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飛渡》一文是一篇傳統保留課文,現仍被收錄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中。在第六單元動物篇中,它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學審美價值可見一斑。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面對我們有著時代背景差異的新同學,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應充分發揮同學們的聰明才智,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與討論的空間,讓主題的多意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文學與科學
作為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斑羚們擁有非凡的能力與光環:他們可以在面對前有深澗后有追捕的情況下,臨危不亂,表現出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冷靜的思維;自覺地分成兩隊,老斑羚們無怨無悔地用生命做橋墩,幫助小斑羚們成功完成飛渡,表現出了崇高的犧牲精神,強烈的團隊意識,可貴的種群意識;鐮刀頭羊從容指揮,率先自覺站到老年斑羚隊伍中,最后面對獵人的槍口視死如歸,邁著堅定的步伐,從容躍澗,消失在山澗中的那道絢麗的彩虹中,表現出了領導者的高風亮節,堅定的信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有這些讓人感到這已不僅僅是一群普通的斑羚,而是一個不可戰勝的集體,擁有非凡的意志力,令我們讀者所汗顏和景仰。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南、華南等地,體長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體重40~50千克,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單獨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極善于在懸崖峭壁上跳躍攀登,視覺和聽覺很敏銳,以各種青草和灌木嫩枝葉果實為食。所有這些資料都顯示它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動物,它的善跳更多的是一種本能的需求,這與課文中所描寫的斑羚有著天壤之別,這就需要我們用文學的審美眼光來看待事物,給他以想象的翅膀,讓它們飛翔,而無需用顯微的鏡頭對準一切。
二、時代的差異性
作品創造的年代是一個野生動植物資源還較為豐富的年代,也是人們對野生動植物資源認識較為膚淺的年代。那個年代里以捕獵為生的人很多,以捕獵為榮的人也很多,所以就產生了由政府表彰的打虎英雄等。人們的基本觀點就是獲取自然資源為我所用。然而事過境遷,隨著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過度捕殺,許多野生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這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隨著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了解認識的加深,人類逐漸認識到它們在保持生態平衡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于是人們逐漸開始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最終出臺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斑羚也一躍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政府加大了宣傳力度,使之家喻戶曉。今天再去捕殺,那就會面臨牢獄之災,甚至會性命不保。斑羚從任人捕殺到受法律的保護,這是它們的不幸還是它們的幸運呢?因而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教給同學們以成熟的歷史觀來看待人類的行為,否則人類就容易被看作是面目猙獰的惡魔。
三、主旨的理解
1.動物本能論
猴子為了那美味的堅果,寧愿被獵人捕捉失去自由,也不愿松開在洞中那緊握堅果的手,致使猴子最終被獵人捕獲,這表明它致命的弱點貪婪;狼為了捕獲獵物,可以長時間守候,這表明它的性格堅毅;狐貍為了獲得烏鴉嘴里的肥肉,它可以對一貫被它鄙視的烏鴉大唱贊歌,這表明它擁有智慧;蛇面對它的救命恩人,卻張開它帶有毒牙大口,給它的恩人致命的一吻,這表明它本性狠毒。斑羚臨澗飛渡,無論多么勇敢多么美麗多么感人,那也是槍口下的“死亡之舞”。
2.環保論
隨著生態災難的頻發,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環保宣傳的廣泛,野生動物在生態鏈條中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對斑羚的捕殺易被認為是對生態環境的蓄意破壞,而遭廣泛譴責。
3.人類反思論
人類自詡為高等動物——自己給自己定義為“人科”,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人類擁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天換地,所以人類常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自豪。對于和自己一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其它物種,人類總是蔑視它們。然而斑羚飛渡的悲烈壯舉,讓我們看到了動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反思人類社會,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像斑羚那樣——不害人,不茍活,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視死如歸呢?雖然我們經常被這樣教育著。
四、形象與思維
文學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形象大于思維。《西游記》中的豬八戒相貌丑陋,能力不強,且有好吃懶做之惡習,但他卻倍受現代女性的青睞,因為他屬“心好男人”之列,會關心和愛護女士,這是作者所始料未及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嬌美動人,愿為愛情而獻身;但面對她的多慮,今天又能有多少人能與之和睦相處,和諧團隊又能如何建立;又有多少家保險公司愿為其提供平等條款的人身保險,因為她的憂慮總是多于歡樂,痛苦總是多于幸福,她總是敏銳地品出生活中的苦與辣,而莫辨其中的甘與甜;王熙鳳雖八面玲瓏,機關算盡,最終反丟了卿卿性命,但她的管理才能卻被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們所看重。文中的斑羚也許源于作者的親見,也許源于作者的聽聞,但它卻一定是源于我們的生活。作者用文學之筆,將其藝術化,為其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充滿光芒的浪漫色彩中,完成精神上質的飛躍,這也是人類所需要的精神的飛躍與升華,斑羚成為人類精神之旅的向導。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在閱讀本文時,我們需用心去體會:用善心去領略,用愛心去關注,用平常之心去反思,多傾聽不同的聲音,這樣我們才能領略其中之美,才能讓我們的同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步入一個新的境地。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