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這告訴我們《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設定,在三個維度中非常重視“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有利于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綜合性學習,應立足于大語文教育觀,要突出綜合,又要加強實踐,使探究的精神貫穿于語文綜合實踐中,使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與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培養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水漲船高
綜合性學習,是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綜合,也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整合,既有課內的學習,又有課外的發展。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鍛煉,課內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課程目標”第四學段要求“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作出簡單的研究報告”,還有“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無不意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1.重視探究中的實踐
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好奇心,具有問題意識,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到實際生活中馬上能用,獲得了鍛煉的機會,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設計的活動應該是“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等等。案例一:我們學校附近有一條河,河水常常臭氣熏天,同學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經常出現頭暈、頭痛等現象,由此,同學們產生了了解臭水產生原因和解決該問題的想法,大家通過討論,覺得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向有關部門和當地群眾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于是,學生自行討論確定以“資源和環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為主題,開展系列實踐活動。首先討論確定活動計劃,其中調查時間,調查內容,調查方式以及調查人員分組都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學生積極性非常高,經過訪談,實地考察,社會調查,了解到由于化工廠污水的排放,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農業污水的排放,使得河水出現了嚴重的污染,針對調查所得,學生分組撰寫社會調查報告,集體形成問題的解決的方案,并提交給政府部門,同時張貼在社區,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境保護意識。這次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環衛意識、法律意識,又提高了他們語文知識的實踐和運用能力。
隨著學生的語文實際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越來越強,課內學到的東西不再是單薄虛擬的,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各種語言材料在實踐中會顯得越來越豐滿,學習的實踐意識及“學”和“用”的聯系會越來越強烈,而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2.提倡合作中的實踐
“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一般不是指向某種知識和能力的達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及其要求,主要指向“過程”。關注過程,就應該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人人主動積極地投入其中,善于與他人合作,這是綜合性學習的保證。所以《語文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對各種學習活動是不是積極認真地參與,是不是在他們“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的合作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綜合性學習所強調的合作精神,應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案例二: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確定學習目標,有許多學生提出演課本劇可以提高同學們對課文的感性認識。于是,由語文學習組長策劃,由語文課代表組織協調的一場課本劇表演比賽在學生的合作研究中拉開了帷幕。比賽結束時,不管是得獎還是沒得獎的,人人都體味到了合作中參與的喜悅之情,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語文綜合能力。
3.強調自主的實踐
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自主探究和研究的過程。強調觀察周圍事物,親身體驗。包括自然、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發現,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基礎,從學習主體的特點和需要出發考慮并設計綜合性學習課程目標,應給學生比較多的選擇余地,活動內容和方式通常可以自主選擇確定。如:
“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自主提出問題”;
“自主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
“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
“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
“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二、發展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給新的學習方式的提升注入活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實踐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實踐內容的確定,實踐目標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能給新的學習方式的提升注入活力。綜合性學習就是為了有效地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
1.綜合性學習的目標需要新的學習方式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開放的學習領域,它的目標同樣是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它強調學生經歷過程,因而,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具有行為目標取向,體驗性目標取向和生成性目標取向,達成了目標,就為新的學習方式注入了活力。如學習《繁星》,設定學習目標時,既考慮學生對星空的感性認識的差異,又考慮到他們對課文理解的程度差異,所以在教學課文時設置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巴金讀過一些天文學的書,認識一些星星,那是20世紀20年代初的事了,當今,人們對宇宙、星星有了新的發現,找一本介紹星星最新信息的科技書或雜志讀一讀,約幾個好朋友,晚上去觀察星星,談談你的體會,并把它整理成文字,與班上同學交流。此后,學生們積極投入到這一活動中去,第二個星期的實踐課上,同學們或生動的描寫,或理性的科學介紹,使得人人都體味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
2.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要求有新的學習方式
綜合性學習本身沒有體系化的內容,但具有開放性特點,學習內容源于學生的生活領域,對象和范圍可以來自學生生活,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即人與自然關系領域,人與社會關系領域,人與文化關系領域,人與自我關系領域,其基本特點是開放性的和可探究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可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自主意識,合作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如,教學討論課《狼》,設計的辯論題有:有人認為,狼的食肉性、殘忍性對人類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傷害,應把這種動物斬盡殺絕,讓它從地球上消失,但又擔心因此會破壞生態平衡;也有人認為,把狼殺盡并不要緊,恐龍早已絕跡,人類不是照樣生存嗎?請選擇一種觀點,查閱資料,小組討論,準備與對方進行辯論。課后,學生進圖書館,上網,忙著查閱資料,在第二天的實踐課上,雙方學生就自己所贊同的觀點,據理力爭,內容所涉范圍非常廣泛,他們談到了生物資源問題,人口與生存問題,環境問題,甚至考慮到了人性問題,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增強了平時的學習中的探究意識,自主意識,合作意識。
3.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要求有新的學習方式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的鉆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合作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對不同于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如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奇思妙想”單元,在教學《七顆鉆石》過程中,設計了導讀卡,請同學們觀察大熊星座,設想“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如果小姑娘這時候做了一個夢,她會做一個什么樣的夢呢?發揮你的想象說說夢中的情景。在作文課上交流。作文課上,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盡管有的學生組織的語言并不十分優美,想象也不是奇思妙想,但只要能積極參與,都給予了表揚,課后,要求每一位同學都把自己的想象寫到稿紙上,在班內組織了一次“奇思妙想展示會”,學生的探究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
總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感興趣的自主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夏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