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在在我省已經開展多年了,教師的理念、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華麗的色彩”、“新鮮的血液”使得我們當今的高中語文課堂逐漸“活躍”起來。學生的思維變得開闊了,發言大膽積極了,動手能力增強了,課堂氣氛活躍了……然而,在這些活躍的背后,卻隱藏著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反思。
一、課堂教學一味地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因而忽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功能
自從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也發生了悄悄的變化。“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發言是否積極”、“教師講的是多還是少”、“教學手段是否多樣化”等等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參照標準。正因為如此,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清、沉悶的場面,許多教師在上課時,想方設法采取多種措施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小組討論、雙方辯論、課堂情境表演等。結果,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始終非常活躍,學生們始終處于亢奮狀態,課堂上熱熱鬧鬧,聽課者也倍感輕松,評價者也大加贊賞,授課者也一臉春光,大家皆大歡喜。
可是事后,當我們冷靜下來,當我們仔細反思這節課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老師到底教會了學生們什么?這節課學生們到底學會了什么?學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嗎?新課程要求中提到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是否協調體現?答案上我們不得不震驚。如果高中課程都這樣上下去,我擔心,幾年后,我們的語文老師都要下崗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走上社會后,都會唾罵我們的。
因為,這樣的教學,從表面上看,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學生對原本枯燥的語文教學興趣倍增。但是,課堂上,學生只是停留在書本的表面,并沒有走進書本當中,并沒有掌握書本中的基礎知識,更談不上什么能力的遷移與運用了。
每年的高考閱卷中,我們都看到許多學生在知識語言能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弊病。語音、錯別字題目基本靠猜測,文言文翻譯跟著感覺走,語言表達題是有時連審題都不會,作文基本原則是寫到800字的位置就萬事大吉了。試想一下,這樣的試卷能得到高分嗎?這樣的學生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嗎?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還是要注重書本知識,注重基礎知識,要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特點,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活潑熱鬧。否則,語文教學會把學生導入誤區,更有甚者,還會影響到其它學科的學習。
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時更要關注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與運用。要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于探究的學習氛圍,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過于尊重學生的見解,片面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忽視價值導向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聽見老師發出這樣的聲音:很好、不錯、有見解、有個性等。這些都是出現在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見解時,我們的老師所作出的評價。且不說這種評價是否恰當,也不說這些評價有沒有達到效果。單就學生的價值取向來看,有些評價就可能起到誤導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給學生創設敢于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誠然,每個學生由于他們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表達出不同的見解。我們要尊重他們,但是,尊重不是一味的遷就,一味的贊揚。有些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
面對學生的個性見解,我們的不少老師,全然不顧學生的獨到見解與獨特體驗是否科學、合乎情理。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起到引導作用,有沒有人生價值導向,有沒有提升學生的素質層次?我們的課堂是否應該有學生自己的時間,讓學生在潛心閱讀中不斷感悟,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呢?
每年的高考中,都有許多四類作文,甚至0分作文。原因何在呢?最主要的一點是錯誤的價值取向,錯誤的人生信念。有悲觀厭世、憤世嫉俗的,有憎恨老師、憎恨父母、憎恨社會的,有格調低俗、境界不高的,有充滿暴力色情思想的,……07年高考作文《提籃春光看媽媽》,有的學生一開篇就語出驚人,“我沒有媽媽,我恨她。當我看見其他小孩和他的媽媽在一起說說笑笑時,我就恨不得拿把刀沖上去……”。08年高考《帶著感動出發》,有學生就寫道這個社會太虛偽、太冷酷,就連汶川地震中的許多人都是在做秀,沒有令人感動的東西。
2009年一學生寫的高考作文《彎道超越》在網絡上非常流行:
我記得交規書上說過,彎道是禁止超車的,應該左右察看,減速通過,否則很容易出事故。不知道命題老師會不會開車,不過他既然說彎道可以超車,那一定有他的道理,作為考生,我不敢也不能有任何疑問,因為疑問很可能導致我考不上大學,盡管讀完大學跟考不上的結局基本一樣——成為一名不怎么光彩的待業青年。
不過我才18歲,可不想這么早就呆在家,整天被老爹老媽呼來喝去,實在令人厭煩,我想考外地的大學,離開這個因為大建設和燒秸稈而變得灰蒙蒙的城市。我聽學長們說,現在大學特別自由開放,因為學生數量太多,老師根本管不過來,所以在學校吃喝玩樂逃課泡妞打架都沒人管,而且男生還可以在網吧打游戲練級掙錢,女生可以去酒吧夜總會坐臺掙錢,想想真是令人神往,我一定要考上大學,然后交一個這樣的女朋友,一起努力掙錢,減輕家里的負擔。(截選片段)
看到這些比較偏激低俗的語言、甚至有些極端的見解,我不知道我們老師有什么樣的想法。我不知道這些學生是否受到過什么刺激、或者是什么不公正的待遇。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而這些學生竟然把它當成了一場游戲,真令我們汗顏。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這與我們老師的平時引導還是有一點關系的吧。
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引領者,老師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當我們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偏差或者走入極端的時候,我們老師要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領上正確的道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應適時地加以分析引導,既要充分肯定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對學生的意見作出恰當的評價,啟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對于那些明顯偏激的言論、不正確的思想要敢于批評,要及時糾正,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進。
三、臺前臺后、人前人后不一,評價結果皆大歡喜
我們發現,只要是上公開課,絕大多數語文老師都選擇在多媒體教室里上。精美的課件讓人眼花繚亂,優美的音樂讓人如醉如癡,活潑熱鬧的氣氛讓人贊不絕口。可是學生的收獲卻不大。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教學心態和教學目的悄悄發生了變化。以前在教室里上課時,沒有同行來聽課,他們是為學生在上課,一切為了學生??墒?,一旦有了同行來聽課時,就不是為了學生在上課了,而是為了同行與專家領導在做秀。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多媒體教學等各種新課程理念提到的,都盡量用到,不管其實效如何,問題有沒有探究的價值。教師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聽課者的評價上,至于學生,只要他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該討論時就熱鬧的討論,越激烈越熱鬧就越好。該回答問題時就回答問題,最好開始幾個人回答錯誤,在老師的一再引導點撥下終于回答正確,于是熱烈鼓掌。
同樣,課后的教學評價也就發生了變化。大家都是同行,都在一個辦公室、一個教研組,平時關系都不錯,怎么好意思對別人大加批判呢。所以課后的評價,對教學結果只是蜻蜓點水式的,評價過程也往往只是說好聽的,對優點大加贊揚,對缺點也只是點到為止,甚至只字不提。不知道這樣的課后評價起到多大的作用。
真正的語文教學應該是為學生而教,為知識能力而教,而不是做秀。課后評價的目的應該是幫助老師的快速成長,而不是表面的浮夸。
我個人認為,真正體現老師教學水平的課堂不應該在多媒體教室里,而應該在教室里。老師就應該開展原汁原味的教學,上本色的語文課。
總之,無論新課程標準作出什么樣的要求,作為語文老師,在我們的平常教學中,千萬不能流于形式,追求效應,追求功利,要平心靜氣,求真務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把語文這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的特點恰如其分的體現出來,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行為和教學風格,只有那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永遠綻放出鮮艷嬌媚的花朵。
我們真誠地期待著,期待著廣大語文老師能夠放棄功利主義,求真務實,從功利浮躁的泥潭中走出來,期待著語文教學真正的春天的到來。
寧靜方能致遠。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