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改作文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一定要改變“教師改,學生看”的傳統觀念,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學生在修改作文的訓練過程中,逐步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作文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作文教學方法 作文自改 自改方法 自改收獲
葉圣陶先生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但是大家還要繼續干下去。不是值得思考嗎?”就作文批改而言,這的確值得我們語文教師深思。為了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改學生看”的做法,需要尋找一條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路子。
盡管教師為批改作文整天手忙腳亂,但效果往往還并不見好,學生的智力得不到有效開發,能力也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問題究竟出在哪?古人云: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作文教學中,如果能把評改作文的主動權交還給作文的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自己能夠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技能,這對他們作文水平的提高和閱讀能力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長時間來,我們的作文教學都在不斷地重復著這樣的三部曲:“教師出題——學生寫作——教師批閱”,并在作文批改的形式中出現以下幾種傾向:
1.全批全改,面面俱到。教師怕學生改不好,總是精批細改,字、詞、句、篇、結構、中心……面面俱到,既有總批,又有眉批。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生的習作上圈圈點點。結果學生不屑一顧,不以為然,對老師的一絲不茍不感興趣,認為批和改都是老師的事,他們只在乎老師批寫的分數,往往是只看一眼分數就將習作本塞進書包。有的學生即使看一下批語,也不深入領會理解批語的意思,真是吃力不討好。也有的頓生畏懼心理,懷疑自己沒有寫作的天賦,以后甚至連寫的勇氣都沒有了,結果還是教師枉費心機。
2.一般性批改。對學生作文中明顯的錯別字病句,給予批改,文章的中心、選材、組材、結構和語言表達等,在總批中指出優缺點,但用語抽象空乏,學生難以領悟。
3.精略批改相結合。即“認真批改一部分作文,其余作文只是粗略批改。”精改部分作文的評語寫得也較具體、中肯,但略改部分的評語難免流入于形式,都是老模式:句子通順否,錯別字多乎,中心突出否……結果是隔靴搔癢,空乏說教。
4.草率的批改。這種批改“只憑印象,不加批改就評定成績;草草批改,出現錯誤;該改的不改,該批的不批,不該改的倒改了;很少批改,明顯的錯字病句也不給指出,也沒有批語;批改符號不正確,批改字跡潦草。”這樣的批改,其結果只能是誤人子弟。
由此可見,造成學生作文水平差,作文難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批改的積極性,沒有培養起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今年,我校大力推進用“兩類結構”提高作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對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把作文批改這個巨大而又繁重的活交給了我的學生們。
首先,要把作文評改的內容和要求教給學生。內容以《初中新大綱》的能力訓練標準為主,要求學生互相評改,態度要認真,對同學負責,邊改邊取長補短。
其次,必須導之以法,把自改作文的方法教給學生。教師的指導一般包括修改的順序、修改的范圍、修改的方法、評語的書寫等內容:
①修改的順序:修改作文應先整體,后局部;先大處,后小處;先思想,后材料;先內容,后形式;先文章,后字句。總之,“著眼于整體,入手于大處”,可說是修改作文的一個原則。
②修改的范圍: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內容(主題、觀點、思路、材料等)和形式(結構、手法、語法、格式等)的統一體。因此,修改的范圍也應包括構成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各種因素。但修改時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適應性和統一性。一方面進行了調整時,另一方面也宜作相應的調整。文章修改范圍包括:a.主題、觀點的校正:將錯的改正,消極的改積極,膚淺的改深刻。b.材料的替換:將散亂的改集中,失實的改詳實,空洞的改具體等等,使材料能充分表現主題思想。c.結構的調整:將零亂的改有序,不銜接的改連貫,詳略不當的改輕重得體等等。d.手法的變更:將陳舊的改新穎,單一的改多樣等等。e.語言的推敲:將殘缺的改完整,含糊的改明白,冗長的改精練,錯漏的字句逐一訂正補充等等。
③修改的方法:修改的方法有增補、刪除、調整、變換、重寫等。文章存在的問題不同,采用的修改方法也各異。一般是綜合使用多種方法,在哪里有缺陷就采用相應的方法來改善。在指導修改方法時,也應把修改常用的符號向學生介紹,使全班統一起來。
再次,同桌之間就互改情況展開討論,取長補短。若有不同意見,允許爭論;如果同桌作文質量較高,負責向全班推薦。在全班誦讀點評時,再由全班同學點評,可以整體概述,也可以有側重地針對性發言。經過這一步驟,學生們學會較客觀、全面地評價文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如何作文、作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掌握。
第四,教師評改。學生自己評改作文一方面鍛煉培養學生,一方面也相對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但這樣并不是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或把一切推給學生。教師還必須從總體上評點學生作文,有了新問題還要及時解決。教師瀏覽審閱學生的作文批改情況,對全班學生作文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在寫出講評提要的基礎上,教師對每次作文情況作出概括總結,并抓住普遍性的問題重點講評。
第五,學生修改自作。這是學生自改作文的延伸,學生根據前面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意見修改作文,使文章在立意、詞語錘煉等多方面都有一個層次的提高。這也是語文能力培養的進一步體現。
第六,寫出作文后記。針對自己在寫作過程和修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辦法以及經驗教訓,學生都及時作出總結,既可以是文章內容的補充,又可以是寫法上的說明,也可以談寫作的甘苦,更有對教師的要求。這樣,就從寫作實踐上升到規律的探索,有利于提高和再創作。
在我們班上,我堅持讓學生打好作文草稿以后,首先讓他們自己修改,然后在同學之間相互交換,進行互改,力足于培養學生自學、自批、互改等方面的能力。通過幾年的實踐和研究,我發現堅持組織學生這樣做。能使學生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可欣賞到別人的長處,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當然這僅僅是局限于學生的課堂作文中,《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可指導他們自己修改,或者組織他們互相修改。”學生互批互改,教師瀏覽審閱,體現了作文批改創新的指導思想,符合葉圣陶先生提倡的“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精神,符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學會批改作文,使學生逐步進入“自己改,改自己”的境界后,相信課堂作文能力的提升一定會帶動考場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符合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巢宗祺 主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 李庾南.《主體性教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課程教材教法》,10年第1期.
[3] 魏所康.《創新教育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