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其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所用時間之多,所占空間之大,所花精力之甚,是識字、寫字、口語交際等等無法比擬的。但多年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檢測結果,向人們展示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語文綜合閱讀這一類題型的得分率最低。閱讀教學的付出與獲得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這不得不令語文教師反思,而不得不追溯到我們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筆者經過深思,頓悟:閱讀檢測是真正的面對每一個學生的,而閱讀教學實質并未真正“面向全體”。現如今,為數不少的閱讀教學課堂,人們所看到的“面向全體”,僅僅是“虛假的繁榮”而已。我認為,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刻不容緩,其關鍵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在閱讀教學整個過程中都真正地“動”起來,重點必須在三個方面改變現狀。
一、讓課堂充滿情感的魅力
縱觀當今閱讀教學常態課,很多時候的讀、思活動,學生大多“人在曹營心在漢”。為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根本沒有身臨其境。如何改變現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投入——“披文以入情”。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對個體的認知活動,具有組織和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課堂行為,并會微妙地影響和改變學習質量。情感是小學語文的靈魂,沒有情感的閱讀教學必是死水一潭。故而,閱讀教學課堂應像一個磁場,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滿腔熱忱地投入每一節課堂,以自己的情感召喚每一顆心靈,以自己的激情點燃每一位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火花,讓學生“安其學而尊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正如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所說“你自己首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同樣,你自己得先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閱讀教學的課堂有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預設氛圍,有了“輕攏慢捻抹復挑”的動之以情,有了“銀瓶乍破水漿迸”的激情飛揚,效率定會大大提高。所以說,閱讀教學,沒有情感的投入,何談積極的心智活動;沒有心智活動的加入,哪來閱讀高效的收獲?
二、讓“批注式”教學在課堂上熠熠生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課程。按照標準所召喚的理念,閱讀教學不能靠灌輸和機械訓練來實現。學生必須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現代閱讀理論告訴我們,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系中,讀者并不是被動、單純、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意義的積極生產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過程是讀者通過文本和作者進行的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如何讓所有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個人認為,提倡批注式教學。所謂批注式教學,簡言之就是讓學生自行閱讀,自我感悟,自己注解,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它簡便易行,伸縮自如,能夠促進所有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對于美的對象,學生可把玩揣摩;對于平淡的內容,學生可一掠而過;對于有疑義的地方,學生可以深究。我個人實踐證明:批注式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它是學生一種興趣的、情感的、智慧的、學以致用的學習生活。因為作為母語學習課程,形成與發展良好的語文素養這一主要任務的實施,必須依賴于學生大量的語言體驗和實踐。而批注式教學關注的就是每一位學生的每一次實踐,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學習主體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實實在在地經歷了讀、思、說、寫、問等學習過程,情感為此激蕩,思想因此深邃,思維因之發展,語言因此豐富,能力因之提高,真真實實地克服了串講、串問等其它閱讀教學形式中常見的諸多弊端:想時貌似大家都在思考,實則大多游離于問題之外;讀時看似大家都在動嘴,實則大多“小和尚念經”;說時,聽起來頭頭是道,實則個別發言代替所有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
課堂教學的主統價值觀是全體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此視覺審視閱讀教學,其“本”是學生積極參與讀書并獲得發展成長,其“實”便是教師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閱讀能力。而所有這一切,又必然要落實于學生自己“讀會”的過程之中。這是評價閱讀課堂的基本標尺。因此,在中高年級閱讀課堂中,應大力提倡批注式教學。
三、讓鮮活的課外文章進入課堂
古人云“能讀千賦,則能為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蘊含的道理不言而喻。反思現如今的課堂閱讀教學,不難看出,我們學生的閱讀的面是那么的窄,閱讀的數量是那么的少,怎么能不阻礙閱讀效率的提高呢?雖然“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但是在現實教學生活中,絕大部分老師仍然是按部就班,把教材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唯一讀本,極少數老師能突破教材,大膽地把美文佳作引入自己的課堂,讓學生的閱讀天地更加廣闊,從而提高閱讀效率。究其原因,老師們振振有辭:按照現有課時,完成課本的教學已很吃力,再引入課外文章,哪有時間啊!可著名特級教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坦率地說,我們日常的課堂教學,其效率是不高的。老師們在課堂上設計的無用或低效的環節實在有些多,動輒大量的課件、瑣碎的問答、花樣繁多的游戲表演、反反復復的分析、無多少實際效果的分組討論、重復機械的練習等等,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做了很多無用功。這些做法有的可以簡化,有的可以清除……如此簡化和清除以后,我們的課堂會變得簡約洗練,就有時間引入更多課外文章,使“例子”更加豐富多彩。滿足學生閱讀需要,讓學生不僅增加了閱讀量,更重要的是學到了閱讀方法,訓練了閱讀技能,于是,量變到質變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真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霍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