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新,張曉麗,姚榮芬,馬明娜
為了促進自控鎮痛技術在臨床更好地應用,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模式,即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以期促進手術后產婦掌握鎮痛知識,降低回叫率,增加鎮痛滿意度,提高臨床工作效率。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09年5月—12月行擇期剖宮產手術的病人76例,年齡20歲~40歲,將單號床位 38例作為實驗組,采用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雙號床位38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兩組均為足月妊娠初產婦,無手術外傷史,手術方式為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麻醉方式為腰硬聯合麻醉,術后均采用靜脈自控鎮痛(PCA)48 h以上。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年齡、孕周、剖宮產原因、產后出血、新生兒性別、體質量、阿氏(Apgar)評分、鎮痛方式、術中用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產婦認知正常,無語言交流障礙,預計術后住院時間至少5 d,愿意并能夠參加本次調查。
1.2 方法 對照組:術前1 d護士隨同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訪視,應用小冊子、圖片、PCA模型向病人講解PCA鎮痛的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術后隨時對病人給予指導,對鎮痛期間的各種不良反應教給其應對方法,泵機故障時及時有效解決[1]。實驗組在對照組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病人的健康需求按系統化整體護理程序,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健康教育。①做好術前評估;②設定個性化教育目標;③制訂健康教育計劃并實施;④評估PCA效果。如產婦對鎮痛效果不滿意,護士應對健康教育的方法、內容進行重新分析并調整。實施過程中采用分階段、有重點的指導方法。術后6 h內重點講解泵機作用原理及安置部位、按鈕使用方法及時機等。術后24 h內重點講解管道護理的注意事項、鎮痛藥副反應的處理。術后48 h內重點指導撤泵時機及自我護理行為的建立。健康教育實施者由經過鎮痛知識培訓合格的病房護士執行。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問卷,經護理專家審閱和預試驗,反復修改而得。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回叫例數、回叫次數、回叫時間、回叫原因及病人對護理滿意度。調查者將回叫原因、時間進行分析歸類,有針對性調整教育計劃并實施。

表1 術后48 h內回叫情況比較

表2 術后48 h內回叫原因比較 例次

表3 術后48 h內各時段回叫情況比較 例
研究顯示,實驗組產婦的回叫率低,不良反應少,鎮痛效果得到保證。由于接受健康教育的產婦個體需求及接受能力不同,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教育對象的接受能力[2,3]。實驗組對產婦的接受能力、疼痛需求進行充分評估,教育目標合理,同時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注重收集反饋信息,及時評價健康教育效果,使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完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讓手術產婦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自控鎮痛的知識,對自控鎮痛效果滿意。因此,護士對回叫原因進行評估、分析,以期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指導,如產婦對鎮痛效果不滿意,及時調整健康教育的方法、內容,使之更符合“以人為本”的系統化整體護理內涵。雖然產婦術前對作用原理、使用方法、藥物副反應有一定了解,但術后因為緊張、焦慮往往表現得不知所措,需要護理人員有計劃、有重點地耐心指導。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對于鎮痛不足者分析其心理需求,泵藥使用頻率,找出原因給予重點指導。對于產后哺乳及按壓子宮等專科操作引起的疼痛,事先向產婦說明,取得產婦合作。待自動追加藥量后方可進行操作,從而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滿意率。且由于產婦剛剛經歷分娩的喜悅和手術的痛苦,心理極不穩定,并且需要掌握母乳喂養等新知識,產婦的心理壓力較大。分階段、有重點的健康教育便于產婦的理解和接受,指導內容切合實際,符合產婦的心理需求。因此,實驗組產婦的回叫率低而滿意率高。
據報道,平靜呼吸、疼痛評分超過3分時,將明顯妨礙病人的活動[4]。實驗組健康教育方法合理、內容完善,有利于母體的恢復及母乳喂養新生兒,從而促進純母乳喂養方針的貫徹實施,提高臨床護理工作效率。同時在實施過程中,護士耐心、細心的指導贏得了產婦的信任,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奠定了基礎。
[1]閔宏瓊.開腹術后病人自控鎮痛泵應用的常見問題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09,7(6B):1574-1575.
[2]錢丹.健康教育是開展母乳喂養的基礎[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1):681.
[3]馬增香,李建琴.婦女四期的健康需求與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5):388-389.
[4]Page GG.Surgery 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and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J].AACN Clin Issues,2005,16:3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