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軍
(株洲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基于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地方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侯建軍
(株洲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形成自身類型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株洲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地方性高職院校,在全面推進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從辦學模式、專業和課程開發、教學運行、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及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方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改革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是高職教育形成自身類型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績。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對于地方性高職院校而言,由于缺乏行業和企業背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目前,全國各地的地方性高職院校占有相當的比重,由于其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是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面臨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緊迫性更強,難度相對更大。因此,積極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地方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對于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地方性職業院校服務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株洲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由地方政府主辦的高職院校,沒有行業與企業背景,但學院依托多年的職教辦學積淀,積極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始終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互利共贏”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7年,株洲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毅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在多年合作辦學的基礎上,共同投資注冊成立了股份制教育集團——華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菁英”),該公司通過整合行業、企業、職業院校、政府及社會中的優質資源,形成了強大而專業的開發團隊,開發建立了一整套華大菁英職業教育標準 (包括職業院校管理標準及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合作院校通過導入華大菁英職業教育標準并按標準實施人才培養(華大菁英參與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共同培養的合格畢業生由華大菁英負責安排到合作企業群對口就業。該模式的優勢在于“六化”:一是合作模式體系化;二是中間組織企業化;三是合作產品專業化;四是運行機制市場化;五是合作管理標準化;六是合作效益最大化。通過實施“學校+公司”辦學模式,學院從原來的“點對點”小訂單培養進一步拓展為“點對面”、“面對面”的大訂單培養,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院以“華大菁英”為平臺,組建了一支由行業企業技術專家、人力資源專家、課程專家、教改專家、院校骨干教師組成的開發團隊,針對專業所面向的行業、企業和崗位群進行市場調研;通過對以工作任務和行動領域為主要內容的職業分析,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行動能力;通過對以學習領域和學習情境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標準設計,獲得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或課程模塊;按照工作過程(六步法: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技能提升(簡單—復雜,低級—高級,基礎—綜合)、知識學習(基于學生認識規律)三種邏輯有機統一的融合性原則,采用“串行”和“并行”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制定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過運行試驗、評估反饋,實現不斷調整、更新和優化。整個開發流程緊緊圍繞“職業能力”這一核心進行,形成過程開放、流程封閉的開發環路,周而復始,持續改進。
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頭腦風暴”、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虛擬社會、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將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知識、能力和態度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同時融入大量真實的項目、案例、職業規范和程序,讓學生研究現場的實際問題,體驗真實的工作情境,執行完整的作業流程,使學生在校期間熟悉工作崗位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手段、勞動組織、工作環境、工作過程,將知識學習、技能提升、能力培養以及素質形成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學院以“華大菁英”為平臺,會同合作企業群,共同打造一支企業歷練、“雙師”主體、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學團隊。一方面,廣泛組織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技能教學培訓與認證,提高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水平,以此促使教師實現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向“技能培訓者、人才開發者、職業教練和心靈導師”的角色轉變,每年選送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一線進行學習鍛煉,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合作專業的部分核心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由合作企業派出的現場技術專家授課,從而提高“雙師”比例,優化教師結構。通過與企業“零距離”接觸,使教師樹立市場觀念,理解企業文化,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促進教學與生產更緊密地結合。
同時,重點加強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以骨干教師為重點、有行業企業現場專家參與的專業課程團隊建設,使他們具有較高的高職教育認識能力、專業發展方向把握能力、課程開發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尤其是應用技術開發能力,能夠引領專業和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共建:學院實訓基地采用政府主導、企業支持、以學院為載體的三方互動資源共享的共建模式。政府、企業、學院三方分別立項,共同投資,共同確定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共同開發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共享:學院實訓基地實行區域共享,主動面向下崗職工和“三農”開展技能培訓,主動為區域內企業和社區提供優質的技能培訓服務、技術應用研發和職業技能鑒定,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培訓服務,為本地部分大中專院校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實訓與鑒定服務。
共贏:通過三方共建使學院實訓基地實現功能系列化、管理企業化、設備生產化、環境真實化和人員職業化。通過建立實訓基地市場化運行機制,使實訓基地的資源充分服務于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及周邊院校,從而成為一個區域資源共享中心,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
學院實行具有職教特色的“三元學分制”。“三元學分制”以學分制為基礎,遵循學分制的一般原則,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按照高職教育對人才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要求,將原來單一的學分形式分解為理論知識學分、專業技能學分和綜合素質學分,三類學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每類學分有一定的課時要求和相應的考核評價方式,學生在每類學分選修中有一定的自主權,以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要求。
按照全面質量管理要求,采用ISO管理思想和科學管理理念,依托“華大菁英”,制定了54個標準管理體系文件,以此規范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使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標準化、流程化、系統化,確保教學過程控制與教學品質管理。同時,采用標準化的開發流程、課程大綱、教學指導書、課程指導書、教材等,確保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完成。
促進了學院教學的改革與建設 學院以“華大菁英”為平臺,合作開辦了計算機硬件與外設、電子產品質量檢測、模具設計與制造、人力資源管理、大客房服務與營銷、高級文秘等6個專業,同時導入了這6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所有參與合作班教學的教師均通過了“華大菁英”的培訓認證,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水平;核心專業課程(含實訓實習課程)通過“華大菁英”派出的企業專家授課,提高了“雙師”比例,優化了教師結構;通過導入“華大菁英”的教學管理標準體系,全面提升了學院教學管理水平;按照合作企業提供的方案,全面優化了學院實驗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通過合作專業的試驗、示范和輻射,帶動了其他專業的建設發展和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同時,學院通過“華大菁英”,在2008年成功實現了與東方標準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的合作,雙方簽訂了 “校企聯合人才培養計劃”,建立了東方標準國際IT學院;2009年,學院成為中部地區唯一的上海通用汽車ASEP項目指定教學院校;2010年,學院成為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員工培訓中心和深圳華強實業湖南地區人才培訓基地,校企雙方共同培育社會急需的IT類、汽車類、動漫類等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提高了師資隊伍的觀念與素質 為適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新要求,教師參加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的主動意識明顯增強,積極主動地外出參加學習培訓、進修提升和技術服務的現象蔚然成風。目前,學院已有120多名教師考取并攻讀碩士研究生,100%的專業教師都到企業生產一線參加學習鍛煉和技術服務。同時,學院通過政策導向、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等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持每年選送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帶薪”實習,堅持在寒、暑假期成批選派教師到企業生產現場鍛煉,定期選送骨干教師外出學習進修,經常開展對教師的業務培訓,廣泛舉行各種教學技能競賽活動,積極鼓勵教師進行教改實驗、參與企業技術服務等。近三年來,教師參與各種技術開發和應用項目研究達58項,有5名教師獲省、市“技術能手”稱號,有2名教師獲得國家專利,有6名教師在省級教學、技能比賽中獲一等獎。通過校企共建,教師的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2010年,學院成為湖南省中職汽車類、計算機維修類專業師資培訓基地和株洲市中職財會類、文秘類專業師資培訓基地。
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近三年來,我院學生參加省、市勞動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考核鑒定,合格率均在99%以上,優秀率達45%;在國家、省組織的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比武中,我院參賽選手獲10個一等獎、20多個二等獎;學生社會活動能力強成為我院的一大特色,在株洲地區各重大文藝匯演、各類文化節和各項接待任務中,都有我院學生參與的身影和亮麗的風采。近年來,我院學生在參與的各項文體、技能競賽活動中共獲國家獎項25個,省級獎項30個;我院近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達到95.7%,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8.6%。由于我院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好評,上海通用、東方標準、株洲南方閥門等多家企業分別在我院設立了優秀學生獎學金,以此吸引學生參與企業的“訂單”培養,使學生成為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實踐的最大受益者。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陳忠林.“學校+公司”職教辦學模式探索[J].職教論壇,2007,(18).
[3]侯建軍,陳忠林.三元學分制: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制度創新[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6).
[4]侯建軍,陳忠林.“五位一體”職教辦學模式的構想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5).
□有話職說
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雷鋒
G712
A
1672-5727(2011)08-0027-02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學科研究基地課題《地方性高職學院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XJK08BJD012)
侯建軍(1973—),男,湖南株洲人,株洲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教務處處長,主要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