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摩羅先生的《讓傳統文化經典重回中小學課堂》(載《語文學習》2011年第1期)一文,很有感觸,但對其觀點卻斷不敢認同。
論證伊始,摩先生就指出了蔡元培的嚴重罪行,說蔡在擔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期間的教育改造造成的后果是“莘莘學子日夜所習,盡是西學內容。自此以后,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放棄自己的文化將近百年,在別人的文化中迷失了將近百年”,這樣的評價是偏激的、有失公允的。
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為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教育體制,尤其是為改革和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辛亥革命勝利不久,中國的教育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領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剛剛起步,只是頒布了一些具體的暫行規定,還缺乏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資產階級對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夠深入、健康地開展,迫切需要在統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盡快地確定一個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教育宗旨,來規定資產階級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在這樣的形勢下,1912年蔡元培先生發表了著名的教育論文《對于新教育之意見》,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思想。其中的公民道德教育、美育教育、世界觀的教育,雖然和我們今天的內容有了較大差別,但仍是我們今天的口號;而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面對我們今天應試教育的輕視體育等基本素質、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的狀況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對于打破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束縛,發展資產階級新文化有重要意義。
當然,處在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時期,面對幾千年的封建重壓和長時期的“閉關鎖國”造成的落后挨打局面,蔡先生也免不了矯枉過正,顯得偏激和激進,但說以他的主張和措施為發端導致我們的民族“在別人的文化中迷失了將近百年”,則不但是對蔡先生個人的否定,甚至是對以“民主、自由”為旗幟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否定。
雖然摩先生也說“世易時移,今天的教育當然不能只教古代經典……也應該避免歷史上只重儒家文化……的片面做法。應該將中國傳統文化看作一個復雜的、開闊的、開放的體系”,但整體上來講,摩先生的文章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錯誤的理解,并因而提出了錯誤的主張。
摩先生把中國傳統文化當成了封閉的、靜止的文化。
從歷史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很早以來就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是漢族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不斷影響、交融的結果,是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交流發展的結果。前者可以蒙古文化、滿族文化對漢族文化的影響為典型,后者則可以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為起點。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雖有曲折,但總體上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從現實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民族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全面交融。現在,一方面,我們的孔子學院快要遍布全球了,另一方面,我們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所謂地球成了“地球村”。
面對外來文化對我們傳統文化影響的“愈演愈烈”,我們有些人感到有些緊張,有些茫然,于是自覺不自覺地打起民族主義的旗號,實際上卻陷入了復古主義的泥淖,是非常有害和危險的。
怎么面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呢?我們的前人早已做了明確的回答,這些回答高屋建瓴,辯證而睿智。
有代表性的是魯迅先生和毛澤東同志的回答。
魯迅先生主張“拿來主義”。對文化遺產和外國的東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是“占有”“挑選”、創新。即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外國好的東西、對中國的進步有益的東西都應該吸收。“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毛澤東同志主張“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
這些論述雖帶有一定的歷史內涵,但其原則在今天仍然沒有過遲,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現在,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反封建的任務并沒有徹底完成,對傳統文化當然同樣必須采取“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也是這樣,我們當然不能相信什么“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但也絕不可能重回“閉關鎖國”的時代去。
摩先生把近代以來國家的落后歸咎于“蔡先生們”,真是南轅北轍。殊不知,雖然中國封建制度和文化創造過令世界矚目的輝煌,但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和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自身已失去活力,特別是后期統治者閉關鎖國,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交流,失去了新鮮的血液,使我們的民族陷于被動挨打的境地。那么,我們今天經過艱難探索找到的民族復興之路絕對不是“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倒退之路,而是進一步改革開放趟過深水區的全新之路!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有生命力的先進文化,都敢于主動地敞開胸懷擁抱其他文化,雖然碰撞的過程難免痛苦曲折,但碰撞最終會使這個民族日益清醒與成熟,從而使本民族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嬗變中獲得永葆青春的活力,又怎么會“在別人的文化中迷失”?
最后,摩先生說,他的“讓四書五經重回課堂”的主張獲得了“84%的人贊成”,我覺得這是片面抽查得出的結論。一方面,本人教高中語文二十多年,學生們最頭痛文言文,更遑論還能“中國的小學和初中教育,至少應該有一半課時用來學習中國古代經典”!這樣的提法讓人想到了封建科舉!毛澤東同志說,“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另一方面,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古代文化經典”的比例還少嗎?以5本新版語文高中必修教材為例,每冊4個單元,其中有1個或2個文言文或古典詩歌單元,其他單元中還有古代文化經典的元素,真正的外國作品比例很低,外國現當代作品更是少得可憐。此情此景,如果在中小學教材中再增加“四書五經”的話,學生們怕會罷課!
所以說,“讓傳統文化經典重回中小學課堂”,不可行。
(作者單位:湖南省漣源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