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娟
(連云港市高級技工學校 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
王健娟
(連云港市高級技工學校 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本研究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支撐,以全面質量管理(TQM)理論和ISO9000質量管理系統理論為指導,將先進的企業質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教學質量管理領域中,對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中職教學質量信息系統進行探究。
人才培養模式;中職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是連云港市高級技工學校承擔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重點資助課題。課題組成員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實踐,將行動研究與理性思考、體系建構與學校發展相結合,以國家宏觀政策為依據,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初步構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到2007年招生規模已達到800萬人,預計到2012年,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規模將超過普通高中教育。在中職教育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的過程中,中職學校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方面,受高校擴招影響,生源數量逐年減少;另一方面,職業學校招生實行登記注冊入學,這導致了生源質量無法保證,使得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建立適應職業學校發展的質量保障體系,是今后一個時期中職教育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突破口。
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已由傳統型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新型模式轉變。如何適應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學改革,確保教學質量,使中職學校成為社會歡迎、家長放心、學生滿意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這是中職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發現,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引發的教學質量問題是普遍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中職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成為保障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目前,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標準的應用范圍已經由制造業擴展到政府管理機構、金融機構、房地產、航空和各類教育機構等39個行業,其中教育排在第37位。據統計,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日本等2000多所學校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以荷蘭、瑞典和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模式,主要強調教育質量保障是從外部運行;美國模式是在市場機制中發揮作用;英國模式強調學術團隊自我管理,屬于保證模式,其自治程度比較高。另外,國外的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主要是采用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來實施,如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和雇主,則由雇主集團委托行業協會對企業方的職業培訓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由政府重點對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德國的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美國的社區學院、英國的多科技術學院、法國的短期技術學院和高級技術員班等,都是在教育投資方的監管下運行的。
國內關于ISO9000標準引入到高等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概念和內涵,以及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建立和監控體系的研究等。國內一些高等職業院校也逐步建立了質量保障體系,如廣州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運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等。但是,對ISO9000標準在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研究都圍繞體系構建問題,而很少涉及如何實現有效運行。因此,研究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本課題在引入先進的全面質量管理理念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校、政府、學生(家長)、行業、企業等不同主體的需求,關注影響教學質量的所有因素,加強對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和持續改進,從而建立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程序化,具有高度自我約束、自我完善機制的中等職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本課題根據要求確定以下三個研究目標:(1)通過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內涵和特征的研究,依照教學質量形成過程,建立不同評價主體和評價目的的標準體系,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價。(2)通過對監控主體和監控客體的研究,建立教學全過程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監控體系。(3)通過對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的綜合研究,在本校建立與之配套的信息采集、處理和反饋系統,并進行試驗和運行。
對三個目標進一步細化,可分為六項內容:(1)中等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當前的辦學重點是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此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2)學校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建立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健全學生校內外實訓、實習教學機制,為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3)在職業學校中樹立起四個觀念:教育服務觀、教育顧客觀、全面質量觀、過程控制觀,樹立一種教育服務新理念,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學校教育服務的直接顧客,學校將學生的需求和滿意度作為開展工作和謀求發展的出發點。(4)教學實施過程就是教學質量的生成過程,加大對教學過程的研究是建立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思路,質量標準體系是將教學質量形成過程中的教學輸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作為評價切入點,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價。(5)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原有監控體系監控主體單一、監控項目片面的缺點,以教學過程作為監控主線,構建校內外監控體系,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擴大監控范圍,彌補頂崗實習教學的監控盲區,構建完善的具有中等職業學校特色的教學管理監控體系。(6)通過對信息化反饋系統的開發,為學校部門之間、師生之間、校企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平臺,以快速、高效、準確地獲取教學相關信息,增加溝通機會,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規范管理,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教學服務提供有效保障。
行動研究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式,但作為一項研究不僅要有政策依據還要有理論支撐,更重要的是對課題的理性思維和理性概括。本課題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力求在認識上有所創新和轉變。
(一)關于中職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目前,國家提倡中職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教、學、做合一,堅持教學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融通,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積極推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歸納中職學校采取的具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訂單式”、“2+1頂崗式”和“工學交替式”三種模式。
第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學校針對企業的人才需求,與企業簽訂定向人才培養協議,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和實習,在人才培養上實現 “零距離”對接。存在的問題:首先表現在教育教學中心的錯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很容易導致“以企業為中心”,學校的一切教學工作服從企業生產安排的片面指導思想,教學計劃隨意改動。另外,該模式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就業目標,但學校人才培養有周期,企業一旦轉產、效益滑坡,學生將面臨很尷尬的處境。當初針對企業特定需求而“量身打造”的技能培訓就難以適應其他企業的需求,導致學生轉崗困難。
第二,“2+1頂崗”人才培養模式是學生在學校進行兩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訓,第三年到企業頂崗實習。“2+1”模式是一種綜合教學機制,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存在的問題:由于學生要在企業實習一年時間,加大了學校對學生監督與控制的難度。特別是將學生分散安排進入不同企業,不僅使管理變得松散,也會造成學生實習課題不一致、“教”與“學”嚴重分離的現象,影響了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些企業對學生實習重視不夠,不能按照實訓的“六定”實施,導致用非所學。
第三,“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學校一種較為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稱為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指職業學校學生在企業操作與學校學習交替進行。存在的問題:一是企業認為,學生到企業實習鍛煉是給他們增加負擔和麻煩,有可能會打亂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二是企業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安全問題,許多企業即使勉強同意,前提是出了安全問題一切責任由校方負責;三是國家對校企合作政策傾斜力度不夠、吸引力不足,我們期待著國家盡早出臺相應的配套優惠政策,促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關于ISO9000標準在教學質量管理中應用的思考
在學校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形成了對“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新的認識和新的理解,建立了新的思維。主要有以下四點認識:
教育服務觀 體系標準將學校的產品定位于服務,樹立起一種教育服務新理念,學校的產品是服務,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校長和教師是為學生和學生家長服務的,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校長和教師的服務質量,確定了學校是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提供合格教育教學服務的思想。這個定位將使學校、教師與學生建立起一種新型的教學互動關系,推動了學校整體工作向著更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教育顧客觀 顧客是指接受產品的組織或個人,這里指的是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決定學校能否生存并發展的“顧客”就是學生,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學校教育服務的直接顧客。學生的需求和滿意度是學校開展工作、謀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教育顧客觀,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為關注焦點”。
全面質量觀 全面質量觀就是全面、全員、全過程質量控制觀,就是要求教師、學生、教學輔助人員、教學管理人員等共同參與并接受全面性的管理,是對教學過程的每個因素、每個環節的全方位管理,是對招生過程、就業過程、教學過程、輔助教學過程等所有過程的質量管理。
過程控制觀 這是一種注重過程、注重循環、注重改進的方法觀,以PDCA表示,PDCA又叫“戴明循環”。這種循環可用于各種管理中,如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課堂管理等,PDCA強調規劃、做事、研究結果并采取措施來創造持續性的提高。在管理過程中運用PDCA循環,可以準確地把握和控制每一個管理環節,做到有的放矢,從而保證管理質量逐步提高。
本課題從對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中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分析,在構建本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兩年真實運行的實踐得出以下結論:(1)必須重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影響中職教學質量的所有因素,關注學校、政府、學生(家長)、行業、企業等不同主體的需求,提出必須著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人格素質的全面評判,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建立以綜合素養、技能水平、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具有中職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以學校內部評教、評學及用人單位的有效信息反饋為主體的多元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2)必須完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在我校貫徹ISO9000標準的基礎上,研究中職學校實行校系二級管理模式后出現的新情況,對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有關文件進行修訂和完善,提出要加強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下,特別是頂崗實習階段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監控,加強對學生人格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加強對監控結果的處置控制,特別是促進持續改進,從而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中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3)必須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教學質量信息系統。提出要根據教學質量監控的不同主體、不同內容、不同時段及信息采集的不同方法,通過網絡平臺構建真實、暢通、有效的教學質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饋系統,并能夠與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和學校管理系統進行有效鏈接,為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和持續改進提供基礎平臺。
第一,在內部保障體系實際操作過程中,作為主體的教師和學生所具備的理念與體系運行的要求不同步,導致體系運行效度受到影響。
第二,在外部保障體系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出現了信息和數據采集出現偏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系運行的效果。
第三,本課題主要從政策研究、評價研究、監控研究、信息反饋等四個子課題并結合我校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由于能力所限,所研究的范圍對本課題的支撐點不夠全面,子課題所研究的深度、廣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1]周濟.解放思想 改革創新 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8-04-03.
[2]林艷.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模式,持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管理觀察,2009,(17).
[3]周茂東.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踐——以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3).
[4]劉芳武.對教育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幾點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0).
G710
A
1672-5727(2011)11-0022-02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項目編號:B-a/2008/02/005)
王健娟(1963—),女,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市高級技工學校教授級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