中最關鍵的階段,由于面臨升學的壓力,這一階段的學習是緊張而有序的,但其實也是被動機械的學習。所以到高一階段,上一階段目標已經實現,外界壓力減輕之后,學生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學習上缺乏目標和自覺性、主動性的缺點暴露無疑。再加上環境的變化,原先是初中的尖子生、學校的寵兒,在升入高中后,可能成為泛泛之輩,原先面對的是熟悉的同學老師,現在面對的卻是陌生的新面孔。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種種學習和生活上的不適,使學生普遍產生學習上的心理問題。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的習慣,讓他們“想學”政治,“學好”政治。
“自主學習”強調培育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進行能動的學習,即主動自覺自愿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或不情愿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成為學習的“推銷者”。
一、制造學習的“饑餓感”,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原動力
作為積極的學習動機,應通過種種體驗,使之意識到“未知的世界”,培育求知欲。覺悟到無知,是創造“饑餓感”契機,在高一的經濟生活教學上,我在如何創造學生學習的“饑餓感”上作了一些探索。讓學生直面求知的世界,在廣泛的體驗中培養興趣和愛好是培養動機的重要方面,在學習第二課《多變的價格》之前,我要求學生先作一市場調查:調查一種自己所熟悉的商品,了解它的價格及其價格的變動情況,并分析價格變化的原因。學生學習熱情很高,“蒜你狠”、“豆你玩”、“蘋什么”等社會熱點。學生都進行了調查了解并積極討論分析成因。這些商品價格走高有沒有極限?為什么?有沒有規律可找?“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達到了“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目的。在“饑餓感”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能使學生產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
二、用心搭建成功舞臺,滿足學生成功的心理需要,是保持學習動機的推動力
在教學工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特點,通過引用或創造成功的機遇,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的激情,樹立學習的信心。最有利的激發動機的方法是尋找“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如在高一的經濟生活第四課第二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教學中,發現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三已學過,如教師仍按教材給學生上一遍,學生興趣不大且教學實效性不強。針對以上實際情況,我采取了小組知識競賽的教學形式,分為三步:第一步,學生自己整理教材;第二步,教師針對學生易錯、重點的知識分析;第三步,組織課堂小組競賽。由于各題的難易程度不同,給每一個學生以成功的體驗,在這種積極情緒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覺、主動。平時還開展多種活動,搭建成功的舞臺。如每堂課前3分鐘時政演講、小論文競賽、學生論壇、辯論賽等活動,一個個獨特的觀點、一篇篇眼光獨到有理有據的小論文,一陣陣精辟的論述精彩紛呈。也許學生的觀點有偏頗,論證有誤差,但學生學得自愿、學得主動,思維的獨創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成功體驗的愉悅下,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三、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是激發和保持學習動機的補充力
高中政治課理論性強、概念多,講述抽象、趣味性少。為了避免出現學習枯燥、難懂,學生厭學的情況,高一作為初高中教學的銜接時期,教師特別要做好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銜接,在教學方式上要不斷創新,創設各種情境,解決學生入門難的問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變化,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以滿足學生個性開發和全面發展的需求。
第一,開展體驗性教學。教師不僅要結合書本知識,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而且要走出校門,引導學生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開展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如我校本學期就組織學生參加社區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的獻愛心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使學生在了解社會發展、時代要求的過程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研究能力、協調能力、社交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第二,開展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包攬一切,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結果。這就是說,要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形成探究精神。教師可以創設大量的情境材料,引導學生去歸納,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處于主動激活狀態,這樣,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創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和發揮。第三,開展合作式教學。要打破單一班集體教學模式,就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性學習,使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維互動過程。由于這種學習方式能使學生敞開自己的心理世界,心與心之間真誠溝通,在互敬、互愛、互助下學習。這有利于學生展現個性,培養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從而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發展,也有利于激發興趣。
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牽引力
心理學研究表面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并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就愿接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可謂是“愛屋及烏”、“息屋及鵲”。因此,教師要真誠熱愛每一位學生,特別要主動地、誠心地愛那些所謂的“差生”,讓美好的情感架起溝通師生的橋梁。高一政治教師一般都有任課班級多,每班課時少的現象,平時往往缺乏師生的感情交流,這會影響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因此高一政治教師更應重視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通過個別談心,集體活動,興趣小組等多種途徑,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縮短師生情感距離。這就是以愛動其心,以情感其人,情感溝通,情感共鳴。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交流。教師的人格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江澤民總書記曾指出:“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碧貏e是作為中學政治教師,更要重視自身思想品德修養,正如孔子所講的那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弊寣W生發自內心的“親師”,才能“信道”,才能自覺自愿地學好政治課。
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學的銜接工作,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學生的學習心理,一步一步地去探索,一點一滴去積累,用“愛”作為溝通的橋梁,我們一定能摸索出一條既能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又能與高中政治教學相銜接的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之路。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