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數學課堂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取的方法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去發現,而教師的主要職能是積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去獲得知識的。
【關鍵詞】合作學習 教師指導 有效參與 學習的過程
所謂數學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數學課堂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性學習。這是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主要致力于構建一種學習群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取的方法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去發現,而教師的主要職能是積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去獲得知識。
一、科學的組建合作小組
教師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優良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組的成員還應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學生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激勵者、檢查者、記錄者、報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組角色應該互相輪換,增進學生互動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認識鐘表”時,小組內有“教師”,有“學生”,有“記錄”,還有“裁判”,學生的分工非常明確。又如:在開展數學活動課“小小商店”時,孩子們相約帶來了玩具、書、文具等物品,教室里開張了近十個小商店,有經理、營業員、收銀員、顧客……教室里熱火朝天但秩序井然。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如果不分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這樣的游戲,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給予指導
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袖手旁觀”,更不能做下一環節的準備工作,而應當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對各個小組的合作進行觀察和介入,對各小組合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對不清楚合作任務的小組說明操作程序;對開展得很順利的小組予以及時的表揚;對合作交流中偏離主題或遇到困難的小組提供及時的點撥;對完成任務的小組進行檢查;對小組成員的各司其職進行監督等等。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教師的參與和指導,就能避免“短暫繁榮”和“華而不實”的無效合作場面的出現,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三、小組合作學習應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萬能的,它還應與其他學習方式有機結合,特別是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合作效應。因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四、正確處理好組內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非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為此,教師可首先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動手,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其次,在組內安排他們優先發言,讓學困生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第三,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聽完再動手操作,細致分析一下過程;第四,教師行間指導時,應重點指導學困生學習操作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
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效參與
我們經常見到的數學課一般是: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推理清晰,學生聽得輕輕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實際檢測表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還可以,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匯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后進生更是霧里看花。要改變這種不良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要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的潛能,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做學習的奴隸。因此,教師應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用結合,著眼全面發展。讓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教學活動,充分挖掘數學的形式美與內在美,進而加上教師細致到位的評價鼓勵,使每個學生都在學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
六、評價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學生的多方面素質主要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評價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通過不斷的反饋,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發現與全面數學素質目標之間的距離,不斷改進不足,努力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并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學習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難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數學意識,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否能與同學開展合作與交流等等。
如在混合運算的練習中,出示了360-90-60一題后,讓學生觀察,有的學生發現:“我覺得可以先用360-60,正好等于300,然后再減90,和先用360-90再減60的結果一樣,但是如果先算360-90就沒有我的方法簡便了。”師及時給予評價:“這位同學真會全局思考!我們在拿到一個式子或問題時,應該先從整體進行觀察分析,找出其中可能隱藏的關系,然后就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了。”
數學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數學課堂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性學習的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當今課堂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若要想較為全面的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應出現互助互動、協同合作、師生共融的場景方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情境之中去,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自身的探究獲得數學過程和結果的感受、體會與理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師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與綜合素質的增強。除談到的問題外,就小組合作學習來說,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索和解決。如怎樣獲得有效的研究數據,大班額現狀下如何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通過比較研究來驗證學生在學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所獲得的實質性的進展,等等,這些都有待于我們每一位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