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煒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簡說*
李煒煒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近年來,高職學生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積極引導高職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及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其相輔相成。思政輔導員應從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人文關懷不足的問題及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一新的提法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精神,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視野,是對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著力點。據統計,2008年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萬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中,高職學生有近300萬,高職教育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高職學生群體,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細致研究,加強人文關懷,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簡而言之,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大學生,應該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人文關懷,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素質、提升學生人格魅力,因此是具有人文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可以促進學生的德與智、生理與心理、內在與外在等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使其保持自身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及可持續性。
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學生對學校、對政治輔導員的依賴性更強。新時期大學生占主流的是“90后”的學生,這些“90后”不僅具備了普通高職學生的一般特點,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方法更加靈活、思路更加廣闊 在新時期,物質化社會更加發達,新事物、新思維不斷涌現,這些都強烈吸引著高職學生,如名牌服飾、高端電子產品等都大大受到他們的歡迎,網絡的快速流行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對博客、網絡游戲等新事物接受較快。他們希望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追求個性張揚,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乃至追捧,這導致高職學生缺乏謙虛好學的態度,往往驕傲自滿、任意妄為。根據新時代高職學生的這些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更加靈活、思路更加廣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采取豐富多樣的思政教育方法,改變以往面對面交談的單一方式,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如騰訊QQ、論壇或博客留言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育思路也要改變,應有針對性地幫助高職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其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突出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崇尚享樂主義的思想,不能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90后”學生身上表現更為突出。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對生活條件有更高的要求,家長也竭盡所能為他們創造條件,無形中使他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主的不良習慣。部分來自農村或偏遠山區的貧困學生也改變了以往樸實、刻苦學習的作風,不理解家庭的實際困難,反而更加追求自我滿足,竟然出現入校不久就要求退學的現象。“90后”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化差異,即成熟與幼稚并存,奮斗與頹廢并存,激情與淡漠共存。這些都導致“90后”學生不關心家人、不關心國家和社會,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對于“90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偏重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教育,要教育學生認識社會、認識國家,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引導他們勇于面對挫折和困難,不逃避現實,也不自暴自棄,而是積極主動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注重職業技能教育,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職學生的高考成績普遍屬于中等偏下水平,有不少學生存在厭學心理,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并非自主選擇專業,多數是家長決定的,所以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個別新生入校不久就要求退學。這種抵觸情緒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職教育注重的是職業技能培養,教師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側重實際操作訓練,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就會影響職業素質的提升。因此,在新生入校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側重專業介紹,使新生全面了解所選專業的發展前景、就業領域等,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要強調職業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正確認識高職生與本科生的本質區別,激發其學習熱情。
對高職學生的定位不準確 對于高職教育,很多人往往都將專業技能的培訓擺在首位,強調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及形勢政策教育,最終形成了高職學生技術熟練而人文素質不高的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不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往往偏向于傳統形式,缺乏創新。對于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需要更加靈活、思路應更加廣闊,這樣才更容易被他們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不及時,不能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既要認真堅持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則,又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觀念、內容、方法和機制的創新。然而,現實情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新不及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做到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人文關懷缺乏足夠的認識 一些高職院校把專業技能的培養擺在首位,突出高職學生的實際操作學習,大力支持各專業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等活動,增加實踐經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更談不上人文關懷了,這樣日積月累,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
未能掌握學生特點,忽視高職學生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尊重、了解學生,著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有其獨有的特點,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他們的特點,忽視了他們的需求,就會出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脫節,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泛泛而談,最終形成高職學生雖技術熟練而人文素質不高的局面。
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引發的思想問題與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出現了一系列消極的負面新聞。高職學生的社會經驗少,缺乏對真、善、美的鑒別能力,對困難與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差,往往心高氣傲,我行我素,不愿意與人溝通或傾聽他人的建議,導致他們較容易憑借個人的主觀想象判斷事情的正誤,極易產生思想問題,做出某些過激行為。
在對高職學生強化技能訓練的同時,一定要把德育擺在第一位,把思想道德素質作為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加強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
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素質與專業技能 應同時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這兩支隊伍,一方面加強理論課的學習,另一方面加強政治輔導員的人文關懷及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疏導機制。教育者的政治素質與專業技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質。理論課專職教師要通過理論學習或課程進修的方式提高專業技能,學校可以為政治輔導員聯系國家公務員、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方面的專家能手,從人文關懷及心理輔導方面傳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輔導員的政治修養。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將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采取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加強人文關懷 現代學生的適應力和接受力都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各種形式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政治輔導員可以采取談心的方式,借助語言和情感的交流,使學生敞開心扉,耐心傾聽學生的苦惱,增進師生的信任度、默契度,以此落實輔導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新生入校之初所產生的心理落差會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教育者應抓住時機,做好細致入微的工作。隨著社會科技的發達及網絡的盛行,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如騰訊QQ、論壇或博客留言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應具有針對性,加強對弱勢學生群體的關懷 高職學生中存在一部分弱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學生等,這部分學生往往表現出性格內向、與他人隔絕、不愿與外界溝通、有強烈的自尊心等特點,這些特點容易使他們脫離集體,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導致他們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判斷是非。政治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應該實時關注弱勢群體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充分尊重學生,主動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積極鼓勵其參加學校、社會的各種集體活動,使他們感受到大家的關懷。輔導員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通過朋輩交流的方式,更加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預防和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消除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 高職學生的社會經驗少,對社會上的一些負面新聞容易產生消極的看法,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為學生樹立正面的典型,進行正面的引導。學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大型活動,如學雷鋒活動、學生紅色經典系列活動,或者邀請社會上有著良好形象的社會工作者、文人學者等,為學生做各種精彩的講座,以這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指引學生,使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鮮明的特點,只有更好地融入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使工作開展更加便捷。要進一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管理當中,建立長效機制,使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結合起來。思政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要求每位輔導員實時掌握“90后”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強人文關懷及心理健康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引導新時期的高職學生高標準要求自己,這是現代高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1]羅麗華,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的建構[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8,22(2):92-93.
[2]何華莉,等.試析高校中的“80后”輔導員與“90后”大學生[J].黑河學刊,2009,(2):122.
[3]鄭永廷.從《立德樹人》看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與發展[GB/OL].(2009-08-06).http://news.jyb.cn/book/rdss/ 200908/t20090806_299958.htm l.
[4]袁建華.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9,(3):173.
[5]白洪興.淺談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實踐為例[J].今日科苑,2009,(6):236.
[6]李添瑜.淺析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理念[J].湖南農機,2009,36(2):83.
[7]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G715
A
1672-5727(2011)08-0036-02
*本文系浙江省職業技術院校黨建研究會2009年度科研立項項目《高職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體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李煒煒(1982—),女,浙江麗水人,碩士,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財貿管理分院政治輔導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