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禮德
(浙江省臺州市農業信息中心,浙江 椒江 317700)
農業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如何發展農業信息化,提高管理和服務效率,卻少有報道,作者從當前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存在的問題和職能入手談點自己的看法。
因為農業信息化涉及農業生物技術、氣候、地理環境、農產品銷售等多個領域及其相關信息的采集、存儲、分析、計算、傳輸等多個環節,這要求農業信息化建設人員既要懂得農業科學技術,又要懂得信息技術。當前,農業部門絕大多數是農業技術人員,信息技術人員較少。近年來,各地雖然引進了一些信息技術人員,但這些人員對農業知識不了解或較少了解,不能將信息技術與農業有效結合,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如臺州市農業系統,目前專 (兼)職從事農業信息化工作共有25人,而懂信息技術的只有8人,這8人中有4人是近1年來剛進入農業部門,他們了解農業知識需要一個過程。
此外,當前農業部門領導雖已有了農業信息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對具體實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撐體系不夠了解,農業部門內部干部職工、鄉鎮基層農技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等,電腦操作水平較低,也阻礙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工作機制被認為是當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難點。信息系統的應用是一種創新,它不是把傳統的東西在網上一復制就完事,信息系統都很規范,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懈怠。往往新系統開始應用,但工作機制仍然是老的,總覺得信息系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時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工作措施,可能會導致信息系統應用的夭折。
進入21世紀后,農業信息化雖取得快速發展,但各地應用于農業管理和服務的信息系統屈指可數。如臺州市,2001年建立農業信息中心后農業信息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到目前只建有8個系統:農業信息網站系統、視頻會議培訓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產地編碼系統、浙大遠程教育系統、辦公室自動化系統、農資信用管理系統 (現合并到浙江省)、動物防疫檢疫管理系統、農業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推廣應用的有浙江省農民信箱系統、農村財務監管系統。這些系統有的還不夠完善。信息系統建設緩慢的原因有:一是信息技術發展快,信息系統需要不斷維護升級,一個信息系統建成后需半年左右時間的運行才能逐步完善,完善需1~2年,由于工作需求的變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又要升級,造成新系統建設緩慢;二是信息系統開發應用要改變舊的傳統工作方式,系統應用人員往往習慣于現有工作方式,改變傳統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此有抵觸情緒;三是缺少農業信息化規劃,我國農業信息化起步晚,研究不深,發展農業信息化都處在摸索中,很難做出有效的規劃;四是農業信息采集標準化程度低,指標體系不健全,采集方法還不夠科學。
信息資源開發不能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民對信息的需求。近年來,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的名詞使用率應是較高的,但是真正共享較難。一是農業體系內部各處 (科)室間、上下級業務主管廳局間共享難,缺乏信息采集渠道的合理整合和規范,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嚴重不足,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不能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二是政府各部門共享更難,由于部門利益和現有體制的原因,誰都不愿主動把自己的資源與別人共享,農業主管部門與同級人民政府、同級涉農機構、兄弟地 (市)缺乏穩定、快速的“三農”信息交換和共享渠道與機制,缺乏網絡、廣播、電視、電話信息臺、簡報、報刊、集市、會議、講座等各媒體之間的有機組合和搭配,這種狀況一時很難改變。
人們雖然都知道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由于信息化知識缺乏,并受傳統觀念束縛,造成信息化意識淡薄,工作中缺少信息化意識,與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有部分人在觀念上認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就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的事,就是農業信息中心的事。農業信息化是系統工程,農業信息資源的集聚、開發、分析、利用,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提高農業部門管理和服務的效率等等,這些都需要農業部門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僅依靠從事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人員是不能發展的。
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在本轄區內的職能一般是:制定種植 (養殖)業、農業機械化等農業各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并組織管理和實施,指導推廣農業生產適用技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資源配置,管理和指導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技隊伍建設,負責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動植物疫病防控,保證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經營管理:農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權流轉,承包糾紛仲裁,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等管理,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的建設與發展;農業行政執法,農業法制監督和農業法規宣傳,減輕農民負擔監督,農機安全監理;采集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信息,并為實現上述職能及時制定相應政策;承辦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根據當前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職能,以及信息化發展方向的要求,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抓好自身建設,創新體制和機制,建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系統,以適應高效管理的要求,更好地為社會公眾和廣大農民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服務,在推進農業信息化中發揮主導作用。
隨著農業信息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也逐漸清晰,農業主管部門要從當地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制定農業信息化發展中長期規劃,指導當地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明確自身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計劃,以規劃、政策指導和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市場主體微觀上的農業信息產業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高素質的人才是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關鍵。農業部門要與教育部門協調配合,大力發展農業信息科學技術教育,鼓勵高校對農業信息化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開辟社會化人才培養途徑,發展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利用各種辦學資源和條件,培育一大批緊跟農業發展需求的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開展信息技術普及教育,提高農業干部職工、特別是領導干部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信息化意識和應用水平。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舉辦國際研討會、博覽會、專業信息技術展覽會和信息化論壇,跟蹤國際信息化新技術、新趨勢。積極鼓勵信息技術人才走出國門,學習與引進國際先進技術。
農業部門與人事部門協調溝通,建立和完善縣級以上農業信息化建設組織機構,建立農業信息化研究機構,建立和完善引人、用人、留人的制度和激勵機制。加強農業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特別要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形成一批能跟蹤國際農業信息技術先進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和一支能適應21世紀農業信息化建設要求的專業人才隊伍。
“三農”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三農”信息涉及到黨委和政府各個部門,要不斷探索創新體制機制,制定各項工作制度,制定信息采集標準,健全指標體系,建立信息交換、共享、互聯互通的機制和方法,整合、規范、疏通各方面信息采集渠道,有序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管理,降低信息的采集應用成本,加強信息分析加工能力,提高農業信息的實用性、針對性,為農業管理和社會公眾服務。
農業主管部門自身要根據信息安全和保密制度有關規定,建設上下左右互聯互通,可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的應用網絡和信息發布平臺,這是建立一切信息系統應用的基礎。建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原則應是:統籌規劃、以用促建、共享共建、機制同步、分步實施、逐步完善。共應建設5個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
3.4.1 內部管理系統
根據實際情況建設:辦公自動化系統、考勤考核系統、財務 (財物)管理系統、檔案 (包括文字、影像、圖片)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電子政務系統、網上辦事等。
3.4.2 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農業信息管理系統
按照各地實際,可以建設若干個子系統,如農業資源管理系統,可分設農業用地管理系統,基本農田、標準農田、土壤肥力和生態環境等管理系統,以便準確、及時地了解土地開發與利用情況;農業生物品種管理系統,各種作物面積產量與分布、畜牧業規模與分布、種質資源等管理系統,以便準確、及時地了解各農業產業的發展情況,制定農業發展區劃,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化管理系統。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高效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分布與規模管理系統,以便準確、及時地了解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農業防災減災管理和服務系統。不同時期、各種農作物、家畜、家禽、各種病蟲害發生與分布、洪澇干旱區域與災情等管理系統,以便及時地掌握災情、疫情,指導防災防疫減災。
農村社會、經濟信息管理系統。農民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農村財務監管、農業人口變化、農民收入水平、農村道路等都是農村社會、經濟信息管理系統的內容。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服務系統。農產品生產源頭、質量安全追溯、檢測、綠色食品認證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服務系統,以便及時地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4.3 農業科技教育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
建設農業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知識、科技人員、遠程教育、農業標準、政策法規管理和服務系統,加強農業科技項目的管理,加強農業政策法規的宣傳,加快農業科技的普及,加快科技成果的交流與推廣應用,使農業科技人員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3.4.4 農產品、農資市場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
建設農產品與農資市場行情、農產品需求、農資需求、農產品流通等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搞活農產品流通市場。這里特別提出政府不要建立電子商務系統,這不是政府的職能。
3.4.5 農業行政執法管理和服務系統
建設農業法制監督、農資信用體系、農作物種子種苗 (含食用菌菌種)、種畜禽、蠶種、農資許可及監督管理、農機管理與安全監理、違法案件等管理和服務系統,保護農業生產正常有序運行。
浙江省農民信箱系統,是一個很好的信息服務系統,上述有些系統,可在深化和完善農民信箱系統的基礎上加以實現。
總之,農業信息化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人財物的投入,需要農業主管部門領導和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