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高中新課程后,上必修一的現代詩歌單元時,我讓學生鑒賞了鄭愁予的《錯誤》,那是一首美麗憂傷的愛情詩。本來以為學生都可以很容易讀出詩歌的主旨,結果卻使我大感意外,全班五十多位同學僅有四位同學理解正確。其中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這是一首思鄉詩,表達的是作者對自己的故鄉江南的思念與喜愛。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是表達作者的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
當我告訴他們這首詩的主旨時,教室里一片嘩然,他們說沒想到這樣一首單純的愛情詩會拿到課堂上來講,還出鑒賞題讓他們做。在他們的觀念里,談戀愛雖然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是“愛情”還只是他們私下聊天的話題和鎖在日記本里的小秘密,好像不適合在課堂這么嚴肅的場合討論。以前老師在講到關于愛情的文學作品時也都是著重分析其寫作特色和社會意義。
這個現象引發了我的思考,時代在不斷變化,針對中學生的戀愛問題,過去是老師和家長一起緊密配合嚴防死守,現在要么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么苦口婆心,把戀愛比喻成求學路上的最大絆腳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是事實證明,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個是人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決定的,少男少女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對異性產生好奇和好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家長和老師的不正確的態度和不恰當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增加了戀愛的神秘感,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是越是新鮮、神秘和被禁止的東西越是能激起他們的強烈的興趣。現在雖然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不再視其為洪水猛獸,而是采取順其自然發展的態度,但是對于“愛情”這個話題仍是遮遮掩掩,更不要說對他們的行為正確加以引導了。現在的中學生被稱為“催熟的一代”,被社會催熟,被網絡催熟。但正如催熟的水果一樣,外表似乎已經熟透,內心卻還是生澀的。教育的作用,除了要教會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要讓他們更深切的感受人類美好的情感。
美好的情感不僅僅只是包括對祖國、對社會、對父母、對朋友的愛,也包括男女之間純真的愛情。更何況從人類遠古時期開始在廣袤的原野間哼唱歌謠時,愛情就是文學一個永恒不衰的主題了。學習語文,學習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怎么可能避開愛情的話題呢?
對學生進行愛情教育能促進個人道德面貌和個性形成,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個性。因為“愛情是‘精磨性格的礪石’,是一個人的社會成熟性的標志”。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如果不用好的東西去填充,就會產生壞的東西。他形象地比喻說:“愛的情感的產生,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它是長成芳香的玫瑰還是帶刺的飛簾,這有賴于教師的愛護和培育。”一個人如果沒有學會真正的愛,他將永遠是野蠻人,而高度文明的野蠻人比處于蒙昧狀態的野蠻人危險百倍。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愛情教育。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的和他們探討,正確引導他們理解愛情這種美好的情感,讓愛情教育走進語文課堂。
人教版必修二的《氓》、《孔雀東南飛》是兩首著名的愛情詩,在講解《氓》時,我讓學生談談對“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的看法。有學生認為“女子雖然沉溺于愛情,但也表明她對愛情的忠貞,無可指責,他們的婚姻悲劇完全是男子一人二三其德造成的。”也有學生認為,“相愛就在一起,不愛了就分開,女子的不可脫是她自己想不開,怨不得別人。”同學們的這些看法很有代表性,他們愛情觀的幼稚、偏激和道德感的缺失很明顯的暴露了出來。我對他們的發言做了點評:對愛情忠貞并不代表就要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不論對于男子還是女子來說愛情都不是生活的全部。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要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人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要義便是要生活,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立。”無論兩人有多么相愛,都要保持自己的獨立,切不可過分依附對方,否則不僅失去了自我也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壓力。對于男子來說,雖然喜新厭舊乃人之常情,但是人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快樂,而全然不顧給別人帶來的傷害,這是社會道德所不允許的。道德感與責任感是建立完善人格的基礎,是做人的基本素養。所以男子的行為理當受到世人的唾棄,而我們在同情女子遭遇的同時,也為她最終的決絕態度表示贊同與欽佩。愛情教育要培養學生愛的情感,就要教育學生與一切有損人尊嚴的行為作堅決地、毫不妥協地斗爭。要使學生確信生活中人是最重要的。女性更要與一切不尊重人的行為作斗爭,因為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賦予女性更多的責任,所以女性一定不要做逆來順受的奴隸。《氓》中的女主人公也讓我們認識到女性維護自己尊嚴的重要性。
在上《孔雀東南飛》時我同樣讓學生就其中的愛情問題進行了討論。主人公在愛情遭到來自家庭的阻力時,最終選擇殉情的方式來表示反抗,你怎么看待這種行為?在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同學都對主人公的做法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殉情根本就算不上反抗,只是一種逃避,是一種懦弱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多人都贊同焦劉二人應一起離開,勇敢地掙脫命運的枷鎖,保衛自己純真的愛情,去尋求屬于他們的自由幸福的生活。不難看出,現在的學生己經俱備了很強的個人意識和尊重生命的觀念,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應該看到90后的學生由于過度強調自我,張揚個性,大多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從而淡漠了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于是我提醒他們注意“焦仲卿一走了之,他年邁的寡母怎么辦?”有學生當即答道:“誰讓她這么蠻不講理,就應該讓她得到懲罰。”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回到故事發生的特定時代,理解主人公在封建禮教壓迫下的無奈選擇,一方面也要求學生站在母親的立場去思考她驅逐劉蘭芝的真正原因。要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只顧逞一時之強,圖一時之快,也要考慮事情的后果,顧及別人的感受,以死殉情固然不足取,一走了之的行為也不是正視問題的負責任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指出“愛情是一種責任,首先是盡責任,然后才能獲得快樂,包括愛情生活的幸福。而愛情的幸福在于對一個人負有很大責任。”通過課堂上大大方方的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引起學生更深層次探討文章內涵的興趣,也讓很多學生開始反思自己的愛情觀人生觀,認識到自己的幼稚,還有學生在周記中寫下自己對“愛情與責任”的思考。而教育的重要規律不就在于:“在學校和家庭里要充滿一個人為他人的幸福、快樂、命運和生活負責的精神”嗎?
當教育淪為枯燥的說教必然會引起處于青春叛逆期學生的強烈反感甚至抵觸,而文學作品則是一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它用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故事,美妙生動的言辭向我們展示著愛情的美好也向我們訴說著人生的無奈。引導學生去欣賞,去思索,在收獲心靈的愉悅與感動的同時,也能獲得一份心智的成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