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間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那么,這種關系究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實現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圣人已經給我們上過一堂示范課。在這里,我想就《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以下簡稱《侍坐章》為例談談:
一、創造語言交流的和諧氛圍
課堂教學就是對話,而且這種對話只有在良好的氛圍和條件下方可進行,但我們過去一貫的做法是:總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是黑著一張臉,就是動輒大聲呵斥,甚至有時“拳腳相加”,深信“不打不成才”的古訓。長此以往,師生之間就形成了貓鼠關系。
學生見了老師避之惟恐不及,哪還有課堂上發表意見之勇氣?現在,我們不妨學學孔圣人的做法,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示。《侍坐章》開頭孔子有一席導語:“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你聽,先生多么平易近人啊!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大幾歲就不敢回答問題,暢所欲言了。你們平常老埋怨別人不了解你,現在有人很想了解你們,你們就說說今后打算干什么事呢?。你瞧,孔老先生毫無倚老賣老之態,既能完全放下架子,和學生平起平坐,又能如此努力的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顧慮,積極的鼓勵他們暢所欲言。不用說,在這樣和藹可親的師長面前,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氣氛里,誰都愿意傾吐心聲,訴說衷腸。不是嗎,無論耿直輕率的子路,還是謙遜溫恭的冉有,公西華,以及有點謹小慎微的曾皙都能各抒己見,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能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而不是越俎代庖讓他們被動的接受,也不要漠視他們的思維創造,讓他們的身心受到束縛。只有學生有表達的自由,有個性張揚的機會,學生才能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搭建師生心靈對話平臺
課堂上師生的討論,交流不是像有的人那樣掛出幾道題目,讓學生或集體,或分組的“自由”討論去,教師只是悠閑的轉來轉去。真正的討論,交流,需要的是教師耐心的正確引導和充分的鋪墊搭橋。孔子曾在《論語·述而》中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他早就善于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的興趣和動機。的確,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自主的投入學習,教師就要努力去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要傾聽,又要敢于發言,師生間彼此的心靈向對方相互敞開,《侍坐章》在談話中,除了主動營造和諧輕松的氣氛來消除師生之間的隔膜外,又通過不斷扮演一個成功教師的多元角色來推動師生平等對話的有效進行。雖然孔子認為“為國以禮”應該謙讓,但面對子路過于自信自負的談吐,只是包容的一笑了之;對曾皙的顧慮遲疑能循循善誘、適時鼓勵:“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正是先生的那種包容、尊重、激勵,才使師生心靈的情感上空出現了美麗的彩虹。整個過程中,先生既以平和親切的語氣交流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曾“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壓制學生,又以一個長者、智者、朋友的身份,不斷引導學生參與自己的設計渠道。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師生心靈對話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多元角色;在課堂上既是平等的合作者,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又是成功的導演,要統攬全局,運籌帷幄;既像一個熱情開朗的導游,興致勃勃地帶領“游客”觀賞一個個勝景,又像一個機智聰明的節目主持人,時時刻刻吸引著觀眾的心;既是組織者,又似乎是訪談家賓。只有充分扮演好這個多元角色,才有可能在課堂上撥響學生心靈的琴弦,奏出師生共鳴的心曲。
三、創建對等欣賞的親和磁場
現在有許多人依然過分地強調課堂紀律,認為“紀律是效率的保證”(即使在課堂討論中也嚴格要求學生幾不準:即不準大聲說話,不準有較大的動作,不準發出笑聲等等。)弄得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像戴了腳鐐手銬的囚犯在放風一般。課堂上面對一個個個性不同的主體,面對他們依據自己的生活,陳述自己的見解時,老師所要做的是什么呢?我們看《侍坐章》里孔子的做法吧。你看,孔子與學生討論中竟然默許曾哲“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出格行為”,讓他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自由自在地回答。面對四個弟子,孔子能把他們看成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和特例,對于他們的觀點無一不是耐心地傾聽,必要時才做適當的引導。先生明白,學生是一個需要愛的群體,在對話過程中,或許老師不經意的一個動作或一句話,都可能極大地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這種交流出現阻塞甚至冷場。看來,今天我們要讓學生“愛屋及烏”(因為愛你敬你而把語文學習當作一種幸福快樂),就首先要平視學生,要尊重他們。另外,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傾聽,學會賞識你要懂得且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并能夠幫助他揚其所長,促進其他方面進步;要對學生的思維火花抱有欣賞之態,鼓勵培養學生創新發展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煥發他們爛漫、真誠、創新的魅力,才能讓你感到來自學生的鮮活,才能使課堂洋溢著生機和活力。
總之,孔子,《侍坐章》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教師要建立師生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和溝通,就要以課堂中完全平等的一員,扮演起多元的身份角色,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碰撞,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真正用自己的心靈去說,暢達的陳述自己,凸現甚至張揚其個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工貿中專文峰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