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季,我省進行了高中課改實驗,這次課改實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有義務和責任改革課堂教學,變目前的傳授式教學為“導學”式教學。美國的科學家奧爾科特說過“平庸的老師只是敘述,好的老師只是講解,優秀的老師是示范,而偉大的老師是啟發”。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變“敘述”為“啟發”,變“傳授”為“導學”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略談一些經驗和體會。
1.“導讀”——引導學生學會讀書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然而在目前的數學教學中“讀書”已被“聽講”所取代,教師往往是將教材中的內容“掰開了,搗碎了”,“喂給”學生,認為“讀書”不符合新課程理念。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終身學習是時代的發展對我們每個人的要求。因此,數學書也要讓學生學會讀,而教師的職能是“導讀”。
數學教科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一篇邏輯性很強的說明文,在“導讀”中教師可以先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獨立體會教材中準確的定義,邏輯地演繹,嚴密地推理,提出“問題”及“疑點”,而教師只是充當點撥與答疑。
例如,在學習“數列”這節內容時,我就要求學生先讀書,而后請學生來講解數列的定義,什么叫數列的項?什么叫數列的通項公式?數列的通項公式與函數y=f(x)有什么聯系與區別?讓學生自我理解領會數學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表語言),促進數學語言的內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是否所有的“數列”都存在通項公式,怎樣求數列的通項公式?等等。大部分學生覺得這樣上課“有勁”,對于少數自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重讀。并告訴學生:“讀之再讀,你準會覺得奇怪,昨天不懂的東西,今天竟然完全懂得了”。除了教材之外,還可以指導學生讀一些數學課外書籍,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知識,豐富學生的閱歷。
2.“導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是學生只會解題不會提問,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質疑,這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
“學貴有疑”,培養學生提問意識,首先應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情境;其次根據具體的內容,誘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聯想、猜測,提出概括性、質疑性、探究性和猜想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地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教師要善待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向“權威”質疑。
例如,在學習解不等式x>1/x時,我就讓學生自解、自評,并對所給出的解答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評論并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把不等式移項變形為x-1/x>0,然后通分求解。有的學生按x>0和x<0討論求解。這兩種方法經過討論都得到了全班的認同。這時又有一名學生提問,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x2,從而不等式等價于x3-x>0,也即x2(x-1)>0。這樣既可以去分母,又不需要分類討論。我充分肯定了這位同學積極思考的態度,然后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這個解法對不對?為什么?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可以推廣嗎?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每個人經過深思熟慮來回答問題,而不是憑直覺去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通過給學生提問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思考者、探索者、發現者,真正體驗到思考的成功與失敗帶來的情趣。
在“導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同時,還在“導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同時,還要輔導學生提問應遵循一定的規矩:要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要一步步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盡量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深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3.“導思”——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數學是什么?我認為數學是思維的科學。誰都知道,數學能夠啟迪、培養、發展人的思維,雖然也有其他學科或其他方式可以培養人的思維,但在深度、廣度、系統性等方面是無法與數學相比的。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時數學活動(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知識的教學”,許多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普遍認為:數學成果獲得的思維過程的價值遠比成果本身的價值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家的思維活動的成果,并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的職能是:夯實學生數學思維之基礎,指明學生數學思維之道路,指導學生數學思維之方法,解釋學生思維之疑惑。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這四個方面的“導思”工作,我認為其操作流程如下:數學家的思維活動(語言文字)→教材(備課途徑)→數學教師的導思活動(導學激發)→學生思維活動(點思解惑)→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在培養人的聰明才智和思維品質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創新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的數學教學要轉變教育理念,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在充分揭示數學邏輯化思維的同時,應加強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辯證的反思能力,使學生養成從一個新的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進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通過全方位的思維,尤其是從反向的思考,可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提高數學思維的品質。
4.“導研”——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研究和創新
數學的每一項重大的發現都蘊藏著眾多數學家的不懈追求與嚴謹、踏實、不畏艱難、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今天,我們的數學教學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善于思考的研究精神。正如米山國藏所指出的,即使一個人“從事的幾乎是同數學沒有什么關系的職業,原來學的代數、幾何、三角中的定理定律幾乎全忘記了,然而,數學對思維的訓練,還是有用的。”那種數學思維和數學精神會直接影響人的一生,這才是數學最廣泛的“實用性”,這才是我們要學數學的主要目的,這才是我們數學教育要追求的最高目標。有人就說“如果一個人望掉了他在學校里的學到的每一樣東西,教師要思考的問題不再是怎樣給學生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拋出盡可能準確的答案,而是怎樣引導學生一步步發現問題,一步步接近答案。”講自主意識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學的根本目標。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導讀”,“導問”,“導思”的目的,最終應歸根到“導研”上,即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那么怎樣“導研”?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入手:
其一,是立足于數學課堂教學,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東西,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其二,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一個形象生動,內容豐厚的對象,使學生深入其境,真正作為一個主體去從事研究。
其三,暴露思維全過程,不僅要給成功的范例,還應展示失敗和挫折,讓學生了解探索的艱苦和反復,體驗研究的氛圍和真諦。
例如在推導公式點P(x0,y0)到直線L:Ax+By+C=0的距離的時候,教材分析說:“設點P到直線L的垂線段為PQ,垂足為Q,求點Q的坐標,利用兩點距離公式求出|PQ|,從而得到點P到直線L的距離,這個方法雖然思路自然,但運算較繁。”
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思:這種方法真的很繁嗎?我看不見得!關鍵是弄清求什么?怎樣求?要求學生探索研究在其自然的思路下,研究簡潔的求法,學生求知欲旺盛,探索熱情高漲,從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得到解題的關鍵是求出x-x0,y-y0的表達式,怎樣求?大多數學生思維受阻,這時點撥:L和PQ的方程中有x-x0,y-y0嗎?學生馬上醒悟,PQ的方程:B(x-x0)-A(y-y0)=0中有,而L的方程Ax+By+C=0中沒有。再點撥:怎樣在L的方程中構造出x-x0,y-y0呢?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到下面的解法:
L:A(x-x0)+B(y-y0)=-Ax0-By0-C
PQ:B(x-x0)-A(y-y0)=0
兩式聯立解得x-x0與y-y0的值,根據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從而得到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d為:
正當學生欣賞之時,我指出:此法并不繁,只是沒有想到運用設而不求整體代換的思想來處理。所以我們要“不唯書,只唯實”,敢于挑戰,勇于探索,深入研究,積極求新。
總之,教學的意義不單是讓學生知道得更多,知識面更廣,更在于教會學生在知道別人的東西的同時,有能力和機會悟出自己的東西。這種“悟”的過程,離不開想象,離不開探索,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結論的交鋒。但或許正是這個過程,最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創造,學會創新,成就他們的天才。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縣古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