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當前小學生的寫作情況仍是不盡人意,“編造作文”的現象隨處可見。產生編造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習作訓練脫離了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面對現狀,文章闡述了教師應該怎樣指導小學生進行習作訓練。首先,教師要改變落后的教學觀念,貫徹執行《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強烈的渴望表達的心理需求;其次,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驗生活,準備好寫作的生活基礎;最后指出,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文個性,并使用個性化的作文評價標準。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 作文教學 編造作文
1.引言
作文教學,歷來就是語文教學討論的熱點問題,也是困擾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一大難題。綜觀目前的小學作文教學實際,不難發現,不少學生的作文活動不是出于一種表達的需要,而是為文而文,寫出的并不是“真實的作文”,而是“編造的作文”。為了“編造”作文,有的學生結合課文“套”;有的仿照優秀習作“摹”;還有的干脆“抄”別人的習作。
寫作是作者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感受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客觀事物在認識主體頭腦中反映,形成觀念,然后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寫作訓練一旦脫離了寫作主體的生活實際,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腦子空空,沒什么可寫,要寫的話,就得吹牛、編造。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避免“編造作文”,習作教學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2.走出作文教學的認識誤區
翻開《新課程標準》,一些作文教學的新理念讓我銘記在心:“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虛話。”“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新課程標準》中的作文要求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表達的實際需要、個體的自主體驗以及情感的自由宣泄。然而,長期以來的應試作文教學,使《新課程標準》中的作文教學理念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據調查,身邊的很多教師把學生作文與“道德教育”等同起來,要求小學生凡寫人物的作文一定要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凡記敘事情或活動的作文一定要表現這件事情或活動的重要意義,否則就缺乏思想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模式:不論寫什么作文都要與“思想性”掛鉤,寫去游樂場玩耍必須聯系到“明白了一個人生道理”,寫喜歡吃的食品必須聯系到“吸取了一個經驗教訓”。總之,非得把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絞盡腦汁地貼上某一個“意義”的標簽,否則就是“立意不高”。為了作文的“思想性”,學生只好千方百計地造假,或者克隆他人的故事,或者編造情節。其實,這樣的習作教學在認識上走入了一個誤區,忽略了學生表達個體真情至性的需要,是教師教學觀念落后的結果。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盡一切可能鼓勵學生先去表達,別管內容是否“有意義”,先把學生想要表達的那個火苗燒起來,再來逐漸談立意和中心的問題。學生有欲望去表達,去寫了,寫作教學的第一個目標也就達到了。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在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在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發現的基礎上,產生一種強烈的渴望表達的心理需求,好作文也就洶涌而出。
3.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驗生活
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內容空洞,不具體,缺乏真情實感。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觀察能力差,大腦中積累的生活素材貧乏,作文時,只得胡編亂造。《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訓練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
觀察是記敘文獲取材料的重要方式。學生的生活圈子雖小,但在他們身邊的新鮮事很多:學校有各種節日、各種活動;班級有突發事件,同學間有諸多趣事……在學生的生活中肯定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學生又為何疏于觀察,沒有用心去發現,用情去體會呢?恐怕與我們語文教師有很大的關系:未抓住有利時機提醒、指導。兒童心理學指出:“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知覺。”只有明確了解目的,才能集中兒童的注意力,使他們把注意指向并集中在需要觀察的對象上。其實,學生對新鮮事物容易感興趣。只要我們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如何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全新的現象”和“動人的細節”,適當地引導他們怎樣“去發現”、“去認識”,學生就能拓寬他們的選材思路,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在寫作文時就不再無話可說了。
記得上完《蒙娜麗莎之約》一文后,為了讓學生也能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用心體會的寫作方法,我這樣啟發學生:“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能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我們的生活,和我們一起分享快樂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同學們課下認真觀察男生、女生、大同學、小同學、操場上的、教室里的,看看他們在干些什么,最引你注意的是誰?和其他同學相比,他在外貌和言行上有何獨特之處?然后把你的發現寫到日記中。”課下,孩子們紛紛去尋找、觀察身邊的同學。這次小練筆寫出了同學們的真情實感,寫得特別成功。一位學生寫道:“下課了,操場上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最吸引我的是一位低年級的小同學,他雙腿跪在水泥操場上和同學做游戲,蹦蹦跳跳的像只可愛的小兔子。你瞧,他玩得多投入啊,連鼻涕掛到上嘴唇了也顧不得擦一下。”字里行間流露出她對這位小同學的喜愛之情。
在日常教學中,我還會經常提醒同學們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要求寫觀察日記,布置一些能督促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素材的作業。如:觀察早晚來返校園途中景物的變化,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發生,周末去超市看看顧客有什么不同之處。總之,每一次的觀察機會我都不會放過。我感覺學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學生現在寫作文時已經很少有人出現“咬筆頭”的現象了。
4.培養學生的作文個性
個性是文章的靈魂。好的文章往往是因為涂抹了個性化的色彩,才有了與眾不同與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個性是文章的真正價值之所在。有了個性,文章便會閃耀出創新的光輝。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創造條件讓學生高揚起天馬行空的個性化行文的理想。習作訓練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束縛學生,扼殺學生的個性。如《難忘的一個人》這篇作文寫前教師指導啟發學生說:“想一想,有沒有誰在你遇到困難時幫助過你,至今令你難忘”;《讓我高興的一件事》教師的要求是“生活中讓你高興的事有很多,這件事要有一定的深度”,這些指導像是戴在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牢牢禁錮著學生的自由思想,不利于學生講真話。倘若沒有這些事怎么辦?好辦,編造,這樣個性就被循循善誘地扼殺了。為了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實現寫作的個性化,教師應該讓他們進行一些限制少的自由文體的寫作,如寫日記、周記;編童話、故事;經常寫一些生活隨筆、讀書筆記。教師應為兒童個性的發揮撐起一把“保護傘”。
同樣,在作文評價標準上,要確立“個體標準”。傳統的作文評價標準往往以班級尖子學生的作文作為評價的標準,嚴重挫傷了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而“個體標準”是以每一個體的現實基礎和條件為依據所確立的適合個體發展需要的內差性評價標準。例如,對作文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嚴格一點,讓他們永不滿足;對作文水平低的學生可以放松一點,讓他們不感到自卑。這種評價標準因人而異,它能促使學生增強習作信心,讓學生寫自己的話,抒真實的情。這樣,寫出的作文也就有了個性。
5.總結
總之,教師應在充分了解現狀和困境的基礎上,采取相應對策,端正寫作教學理念。本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引導學生發揮創作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組織學生開展既豐富多彩、又能激發學生健康向上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獲取寫作素材。努力推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引導學生從人文分離走向人文合一,提高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尹相如主編. 寫作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2] 韋志成. 作文教學論[M]. 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顧黃初,李杏保. 二十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宗海著. 上好課:問題與對策.小學語文[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
[5] 郭根福. 語文課程的新理念與作文教學的新策略[J]. 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2(10).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蘆橋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