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是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揣摩人物特點的一個重要手段。文本中,一個最簡單形式的話語,有時卻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內容,只理解它的理性意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理解它的附加意義,既話語的言外之意,才能實現對語言的全面的、立體的感受。
語用學指出,話語有靜態、動態的區別。所謂靜態、動態是從話語意義及同其他語用其他因素結合的角度來認識的。靜態的話語,指話語片段本身它不同語用的主體、語境等因素發生聯系,它的意義是各種內部要素的意義的總和,亦即話語的語言性意義。動態的話語,指話語同語用主體、語境條件等因素結合,在意義方面發生了變化,往往增加了諸多言外之意。因此,我們在閱讀作品時就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要“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表面,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
在教學《鞋匠的兒子》一文時,我們便需要借助對話語進行動態分析的手段,來深刻理解文章內容。
《鞋匠的兒子》一文中,在林肯當選總統發表演講前,有一個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這句話里,“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理性意義很簡單,告訴人們現任總統的出身很卑微,并以此來羞辱林肯。如果僅僅理解到這一步,顯然不夠,如此就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林肯應答的智慧、做人的謙虛誠懇以及他那自信寬容的人格魅力,更不能順利的體悟出參議員們的心態何以能夠從一開始的“羞辱”轉為“大笑”、“靜默”直至發出由衷的“贊嘆”。
因此,我們需要運用動態的話語分析的方法,挖掘出這句話蘊含的言外之意。從語用主體來看,說話人是參議員,毫無疑問,他們出身名門望族,自認為是上流社會的優越的人,在他們的意識里,只有他們這個階層的上流人物,才有資格當選總統,鞋匠的兒子當選美國總統,不僅是個笑話,于他們而言,簡直是個奇恥大辱,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警告林肯:你根本就不配當美國的總統。
其次,從語境條件看,在林肯之前的歷任總統,均出身名門,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母要么身居政府要職、要么是富庶的資本家。而林肯的父親,僅僅是個普通的鞋匠,言語里,隱含著對林肯的極度不信任——你有什么才能管理好這個國家!再者,當時的美國社會,等級不同引發的歧視較為普遍。鞋匠是個卑微的職業,從事鞋匠職業的人自然也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參議員瞧不起低等勞動者,甚至對他們的人格也會產生莫須有的質疑。所以,這句話還包含著這樣的信息:你根本就沒有能力做美國的總統;即使做了總統,你也改變不了出身卑微的血統。
充分理解了以上含義,我們便可以再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林肯的三段演講:從“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這段話里,我們可以領略到林肯的智慧,他的不卑不亢,以及不以自己是一名鞋匠的兒子為恥、反以為榮的坦蕩。“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這段話中,林肯巧妙的回擊了那位參議員——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做鞋子也是一門藝術,做一名出色的鞋匠,也是偉大的。“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無法向我父親那么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對父親的真誠的發自肺腑的尊敬、愛戴和感激打動了所有人,學生至此會領悟到,之所以會使參議員們的態度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基于林肯獨特的精神力量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而給予那些曾經質疑他的參議員們最有力的回應的,則是林肯當選后的偉大成就——他領導了美國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維護了美聯邦統一,為美國在19世紀躍居世界頭號工業強國開辟了道路,使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被稱為“偉大的解放者”。在英國《泰晤士報》組織的美國歷任總統評估中,8位英國頂尖國際和政治評論員組成的一個專家委員會對43位美國總統分別以不同的標準進行了排名,在最偉大總統排名中林肯名列第一。林肯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鞋匠的兒子也能成為一名偉大的總統。
實踐證明,對話語進行動態分析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同文本對話、同作者對話,最終達到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話語的靜態和動態是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靜態的話語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沒有對話語理性意義透徹的理解,要進一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不可能的。換言之,話語的動態分析必須在靜態分析的基礎上起步,否則將成為空中樓閣,或者分析的結果與原意南轅北轍、大相徑庭。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陳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