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通過高中數學課堂有效利用教材,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滲透科學家的動人事跡,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求異,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利用教材“探究”素材,引導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積極設置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給學生留出“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體會探究的喜悅;在例習題的教學中,提升學生探究的意識。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數學探究能力 創造性培養
培養高中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是新課改的熱門話題。《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要求:“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數學探究”是高中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然而在踐行這一理念的過程中,數學探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如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內容枯燥,教法簡單,學生缺乏興趣;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無暇顧及學生對問題的質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教材上的例題進行探究,更別提對教材的“探究”進行探究;也有些老師在課堂中有數學探究,但探究形式化、低效化、狹窄化。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夠,不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二是缺少對數學探究素材的收集和研究。其實課堂是培養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最好場所;課本是實施數學探究的最寶貴資源。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呢?筆者對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思考,下面就來談一談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和切身體會。
1.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滲透科學家的動人事跡,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數學中的知識體系、定理和公式,無一不是前輩數學家們通過觀察、分析和探究,并結合創造性思維而得出的。我們將牛頓-萊布尼茲公式、柯西不等式等以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和定理展現給學生的同時,還輔以介紹先輩們創建這些知識體系的方法和過程,讓學生對他們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學到各種探究、發現問題的方法,進而迸生出探索與發現知識的欲望。
【案例1】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
先請同學們討論自然數列前n項和問題(如前100個自然數的求和),在此基礎上,聯想到高斯的“巧妙求和”的故事;繼續請同學沿著高斯求和的思維過程,自然得出高斯所用的“倒序求和法”,趁熱打鐵,讓他們思考這種求和法能否用于一般等差數列的求和呢?學生經過再次探索,最終明白“該求和法可以用于一般等差數列求和”的結論。在中學教科書上以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很多,只要教師用心挖掘、精心準備,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求異,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質疑是“探究”與“發現”的核心,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不輕信現成的定理而大膽質疑,他的成名作《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糾正了蘇教授論文中的錯誤,由此在數學界初露頭角。因此,要積極鼓勵學生向老師、參考書甚至教科書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質疑。
【案例2】已知實數 滿足 則 的最大值為 ;
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我們讓學生把他的解法(錯誤解法)展示在黑板上:
由
得
故 的最大值為10。然后,讓大家一起討論解法的正確性,引導學生思考:等號在什么時候成立。學生此時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當且僅當 時, 但這將會導致4=16的矛盾?繼而,再由學生自己來探究正確的解法。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是柯西不等式:
3.利用教材“探究”素材,引導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
與大綱教材相比,新課標教材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增加“探究”素材,如人教A版必修1有14個探究素材。在數學課堂中適當選取素材,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嘗試過程的研究,全方位展現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動態過程,引導學生養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習慣。
【案例3】人教A版《必修1》P30頁函數單調性的“探究”問題:
畫出反比例函數 的圖像。
(1)這個函數的定義域I是什么?
(2)它在定義域I上的單調性是怎樣的?證明你的結論。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表面上看,這個探究是比較容易完成的,結論也很明了。關鍵是要引導學生真正領會探究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書上的旁白:“通過觀察圖象,先對函數是否具有某種性質做出猜想,然后通過邏輯推理,證明這種猜想的正確性,是研究函數性質的一種常用方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對這個問題還可以進行如下探究設問:
① 函數 是減函數嗎?
②反比例函數 的單調性是怎樣的?
③請運用上述研究方法研究函數
的單調性。
4.積極設置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一題多解能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成為探索數學思維規律的重要手段。波利亞曾經說過:“掌握數學就意味著要善于解題”。為達到這一境界,僅僅依靠課本例習題,局限于個別題型是遠遠不夠的,往往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地。通過“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變”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真諦。
【案例4】①橢圓 上求一點,使它與兩焦點的連線互相垂直。(用多種方法分析→然后再一題多變②→類比,推廣,探究③④)
②M是橢圓 上一動點,F1,F2是橢圓的焦點,若
則ΔF1MF2的面積等于 ;cos∠F1MF2的最小值是 ;當∠F1MF2為鈍角時,點P的橫坐標的取值范圍是 。
③曲線
的兩個焦點為F1,F2,點M在曲線上,若 則三角形F1MF2的面積等于 ,點M到x軸的距離為 。
④已知橢圓
上存在一點M,使得M與橢圓兩焦點 F1,F2連線互相垂直,求此橢圓離心率的取值范圍是 。
“一題多解”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閃光點,更是掌握規律探索規律的有效途徑。但是,“一題多解”也不能只滿足“量”的積累,更要多多歸納總結方法,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5.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給學生留出“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體會探究的喜悅
【案例5】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對于如何建立坐標系,很多教師都采取“結果式”的教學,把結果直接拋給學生。這種教學不但剝奪了學生探究的機會,而且跳過了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往往會造成學生機械地學習。實際上,關于坐標系如何建立,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來獲得。在不同的坐標系之下得到的不同的拋物線方程如:
和 等。在這個基礎上,幫助學生分析獲得的結果。另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還可發現拋物線的其他標準方程。當學生通過探究發現自己也能得到和課本上相同的結論時,成功的喜悅會極大地激勵他們的創新意識。
6.在例習題的教學中,提升學生探究的意識
深入挖掘教材的潛在教學功能,讓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去探索、去發現。
【案例6】人教A版《選修2-1》課本在不同地方給出了橢圓的兩種定義。
這兩種定義之間是否存在著內在聯系?這內在聯系又在哪里呢?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它們的推導過程進行比較與探究,將會發現P42頁所得的式子 既可以轉化為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常數的形式,也可以轉化為動點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之比為常數的形式,故所得的軌跡實際上是相同的。
【案例7】①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和(5,0),直線AM,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是 ,求點M的軌跡方程。(課本P44例題)
②設點A、B的坐標分別為(-5,0)和(5,0),直線AM,BM相交于點M,且它們的斜率之積是 ,求點M的軌跡方程。(課本P59探究)
兩題雖只有一個符號之差,軌跡卻完全不同。若我們的思考到此就結束了,顯然會缺失掉教材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相反,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對這兩題進行觀察對比,并將上述問題類比推廣為:
③已知 ABC的兩個頂點A,B的坐標分別是(-5,0),(5,0),且AC,BC所在直線的斜率之積等于m(m≠0),試探求頂點C的軌跡。
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結論:“與x軸上兩定點連線斜率乘積為非零常數m的點的軌跡是二次曲線(除去x軸上兩點,下同)。當m>0時軌跡為雙曲線;當m<0,且m≠-1時軌跡為橢圓;當m=-1時軌跡為圓。”于是,學生們就發現了一個不同于課本雙曲線、橢圓、圓的新定義。久而久之,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定會充滿激情、自覺去探究、攻克所遇到數學問題。
教材中的許多例習題都富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如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例習題揭示其深刻性,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也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在課堂教學中精選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典型例習題進行推廣、變式探究。對問題不應滿足于表面,敢于深入下去,善于類比、歸納,就會有所發現,只要不是書上看來的或聽老師講的,而是自己探索得來的,就是發現,就是創新。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心,敢于大膽地去探究和發現問題,從而達到提升探究和發現問題的意識。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同時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感到疑惑的地方,展現教師,特別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把要學的知識看成是一個待解決的知識“課題”,使數學探究成為教學活動的常態,“探究與發現”成為學生學習的習慣,去探究、去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養成良好的探究意識,才能把學習知識與培養創造能力統一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