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戴紅云,金曉峰,方哲紅,趙理強
(麗水學院 體育學院,浙江 麗水323000)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建設和諧文化的基礎,是中華民族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受到西方文化和現代競技體育的影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和發展形成沖擊,甚至使某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瀕臨消亡的危險[1]。因此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和傳承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傳承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本文就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傳承的必要性進行探討分析。
19世紀西方體育傳入中國以后,中國傳統體育受到了強烈的正面沖擊,至20世紀后期,西方體育已在中國社會占據了主導地位。就當前而言,西方體育文化已經成為現今體育文化的主流了,由于現代體育在中國的廣泛開展以及各種現代體育項目向人們的生活中擴散和滲透,由此而導致的人們對現代體育項目的認同和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和發展形成沖擊。所以在現代西方體育的沖擊下,在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體育全球化的帶動下,現代國際流行體育項目的涌人,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巨大的沖擊,現代體育方法與手段的廣泛普及,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更為狹小,更甚至于促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著流失和瀕臨消亡的危險。
在我國,長期以來在學校體育中,從教學大綱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所指定和進行的主要是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廣大的體育教師心目中,一提到體育項目,就認為體育項目是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等現代體育項目,向現代“奧林匹克”項目看齊。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體育中,雖然學校體育教學大綱規定教材的選編“要充分體現民族性和中國特色”,但在操作中,仍很少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各高校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仍以“武術”、“導引術(養生氣功)”為主,很少將其他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到大學體育教學課堂中。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一談到民族傳統體育就認為是武術,或者覺得民族傳統體育沒多大用處,所以,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是關心和支持民族體育工作的,眾多民族體育工作者經多方搜集和整理,陸續出版了涉及民族傳統體育的教材和相關書籍。這些著作的問世,為我們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仍然不系統。在體育學科的四個二級學科中,民族傳統體育同其它學科所進行的長期研究相比,人們了解得太少,未能引起廣泛的關注,發展也是相對薄弱的。而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設置仍以“武術”、“導引術(養生氣功)”等為主,其他民族民間體育被排斥于外。而且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是以“武術”為主,沒有專門針對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人才培養的專業。這樣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研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開發和利用是不利的,對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體系的整體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是不利的。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開展中有些項目受地域、場地、器材等的限制較大。如,藏族的賽牦牛、跑馬打槍,蒙古族的刁羊等體育項目就需在草原上進行,還需要有馬、牦牛和羊才能開展。劃龍舟需要河流、湖泊,還要有龍舟才能開展。而這些活動的開展條件某些學校或地區就不具備,影響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那些只有少數人能參加且受場地器材限制較大的項目是不利于教育教學需要的,缺乏推廣性和普及性,就很難列入教學內容中去。所以在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必須要考慮到場地、器材的因素,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改進,編寫教材,適合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廣泛應用。
一般說,體育教材的編撰,應根據人體生理、心理的變化規律,重點突出各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教材內容從淺至深,從易至難,形成一種遞進式系統。如,小學應以培養身體正確姿態,鍛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為主,間接繼承與傳播傳統民族文化;中學應以身體基本活動能力的提高、學習初級技能動作為主,間接繼承與傳播傳統民族文化;大學應以提高體育綜合素質能力、終身體育教育為主,間接繼承與傳播傳統民族文化。而目前的民族傳統體育教材的編寫沒有考慮到各個層次學生的特點編寫,階段性不強,比較籠統地對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技術上進行簡單的介紹,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是不成熟,制約了各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各項目的技術。
在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體育全球化的帶動下,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巨大的沖擊,現代體育方法與手段的廣泛普及,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更為狹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面臨著流失和瀕臨消亡的危險。所以,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意義重大。而學校擁有長期從事體育工作的體育教師,能充分運用學校的師資力量,將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挖掘、整理,使其更具科學性和規范化,適應學校體育教學,并引進到學校體育教學當中,既可以豐富體育教學資源,又能對民族傳統體育起到保護作用。部分民族學校,已經充分運用師資力量,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進,并引進到體育教學中,充實了學校體育教學資源,豐富了學校校園文化。同時,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用體育科學的原理對其比賽規則、器材設施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繼承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中富于生命力的部分,創造民族傳統體育所缺而又為現代生活所必需的新成分。這樣既豐富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想內涵,又使民族傳統體育更合理、更科學、更富有時代性。這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利用和保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
受到西方文化和現代競技體育的影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和發展形成沖擊,甚至使某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瀕臨消亡的危險。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是各級政府部門的一項艱巨的任務。自古以來,文化與教育唇齒相依,文化依托于教育得以傳承,課程是其中至關重要的載體,而學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這不僅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民族文化本身特性的要求[2]。而學校教育的優勢恰恰是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更為科學與規范。學校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相應課程,由具有專業素養的專門人才編寫教材,由經過培訓人員擔任教學,有相應的教學目的和計劃,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不再是隨機、任意的傳承,而是具有了較為科學而規范的傳承模式和依據。學校通過采取班級或其他形式的集體授課形式,選用的內容也具有典型性,通過集體授課形式,不僅能培養個體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可以在集體中形成一種互相促進、感染、傳播的氛圍,強化個體民族情感。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將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再現、保護與傳承,喚起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記憶,拓寬學生視野,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根深深扎在學生心中,使他們成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提升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國家民委和國家體育總局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務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有關規定,聯合下發了“民委發(2006)16號”《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應當充分認識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民族傳統體育是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開展群眾性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掘整理和研究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鼓勵和支持各類學校在開展現代體育教學和活動的同時,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和活動,培養民族體育人才。學校應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學校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并創造條件將民族傳統體育列為正式體育課程或鄉土教材。
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寓竟技性和技巧性、游戲娛樂性、藝術觀賞性、趣味參與性為一體的綜合體育活動,包括:傳統體育舞蹈,竟技性傳統體育項目,健身性傳統體育項目,娛樂性傳統體育活動[3]。將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進行挖掘、整理、改進、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并應用到體育教學課堂當中,豐富體育教學課程資源,而且還能體現體育課程的彈性和地方特色。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既學會一些集體運動內容,又學會一些獨立鍛煉身體的方法,為今后的健身活動打好基礎[4]。而民族傳統體育在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方面有極大的優勢,因為,民族傳統體育來自民間,扎根于民眾,具有濃厚的群眾基礎。另外,民族傳統體育技術簡單、易學、有趣,而且既可群體學習,也可單人練習,既適合青少年學生在校運動,又適合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及家庭人員進行健身活動。所以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終身運動習慣和促成學生形成終身體育觀非常有效的途徑,符合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
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長期以來教學內容重競技化,傳授形式重技術,不重視各種人群的需要,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由于教學內容單調重復,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而現行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及教材,基本按照競技運動的體系編排,不少項目在技術難度、場地、器材等方面難以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濃厚的趣味性,而且內容豐富、運動形式多樣,受場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較小,規則簡單,便于操作。所以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淵源,哲學思想,文化內涵,價值功能。改變過去單一的教材結構體系,做到教學內容的多樣化、靈活化和個別化以及教材體系結構的多元化,大力開展具有地方特色體育課堂。這樣不但可以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且還可以推動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現代競技體育的影響,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不夠清楚,加之民族傳統體育自身因素限制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各種民族傳統體育教材沒有考慮到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所以民族傳統體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和發展形成沖擊,甚至使某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瀕臨消亡的危險。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傳承,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和保護,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推廣普及與傳承,豐富大學體育教學資源,符合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要求,推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1] 段愛明,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變遷、傳承與發展[J].體育學刊,2005,12(2):54-55.
[2] 李榮芝,虞重干.體育全球化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4):86-87.
[3] 郭鴻.論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和文化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24(5):67-68.
[4]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