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導。”即“一要提問,二要指點”。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在課堂上運用“提問”來啟迪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因此,教師提問質量的高低,常常成為決定一堂課成敗的關鍵。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突出重、難點抓住關鍵處
所謂課文的關鍵處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關節點,二是指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些關節點設計出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所謂難點,其實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就此提問往往能引起學生思維,產生認知的興趣。如講《相見歡》一詞,在品析朗讀詩歌的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在詞的上、下片中找出表現“離愁”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并誦讀體會詞的意境。因為抓住了“離愁”這個詩眼來提問,同學們在上片中很快找到了“西樓”“鉤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些渲染冷落凄清氣氛的描寫景物的意象,還找出了“無言”“獨上”“寂寞”“鎖”這些從神情、動作、心理等方面表達詞人孤獨愁苦之情的詞語,并很好的概括出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在下片里則立刻找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準確地分析出把“離愁”比喻成絲麻,又多又亂,無法解開,化抽象為具體,表達的是不同于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國破家亡、失去自由的深愁長恨。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重讀、停頓、節奏、聲調等技巧的處理,反復誦讀而體會出了李煜那種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也學習了直抒胸臆的寫法。這過程中,學生一直興致勃勃地在找詞語或句子,反復誦讀品味,進而把握了情感,體會了意境。
二、啟發探究關注細微處
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是經典之作,這些優秀作品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人物的一個細小動作,一句似乎無關緊要的話,往往都能體現出作者的匠心,蘊涵著深刻的含義。教者可以在這些容易被學生忽略而對表現主題有密切關系的細枝末節處設問質疑,啟發學生探微發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賞讀散文《春》時,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我問學生,“把句中的‘鬧’改為‘飛’好不好,為什么?”所有學生都認為不好,有的一時說不清其中的道理,有的認識到“鬧”字有聲響,與“嗡嗡”搭配恰當,有的看出后半句連用兩個“飛”字,如果前面也用“飛”字,則與后面重復,又顯出用詞單調。這時,我接著問:那把句中的兩個“飛”都改成“鬧”,好不好?思考片刻,大家斬釘截鐵地回答不好。有同學看出,用“鬧”就與前句重復,顯得單調。有同學看出,“鬧”不能表現蝴蝶在花叢中輕盈飄舞的姿態。我再問:“把句中的‘鬧’與‘飛’調換位置,好不好?”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好。立刻就有同學看出,如果用“鬧”來形容蝴蝶就缺少姿態美,而用“飛”來寫蜜蜂則欠缺聲響美。此時,我趁熱打鐵進行總結:可見,句中一個“鬧”兩個“飛”,不僅不能只用其中的一個詞,而且不能調換。這樣,前句用“鬧”后句用“飛”就生動形象地從側面描寫出花兒的繁茂、鮮艷和香甜。讓我們看到蜂鬧蝶舞的景象,感受到春意盎然而深深陶醉,進而與作者一樣喜愛春天并贊美春天。
三、激發思維利用矛盾處
課文中會有許多表面看似矛盾的地方,在此處設點,通過提問直接引進矛盾的對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文末這樣寫:“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問:“‘大約’表示猜測,‘的確’表示肯定,兩個詞在一個句中出現,是不是矛盾了?”學生一時愣住了,很快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通過合作、探究,大家在文中找到兩者并不矛盾的依據。有同學說,因為“我”到“現在”一直未再見過孔乙己,也沒有得到一點關于他的確切消息,所以用“大約”來對他的死表示猜測。又有同學補充,根據孔乙己最后一次離開酒店的悲慘情況,在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他的死又是無疑的,所以在“大約”之后用“的確”來表示“我”猜測的結論。還有同學小結這樣寫的效果,這一結尾給人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更有無窮的悲劇意味。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不但“孔乙己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一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學生還很好地品味了魯迅先生語言的精練、深刻、含蓄的特點,突出了重點,真是兩全其美。
四、提高參與率提問容易處
要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就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呢?我覺得關鍵是課堂提問須從學生實際出發,難易要適度,更多的時候要問得簡單直接些。在學習《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時,在體會語言準確生動這一特點時,我問:“課文是如何表現語言的準確與生動的?”遲疑中,有的找出個別詞語分析其準確生動性,有的找出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來分析其表達效果。令我著急的是,他們竟不顧說明文體,而把說明方法撇在一邊。這時,我只好換一種方法來問:“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的?找出相關語句并體會其作用。”問題一出,大家接二連三地準確地找到了相關語句并很好地分析了所運用的說明方法的作用,最終歸納出語言的準確生動這一特點。這一換問,既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又解決了課文的一個重點。可見,教者在備課時,一定要做到既備大綱、備教材,重點還要備學生,備教法。多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摸著”的問題,讓同學們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當然,語文課堂提問技巧是常談常新的話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果精心設計好多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并形成有獨特個性、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風格,那么,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