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中語文老師的共同感受就是:高一語文好教但不好考。好教的原因是:高一語文共完成四本書(必修1-必修4)的教學任務,每學期兩本,目標明確,任務量適中,以課本為依托,在計劃中如時推進,且內容形式主要集中在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和詩歌閱讀上。但一到考試,師生們都沒底了,原因是高一語文所學內容很有限,但語文測試為了顧及試卷內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無所不考,特別是第Ⅱ卷上的對成語、病句、修辭、仿寫、對聯等方面的考查,學生完全是在自己原有的語文基礎上跟著感覺走。盡管每次試卷講評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聽懂,但仍然只是停留在對已考內容的零星的掌握上,到第二次考試又是云里霧里;教師們也很無奈,因為在全面告別輔導課的今天,面對每學期兩本必修課本的教學任務,時間相對比較緊張,而成語、病句等知識是集中安排在高二中后期才接觸到的選修課《語言文字運用》上,對于小說、古代詩歌等鑒賞能力的培養也要等到高二下學期開設《中國小說欣賞》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才能集中學習。因此,高一語文的學與考嚴重脫節。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解決這一困惑,實現學、考統一?我認為當從高一語文教學的整體性發展入手。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分析高考試卷,全面了解高中語文常見試卷模式及結構
這是引導高一學生提升學習層次,盡快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第一步,是學生全面接受新知、能力全面提升的思想準備,也是教師全面有序、有針對性地進行高一語文整體性拓展的前提與基礎。通過分發近三年的中、高考試卷,對比分析中、高考試卷的結構、內容等,讓高一新生首先做到心中有底,初步了解高中語文學習的發展方向與終極目標,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觀念、方式的轉變。如果說初中階段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側重對知識的積累,高中則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側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古典詩歌的閱讀、古代散文的閱讀等更是側重對學生較高閱讀能力的培養,如語言賞析的能力、藝術手法分析的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譯、理解的能力等。同時,高中語文課本只是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平臺,學生在借助這一平臺練習雙基的同時,還應注重課外閱讀,真正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二、落實對多方面知識的基礎積累,不好高騖遠
這是實現高一語文教學整體性發展的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將影響到高三綜合復習的速度與效度。不少學生在高中開學伊始漫不經心,總認為語文成績暫時差一點不要緊,到高三時經過一輪、二輪甚至三輪的復習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過程,殊不知,語文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相對穩定性,它靠的是長期的積累,各項能力的提升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因此,沒有高一階段的基礎沉淀,高三時的綜合復習就似空中樓閣,只能事倍而功半。這種基礎積累包括字、詞音形義的積累、古詩文識記的積累、文言實虛詞意義及用法的積累、課內外現代與文言閱讀能力的積累以及敘述、議論等常見文體的寫作能力的積累等等。沒有這顆顆零散的“珍珠”,何以實現高三綜合時的整體串聯?因此,高一語文教學中要緊緊抓住“細”與“實”,“細”中不放過一個生字的注音,“實”中講求課內與課外的融合。因此,積累是為了更好地擴展,擴展是建立在全面積累之上。
三、重視課后作業設計,注重講評的“寬”度
高一語文,從必修1到必修四,差不多每篇課文后都配設了1-4道思考題,供學生練習、理解、鞏固、提升,但所設問題都囿于課文內容,而多數語文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都將課后練習中的問題融入到對課文的講析之中,因此,對于學生而言,每課的課后練習題只能起到回憶、鞏固之用,而不能起到鍛煉思維,促進理解的作用。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這一環節上要多動腦筋,科學設置。既要考慮語音等基礎題的設置,又要考慮“語言文字運用”題以及與課文相對應的擴充性閱讀理解題的設置,既要考慮課后作業的“量”的適中性,又要考慮課后作業題型的梯度性、多樣性、全面性、科學性。如必修2第三課《老人與海》的作業可設計為:
1.給下列形近字注音:
(1)桅 / 詭(2)臭 / 嗅(3)綻 / 錠 / 淀(4)攘 / 壤 / 嚷
2.“大海”、“鯊魚”各象征什么?
3.從表現手法和內容兩方面賞析句子:把一條魚弄死也許是一樁罪過。我猜想一定是罪過,雖然我把魚弄死是為了養活我自己,也為了養活許多人。
4.將下面這個句子擴展成不少于60字的一句話:桑地亞哥是一位老人。
同時要注意講評的“寬”度,即不要就題講題,而要借題發揮,由“點”帶“面”,實現知識的橫向擴充,縱向發展。如《老人與海》練習的第3題,在賞析句子之前,要明確一般小說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包括描寫、象征、對比、襯托、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等,在此基礎上再引導賞析;第4題作業一箭雙雕,既考查了學生對桑地亞哥形象的把握,又訓練了學生擴展句子的本領。這從一個側面為高一試卷題型的多樣性提供了保證。
四、開設語文第二課堂,實現相關專題知識的縱深發展
這是實現高一語文教學整體性發展的最有效的補充手段之一。現在全國各地都地抓規范辦學,禁止任何形式的加班補課,這為學生爭得了相對寬裕的課余時間,而這正好為開辟語文第二課堂提供了時間保證。高一語文備課組在開學之初集體備課計劃中應考慮關于語文第二課堂的學期計劃,包括“書法培訓與競賽”、“成語沙龍”、“語言天地”、“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講座”、“趣味作文系列化”等等,形式各異,內容萬象,分班分期,這為高一語文測試的全面性、多樣化提供了保證。如通過“成語沙龍”,就可以故事、游戲等有趣形式向學生講述常見易錯成語的正確使用,如:三人成虎、不刊之論、空穴來風等;通過“語言天地”可以向學生講析現代漢語的神奇性、特殊性與規范性,包括句子的壓縮與擴展、對聯的要求與妙用以及常見病句的判別與修改等。這樣既培養了廣大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為高一語文的整體性發展鋪平了道路。
五、以課本為平臺,實現學生語文能力的整體提升
對于課本的作用目前存在兩大誤區:其一,認為高中語文的平時測試以至高考語文卷上的內容從形式上看,除有限的一點語音題、古詩文識記題等外,差不多都流離于課本之外,課本可有可無。于是從高一年級上學期開始就匆匆趕課,蜻蜓點水式的完成任務后便快速進入專題訓練與套卷強化訓練。其二,完全以課本為本,完全依賴課本,按課本先后,逢課必講,面面俱到,于是整天大喊任務太重,時間太緊!而一學期下來,學生們的普遍感受則是:能力、水平依舊,語文課可有可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于一學期兩本書而言,要做到統觀全局,合理取舍,科學調整,主次分明;對于每一篇課文而言,要注意重點的取舍,知識向能力的遷移,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如上《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在分析賈寶玉形象時可向學生增加“寶玉挨打”這一情節語段(打印分發),設置三個思考問題:
(1)怎樣理解語段中王夫人的救護寶玉的過程中卻哭賈珠“若有你活著,便死一百個我也不管了!”?
(2)語段中,一共三次寫到賈政流淚,這一細節透露了賈政怎樣的心理和性格?
(3)寶玉為什么要挨打?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又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對課文中寶玉性格中的“叛逆性”的理解。所以注重對課本內容的適度延伸既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又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
總之,高一階段是培養興趣,夯實基礎的階段,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全面分析,統籌兼顧,高一語文既能教得輕松又能考得全面。雖然高一年級只是高中學習階段的一小部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還不全面,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還只是初步,但正是這些初步的沉淀為高二的進一步提升、高三的全面鞏固與強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避免了學生到高三復習時的“強吞硬咽”,所以能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