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為早讀課是一堂很重要的課,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幫助,但對如何組織上好早讀課卻很迷茫,或者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學校對這堂課也缺乏管理,僅僅是看老師到?jīng)]到崗而已。而學生呢,有的在自由讀的時候,不知道該讀什么才好,一會兒讀讀這,一會兒讀讀那,最后什么都沒讀好;有的感覺早讀內容單一枯燥,大多是課文內容,已經(jīng)反復讀過多遍,讓人乏味;早讀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讀為主,而沒有聽、說、寫等方式的參與;大多數(shù)學生缺少讀的熱情。
由此看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及早讀課無論從朗讀任務、朗讀目標、朗讀內容、朗讀方式還是學習方式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單一性是導致早讀課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老師對早讀缺乏科學的指導是問題的關鍵。
查閱資料,了解到:一節(jié)課堂的管理包括目標的管理,內容的管理,過程的管理,方法的管理和評價的管理。早讀課的有效管理是指教師對學生所讀內容加以正確引導,對讀的方法進行合理的指導,對讀的過程給予恰當?shù)目刂疲⑼ㄟ^盡可能恰當?shù)脑u價,以達到最佳的早讀效果。下邊主要是對早讀課目標、內容及方式方法的探討,以達到有效提高早讀課的效率。
一、每節(jié)早讀課都先確立明確的目標,并予以恰當?shù)姆椒ㄖ笇?/p>
早讀課的目標一定要簡潔明了,同時注重細節(jié)要求。學生們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讀時就熱情高漲。目標的設置不是隨意的,那么,確定怎樣的目標才適宜呢?首先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所確定的目標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努力可實現(xiàn)的。過高的目標,經(jīng)過努力很難達到,這樣會使學生形成過度焦慮,進而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過低的目標,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到,這不能激起人的興奮,同樣也會使他們的積極性削弱。
教師在早讀之前把本次早讀的具體任務和需要達到的目標寫在黑板上,如:“背誦《陋室銘》,做到默寫時準確無誤。”同時給學生以一定方法的指導。以《陋室銘》為例,讓學生在腦海中自然回顧詩人的行文思路:“山水類比引出陋室——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環(huán)境清幽——交往之人博學——生活高雅——以圣賢自況——孔子名言”,于是學生只用花幾分鐘時間就能夠背誦出來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落實關鍵字詞的書寫了。如果時間上可能,再組織一次全班范圍的默寫,評出優(yōu)勝者,這節(jié)早讀課應該是很完滿的結束了。
制定早讀課目標并且書寫在黑板上,現(xiàn)在大部分老師都能做到,關鍵是初中現(xiàn)在是義務教育,又都是平行班,可以說學生水平是參差不齊,很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同樣一個目標有的學生15分鐘就完成了,有的學生30分鐘還做不好。一節(jié)課如果顧了這些同學,就顧不了那些同學,早讀課的效率就降低了。怎么辦?這時候我們可以制訂分層目標:把一個班按照學生學習的水平和能力分成三個組或四個組,最好的組目標最高,任務最多,往后依次任務遞減,然后選組長督促檢查,這樣每個同學都最大效率地利用了時間,幾乎每個同學都有成就感,早讀的積極性很高。我們在初三(1)班試用了這種目標制定法,一個月來效果很好。這個方法特別適用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的班級。
如果班級學生水平比較平均,班級氣氛沉悶,學生年級較高,不愿大聲讀書,而早讀課時間又長,容易產(chǎn)生疲倦的話,可以制定階段目標。就是把40分鐘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制定一個目標,例如背一首七言律詩,要求他們用李陽瘋狂英語的讀書法“三最一口氣”,做到“最清晰、最快速、最大聲”,一口氣讀十來分鐘,所謂“一鼓作氣”,估計他們就可以完成目標了。然后休息幾分鐘,再進行下一個目標。兩個目標盡量有主有次,有讀有背,避免單一。
二、合理安排朗讀內容,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
一般情況下,早讀課上學生讀的內容都是課本上的。課本上的選文都是歷代名篇,確實值得我們去涵詠,但不是每篇課文都需要在早讀課反復讀背,一些理性很強的作品,通過默讀冥想效果會更好些。另外,早讀課上反復讀某一篇文章,學生們會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從而降低了早讀的效果。一般情況下,人對新鮮的東西比較感興趣。鑒于此,我認為應精選一些課外的文章讓學生讀背,一方面可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可擴大他們的積累,通過更多文章的積累可提高他們的語感能力。
人教版語文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前面都有導言部分,明確地指出了本單元學習的主題和要求,我們可以依據(jù)這個單元主題和要求來確定安排早讀課的內容。
例如第二冊第二單元是以散文詩為主,如《雪》、《海燕》等,內容覆蓋非常寬,但無一例外都是托物寓意的名篇,怎么樣才能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寫物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或寓以一定哲理的寫作能力?很明顯,僅靠學習課內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在學完《雪》之后,我就為學生印發(fā)了茅盾的《白楊禮贊》、余光中的《蓮戀蓮》、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馮驥才的《黃山絕壁松》等文學名篇,讓學生在早讀時朗讀并動筆將感悟寫下來,同時再加入老師自己的分析。在賞析與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托物寓意的理解,更有學生寫下了“尋常事物在多情的筆下,也能激起心靈之聲”的感言。“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相信學生的語文能力、人文素養(yǎng)一定會有所提高。
還有文言文單元,我們可以增添一些文質兼美的著名詩文,如王勃的《滕王閣序》、蘇軾的《赤壁賦》、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讓學生誦讀,提高他們的文言感知能力,又為以后高中的學習打下了一定基礎。如果把這些課外精選的文章編輯成冊,還可以成為校本課程的課本,何樂而不為?
三、在形式上追求創(chuàng)新,富于變化,以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
為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還可采用靈活多變的讀法。例如在學初一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感受自然”時,我們首先確定以“春之聲”為主題進行散文朗誦比賽,布置學生尋找“朗誦材料”。事先組建評委會,制定朗誦評分細則,然后在早讀課時抽出二十分鐘安排四位學生朗誦,比賽結束后,評選出最佳朗誦者。這樣既可改變早讀課的單調與枯燥,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也可訓練學生膽量和口才,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味掌握朗誦的特點,更加深了學生對春生機勃發(fā),給人以溫暖與希望的感悟與情趣。
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作簡筆畫,并加入自己的想象與聯(lián)想為簡筆畫配上自己的文字說明,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在早讀課時,就抽查幾位學生,讓他們有感情地把自己的文字說明朗誦出來,并由學生自我點評。事實證明,學生課前準備得非常充分,整個早讀課都沉浸在“滿腔的愁怨”與“流浪的辛酸”中。
形式上追求創(chuàng)新,富于變化,目的就在于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早讀時,我們可以經(jīng)常地運用以下一些方法:
1.聲情并茂的示范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是“情動而辭發(fā),動情而綴文”,讀者理應“披文入情”。對一些文質兼美、感情充沛的課文,老師仔細揣摩,認真體味,在瑯瑯讀書聲中為學生提供準確清晰、洪亮流暢、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讀,這不僅有助于避免學生讀錯字、讀破句,而且有助于學生更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誘發(fā)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品味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因為語言文字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得到美的熏陶。也可使學生受到老師情緒感染,入情入境地朗讀,使音與情融為一體。
2.詩情畫意的配樂讀。
文學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音樂以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塑造藝術形象,把人們帶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喚起人們的情感。當文字與情調相吻合的音樂交相輝映時,便會產(chǎn)生和諧共振的效果。如在讀杜甫的《石壕吏》時,可播放古典音樂《江河水》,在音樂中朗讀能更好體味出社會衰敗時人民的凄慘辛酸,與詩人無力回天的苦痛與傷神。在誦讀《醉翁亭記》時,可播放古琴獨奏曲《高山流水》,使學生領會詩人眼中的詩情畫意與秀麗多姿。
3.日積月累的擴充讀。
中考作文新的評分標準要求,語言要有文采。為了適應新要求,每天早讀課之前,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在黑板上摘抄優(yōu)美語段,美文共賞,作為早讀一部分。學生為此就必須去廣泛閱讀,有意識地去搜集摘錄富有哲理文采的語句。這樣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去博覽群書,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學生感到讀書有味,讀書有趣,書中有奇,書中有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價值,品嘗自己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讀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正如葉圣陶先生說:“把教師的要求轉變成學生的需要是改變教學的最高境界。”語文能力的形成是靠平時點滴的積累,眾多早讀的經(jīng)歷過程就是語文能力點滴積累的過程,我們絕不能讓四十分鐘在渾渾噩噩中度過,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益。
4.恰當運用多種檢測手段,把讀背和檢測結合起來。
學生是有惰性的,學生朗讀的質量,朗讀的效率,還需要有一定的檢測手段作保證。實踐證明教師在早讀的開始就明確告知學生檢測方式或懲罰方式,會使學生對早讀產(chǎn)生動力。檢測手段具有多樣性、靈活性:或單個抽查、或集體背誦、或安排各種學生感興趣的競賽活動等,這樣做一方面督促學生朗讀或背誦,另一方面增強學生背誦或朗讀的興趣。如《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共309字,我要求學生用一個星期的晨讀時間背誦,首先,說明了檢查方法,將全班分成八個小組,每組七到八個人,檢查由組長負責打分,最后總結各小組的總分,評出獲冠亞軍的小組。這種做法達到全體動員,培養(yǎng)了集體主義精神,既鼓勵同學們積極背誦的樂趣,又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大家對文本的體會和理解。
另外,把檢測與比賽結合在一起效果會更好。我曾用分小組背詩比賽的方式來檢測《杜甫詩三首》背誦效果,同學們背詩時熱火朝天,比賽時絕大多數(shù)同學表現(xiàn)很好,一節(jié)早讀課三首詩全部會背,課下,同學們很是驚嘆自己有如此強的記憶能力。
為了更好地落實誦讀的效果,還可以在階段性的單元測試中適當?shù)孛┯嘘P早讀課誦讀內容的試題,雖然分值不大,但對促進學生提高早讀課的誦讀效果還是很有幫助的。
上邊第四方面說的其實是教學評價方面的措施。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對學習活動具有反饋、調控、改進等功能,因此,早讀課也需要利用教學評價來保證效果。把讀背與檢測完整的結合作為對早讀課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每節(jié)早讀課可留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來檢測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教師要幫助未達標同學分析原因,并就如何達標作指導。早讀課達標的檢測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背誦、默寫、答問等方式皆可。評價主體也可靈活多樣,可以老師檢測全班同學,也可以同桌之間相互檢測,還可以讓同學們自測,我們覺得后兩種檢測效果更好,在檢測中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
總之,要上好一節(jié)早讀課,就如同要上好一節(jié)正課一樣,不僅僅是上課時的管理、組織問題,更要經(jīng)過課前充分的準備,包括平時教學經(jīng)驗和總結的點滴積累。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