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狀物散文是一個重要的散文類別,對于情感的把握,既是散文閱讀的重點,也是難點。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把握寫景狀物散文的情感脈搏呢?本文試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綠記》為例,談談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知人論世
文學作品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作家心靈的產物。寫景狀物散文也不例外,它們也往往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和作家主觀的印記。所以,我們在把握寫景狀物散文的情感時,要對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作家的性格、氣質以及文學主張等有所了解。這一方面可以消除時代隔閡: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綠記》這三篇文章,都創作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社會連年戰亂,民生凋敝,知識分子也深受其苦,他們中很多人或是陷入了迷茫彷徨,或是疲于奔命,或是奮起反抗。朱自清就因此鉆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里;郁達夫則是千里輾轉、顛沛流離;陸蠡則以筆作“投槍”泄憤。尤其是郁達夫,正是那樣的時代使他飽嘗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之苦,飽受人生之煩愁與哀痛,才會在清、靜的故都之秋中讀出了悲涼。而且這種“悲涼”已不單單是賞景時的心態,更是他整個的人生感受。這種感受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體現。當然,在品味這一類文本時,應該更多地從文本自身出發去體味感情,不宜作過多政治化傾向的解讀。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文如其人”主張的運用:如朱自清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他在《荷塘月色》中所表現的情感特點就是淡淡的憂愁伴隨著淡淡的喜悅的:因處憂愁而向往喜悅,但喜悅又受憂愁的牽掣。這既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也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體現。所以他的憂愁和喜悅都是“淡淡的”。至于郁達夫,他在三十年代提倡靜的文學,所以他在這一時期寫的以《故都的秋》為代表的作品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他所選取的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清”、“靜”、“悲涼”的景物,既是這些景物本身固有的特點,也和他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以及他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密不可分。郁達夫有著沉默、內向的性格,使他的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委婉深沉。由此看來,對于作者的情感尤其是那些“負面”情感的理解,只有做到“知人論世”,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
二、分析寫景
有人說,高明的散文家都是丹青高手。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對寫景狀物散文尤其適用。在優秀的寫景狀物散文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總能實現完美的交融與統一。作者筆下之景,既是客觀之物,又是主觀之品,“我”的份量是很重的。這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說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痹凇逗商猎律分校髡咭颉靶睦镱H不寧靜”而“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闭f明作者是想擺脫憂郁而欣然前往荷塘的,為全文定下了憂愁與喜悅交錯相伴的抒情基調。所以盡管朱自清筆下的“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但他又在“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景是為情而設的。故都之秋,也一方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文中飄零的槐葉和哀鳴的秋蟲都是郁達夫孤獨、落寞心境的反映。而《囚綠記》中那位被幽囚的“綠友”之“固執”反抗,正是作者隱藏心底的吶喊。作者從一株青藤引出了對山河淪亡的慨嘆,又很含蓄地贊美了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收到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
三、展開想象
閱讀是需要一點想象力的。對于寫景狀物散文,更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善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聯想與想象,力求身臨其境,并以此來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只有這樣,才能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如《荷塘月色》中,作者一個人走在小煤屑路上,感覺那一片天地好像是他的,并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種獨處的喜悅之情只有通過角色換位的想象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得到;而從只屬于蟬與蛙的熱鬧中,通過想象,我們分明能感受到作者的失落之情。而對于《故都的秋》中“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和“潭柘寺的鐘聲”這一組蘊含了郁達夫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的景物,因為作者并沒有作具體描寫,我們只能借助想象去感受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限向往之情了。
四、理順思路
寫景狀物散文多是以大地山川、風物美景作為描繪對象的。景物描寫或集中,或分散,而作者的情感也會隨著景物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理順作者的寫作思路,再來分析文章的結構,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作者既有一條以游蹤為明線的寫作思路,也有一條以情感為暗線的寫作思路,同時全文又是圍繞“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一文眼來展開的。正是因為“不寧靜”,才想起荷塘,繼而夜游荷塘;也正是因為“不寧靜”,才要去尋找寧靜,并在“另一個世界里”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最終又不得不回到現實,又從寧靜走出來。再如《囚綠記》,作者尋綠、繼而觀綠、繼而囚綠、繼而釋綠、最后懷綠,這都和他對綠的喜愛之情是分不開的。總之,只有理順作品的行文思路,我們才能以此為綱,梳理文章繁多的材料,從而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
五、品味語言
語言既是文章內容的載體,也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因此,我們閱讀散文,要善于通過品味文中的重要詞語和句子來領悟作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準確生動的語言就成了作者傳情達意的使者:“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不正是作者心境的寫照么?另外,大量疊詞的使用也透露出作者對眼前“無邊的荷香月色”的喜悅之情。在《故都的秋》中,“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边@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
六、厘清手法
散文尤其是寫景狀物散文,往往會綜合運用多種手法來表現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們在讀這類散文時,要通過分析其運用的表現手法來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手法,將嗅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以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溝通起來,作者沉浸在美景中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故都的秋》通過排比和對比等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囚綠記》則運用了擬人和象征手法,表達了自己堅貞不屈的反抗之情。這幾篇文章盡管情感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含蓄,有的直接,但都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七、反復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氚盐瘴恼碌那楦忻}搏,前提是要弄清文本的字面意思,再去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對于寫景狀物散文更是如此,這類文章往往語言優美、音韻和諧,特別適合誦讀。誦讀時,既可以全篇誦讀,也可以擇段誦讀,最好能把自己的情感調整到最飽滿的狀態,同時專注于查尋作者的感情基調、感情線索和感情變化等要素,把這些文章當作“情文”來讀,誦讀時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就像誦讀者自己在抒發情感一樣,以求達到“以情帶聲、以聲促情”的效果。
八、親身體驗
寫景狀物散文情感的載體是語言,而情感的外殼應是景物。所以,為了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在時間、地域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實地考察、感受的方式去體驗,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比如要是能在秋天到北京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地理風物,肯定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故都的秋》的理解。一句話,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才能更加貼近作者的心靈。
當然,由于每篇寫景狀物散文都有其獨特之處,對其情感的把握也要因文而異,具體文章具體分析。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鼎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