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它可以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前不久,我們嘗試著從觀察學生活動入手,來反思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施教者是一位剛分配的教師,在初一年級施教《散步》。《散步》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文章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濃濃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根據本課教材內容和特點,施教者制訂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2)朗讀和圈點勾畫課文,透過淺顯質樸的語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3)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并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從教學目標來看,教師考慮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對課文把握比較到位。
聽課之時,我們把重點放在觀察學生活動上,記錄了在每一環節中,針對老師的提問,學生參與回答的人數、候答時間、回答質量,以此作為依據診斷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情境導入
“嗨,有個問題向你求助。昨天我們開了家長會,結果一個學生的家長叫住了我,說他們家的孩子把她外婆給氣壞了,原因是晚上看電視的時候跟他外婆搶遙控器,外婆愛看戲劇,小孩兒愛看動畫片,所以他希望我跟小孩談一談。對于這個問題,我想聽聽大家的想法,我該怎么跟這個小孩談呢?”
這一環節中,學生幾乎無候答時間,只有極個別學生沒有舉手,2個同學點名回答,答案基本相同,意思都為“孩子要孝敬長輩,讓著外婆”。從這一記錄來看,說明這一問題對學生來說較為簡單,答案的指向性明確,盡管他們在生活中有著不同的表現,但都知道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答。因此,這一情境設置雖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但在新穎性上不足,也未能有效引發學生思考。曾看到有一位老師用甲骨文和金文的“孝”猜字游戲引入,由“孝”字的字形“上半部分像一個頭發蓬松、彎著腰、伸手要扶杖的老人,下半部分像小孩,伸著頭揮動小手”來引入。猜字游戲和象形文字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促使他們的大腦由課初的平靜狀態轉為積極思考,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
課堂引入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效果。而別具匠心、引人入勝的課堂引入,往往能喚醒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自我需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達到“課伊始,興已濃”的良好狀態。因此,好的引入應激起學生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喚起他們的質疑和探究,為課堂教學服務。
二、整體感知
“通過預習,我想大家也了解到了我們文章當中也發生了這樣一件小事,看看作者莫懷戚是如何處理分歧的?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聽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并思考這是一次怎樣的散步?用一句話概括?!?/p>
這一環節中,共有5名學生參與回答,其中3人是在老師啟示后點名回答,但回答內容還是前兩位同學回答的重復,如“幸福的”“愉快的”“充滿親情的”等??磥泶蠖鄶低瑢W對于這一問題覺得無從下手,這時,老師可提示學生思考的角度,為學生鋪臺階架梯子。但這一環節為整體感知,如能把問題設置成“用一句話概括文章所講的事”,并適時提醒他們能從記敘要素的角度概括主要內容,那么,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把握。經過老師的提示,學生應該不難概括出文章寫的是“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的事。在此基礎上,再追問:
作者是如何來交待一家四口?交待家人時為什么把“我”放在最前面?為什么不寫成“我的母親,我,我的妻子和兒子”?
作者是如何描寫春天的田野,這一段景物描寫能否刪去,為什么?
“我”為何要出來散步?散步中出現了什么分歧?面對分歧,母親、妻子、兒子各有怎樣的態度?“我”又是如何解決的?
整體感知環節是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是學習的起步階段,問題宜簡單,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三、品味語言,感受親情
“同學們都說到這是一次充滿親情的散步,那么請大家帶著這一份親情再一次有感情的自讀課文,并且劃出讓你感受到濃濃親情的句子。(教師提示,可以從人物的行動、語言以及心理方面著手。)
假如在座的同學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束鮮花,你將會把這朵鮮花送給文章當中的哪個人物?按照這樣的句式說,我想把鮮花送給 ,因為我從文中 看出 ?!?/p>
這一環節,總共有15位同學參與回答,其中前7位同學在老師提問后回應得比較快,而后8位同學在老師的點名后回答,回答內容和前幾位同學重復較多。點名后8位是因為前面同學沒把老師預設的答案回答完整。碰到這一情況,老師可適當引導,或請同學有針對性地補充。從時間和回答質量上來看,后面學生的回答時間上浪費較多,也提不出新的見解。其實,在前幾位同學回答時,教師可適時追問:
兒子明明知道母親身體不好,走遠會累,為什么非要勸體弱的老母親出來散步呢?文中哪個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親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為了滿足母親的心愿,我委屈了兒子,我是只愛母親不愛孩子的人嗎?
幾個問題引領學生走入文本,品析語言,并引入對文章主旨句的思考。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難點,要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慢慢地,穩穩地”“整個世界”等來品味,還可聽聽老師的范讀感受一下這敬老愛幼的溫馨畫面,再讓學生自己感情朗讀來領悟其中的含蓄意蘊。這一環節中有很多內容適合感情朗讀,讓學生多讀,在讀和品的過程中加深對親情的感受。
本環節是這堂課的主要環節,在這時應把學生的積極思維與老師的指點結合起來。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及時捕捉學生答話中有價值的語言信息,延伸疏導,說出學生想說不敢說,不知如何說的,幫助學生完善認識,順利完成回答,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四、聯系生活,談論親情
“在生活中蘊涵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請同學談談平時父母是怎樣關心和愛護你的。你又為他們做過什么,你打算如何回報他們?請同學們在作文紙上寫一則小片段,準備時間3分鐘?!?/p>
根據我們的觀察和統計,3分鐘后,有4位同學朗讀了自己的寫作片段,但內容還是離不開“父母雨天送傘”“為自己準備可口的飯菜”“天冷時提醒我加衣服”等,3分鐘的寫作時間所寫的內容還是有點干巴巴的,沒有多少血肉,而4位同學讀過后就出現了冷場,可以想到他們筆下的親情也離不開這些。為了幫學生打開思路,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老師可把“在生活中蘊涵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具體化,如:當我們閉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是誰在日落昏黃時,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們歸家,是誰在我們挑燈夜讀時,悄悄地為我們送上一杯牛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仔細叮嚀,是父母,當然是我們的父母。這樣,教師在思路和情感上對學生進一步的拓寬和深化。
這一環節的設計,老師意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親情,充分挖掘了課本中的寫作資源,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積累寫作素材,但是所得效果并不佳。其實,這樣的內容和語言也是現在農村中學學生寫作時的通病,寫親情就離不開“雨天送傘”“寒夜背著自己上醫院”,情節相似,語言雷同。這就提醒我們做老師的,要引導學生多注意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從已有的平凡小事中挖出新意,捕捉生活的豐富意義和生命的感動細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活動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由這一次的課堂觀察,也提醒自己,備課時除了研究教參,研究教材,更應該研究學生,平時上課時多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情況,來反思我們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來反思我們課堂教學的得失。陶行知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知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提問是教師把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形成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加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風生水起。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巷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