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兩堂歷史課,講授的內容均為《三國鼎立》,印象最深的是兩位教師對同樣問題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案例一】
師:同學們,曹操為什么要帶兵南下呢?
生:為了得到二喬。(教室里一陣哄笑)
師:又是你這個“搗蛋鬼”,少說兩句沒人當你是啞巴!
此生垂頭喪氣,滿臉委屈,嘴里嘟嘟囔囔,小嘴撅得老高,眼眶里蓄滿了淚水。
【案例二】
師:曹操為何揮師南下呢?
生:為二喬。(教室里同樣是一陣哄笑)
師:(面帶微笑)嗯,有意思!××同學,請問此話有何根據?
生:有杜牧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為證。
師:××同學很不錯!俗話說“文史不分家”,你能將文學與歷史結合起來,很好。但老師要告訴你的是,文學是以形象來表現主題,詩人杜牧不直言假如“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后吳國的命運,而以“二喬”的命運來暗示戰爭的結局,以小見大、借題發揮;而歷史則講求真實,不能虛構。同學們想想“二喬”在這里指代什么?
生齊答:南方。
師:完全正確,加10分!詩人杜牧寓莊于諧,運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機遇的重要。
原來哄鬧的課堂頓時變得寂然,同學們一個個微微頷首,興趣盎然。
不同的評價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非常在意老師與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恰當的評價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反之,教師的隨意教學,未加思考的語言,都可能對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乃至以后的成長與發展。上述案例一中,學生的回答是有創造性的,但是那位教師的評價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并予以當頭棒喝,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有可能會使這位學生對老師產生逆反甚至仇視心理,進而導致厭惡這門學科。案例二中的教師卻善于因勢利導,有效地利用了課堂生成性資源,讓課堂波瀾起伏,妙趣橫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推進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有效利用,可以促進預設教育目標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價值目標的生成。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運用適當的評價進行引導、挖掘、提升。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呢?
1.及時捕捉生成性資源。
當師生圍繞文本內容展開真情互動時,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此時,課堂上便會催生出層出不窮的課堂資源,一些極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縱即逝的。作為一個有“動態生成”意識的教師,要能夠敏銳地捕捉課堂上出現的生成性資源,恰當運用,促進教學進程和學生發展。
2.準確甄別生成性資源。
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資源都是有用的,需要教師憑智慧去判斷這些資源是否有效,然后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反之,如果處理不當,一些節外生枝的事件不僅不能成為課程資源,反而會阻礙課堂教學。
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能夠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適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生性質,引領學生共同進入發幽探微的教學境界。
3.睿智處理生成性資源。
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應像蘇格拉底那樣,做學生思想的“助產士”,為課堂生成的學生智慧“接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課堂資源不僅僅指學生正確而獨到的見解,也包括一些錯誤的信息。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正確的資源,同時,還要善待學生課堂出錯,利用錯點資源,拓展生成空間。
學生限于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決定了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適度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回歸正確的軌道。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嘗試、經歷磨練和失誤,最終變得聰明起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們通常看到的是錯誤的消極方面,因此,千方百計避免或減少學生出錯。但是事實上往往事與愿違,處置不當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其實,學生課堂上的錯誤正是教學的巨大資源。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教師對待錯誤要有良好的心態和一雙獨具的“慧眼”,要把錯誤看成是由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激活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生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只有讓“生成”走向“有效”,只有將“生成”與“有效”和諧結合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立體的真實的課堂狀態。如果一味追求生成目標,會使教學走向“無目的”的誤區和尷尬;如果漫無目的地制造生成,看似發展了學生,實質是誤導了學生,看似生成了精彩,實質是敗筆所在。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段話啟示我們: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應是充分挖掘課堂資源、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學中如果教師在不脫離文本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真實思想,在課堂中把握住教學中的生成資源,自覺地尊重、理解、接納并充分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資源,定能不斷激活學生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