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玉
(大連鐵路衛生學校,遼寧 大連 116001)
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陳明玉
(大連鐵路衛生學校,遼寧 大連 116001)
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體系指標
《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指出,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切實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把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勝任工作崗位、順利就業作為衡量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
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明確指出,護理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應體現能力本位原則。其基本精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護理職業發展觀,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并貫穿于在校教育全過程。此外,還提出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方案,突出知識、技能、態度培養,突出解決問題、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護理行業提供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健康需求變化的實用型人才。國家從宏觀上提出了護理人才培養目標,但究竟如何培養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仍是中職衛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為此,筆者申報了“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課題,通過文獻資料法、.理論分析法、德爾斐法、數理統計法構建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為目的,把教育方針、培養目標、綜合素質理論與護理專業發展需要相結合,這對中等護理職業教育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21世紀人才重要的3個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二是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知識結構;三是具有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完善人格[1]。據此特征,筆者設定了思想道德素質、職業能力素質、身心素質3個一級指標。
思想道德素質反映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與法律素質等。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強調:“我們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松。”可見,思想道德素質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此外,對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來說,對其進行思想道德素質評價還具有特殊意義。這是因為護理工作體現著以關愛、尊重為核心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一種對執業者思想道德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因此,對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思想道德素質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提高政治覺悟水平、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其職業行為符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最終成為具有高尚護理道德、遵紀守法、敬業奉獻的高級護理人才。此外,開展思想道德素質評價,對于扭轉重專業能力訓練、輕職業道德培養現象具有十分現實的導向作用。
該一級指標下有思想素質、道德素質2項二級指標,較全面地界定了畢業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所應達到的具體要求。2項指標權重問卷調查結果是:思想素質占30%,道德素質占70%。思想素質是畢業生從事社會活動必需的內在基本條件和政治品質,是畢業生全部素質的靈魂。它涵蓋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態度。護理工作者應具備以下思想素質:把病人利益放于首位,把維護生命、解除病人痛苦看得高于一切;尊重病人的價值、個體獨立性及自主權,維護其尊嚴;公平對待具有不同社會背景的病人,確保提供沒有歧視的護理服務;能夠認識到護理工作是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高尚工作,愛護病人、關心病人;熱愛護理事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有為護理事業獻身的志向和愿望;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對病人態度和藹,有耐心。此外,還要具有救死扶傷、敬業奉獻精神;能認真、嚴格遵循護理專業倫理道德原則,履行護士基本職責;提供符合專業倫理標準的護理照護,忠實于病人的利益,不做有損于病人身心健康的行為;具有慎獨精神和自律意識。
職業能力素質是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進行護理實踐、開展護理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職業能力要求,也是質量評價的重點。從各指標權重分布可見,職業能力素質評價要素占50%,比重最大。由于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具有職業指向性,即他們未來的工作場所在臨床一線和社區,因此,使之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以適應未來工作需要顯得尤為重要。
能力是從事一項工作必備的知識、能力、技術最低標準。從這個角度上說,對能力的評價就是確定這個人是否已經具備了從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術[2]。知識體現著人的認識能力,實踐及職業能力體現著人的改造能力,二者整合起來,形成了處于現實狀態的能力[3]。
綜合以上看法,我們將職業能力素質分為知識素質、專業能力、關鍵能力及工作績效4個指標。工作績效是知識和能力在護理實踐中的綜合體現,即工作效果的集中反映。把工作績效納入職業能力素質結構,是基于它作為知識和能力的效果指標,可以體現整個職業能力評價的完整性。4個指標權重調查結果是:知識素質占30%、專業能力占20%、關鍵能力占20%、工作績效占30%。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士知識結構應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構建“T”型知識結構,即由支柱作用的縱向知識(主要是醫學基礎理論和護理科學基礎理論與技術)和起基礎作用的橫向知識(主要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構成,只有將這2種知識有機結合才能促使護士職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知識雖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卻能夠提高行為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更是提高護理實踐能力的基礎[4]。
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知識素質:護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科理論知識,護理心理學、健康教育學理論知識;疾病預防和健康保健知識、健康評估技能知識、基礎護理技能和專科護理技能知識、急救技能知識、護理文件書寫能力;基礎醫學知識(如生理學、病理學等)。此外,還應具備倫理學、法律、社會學、哲學、美學等相關知識。
身心素質是畢業生質量評價的重要方面,它分為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2項指標權重是:身體素質占50%,心理素質占50%。
(1)身體素質是遺傳上獲得的先天特質,是一切素質的物質基礎和保證,是畢業生發展的基礎。身體素質內涵是:具有良好的職業形象和氣質,儀容自然端莊,衣著整潔協調;舉止穩健,言語得體;身體健康,適應不同強度和班次的護理工作,尤其能勝任夜班工作。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只有具備上述身體素質才能適應高強度護理工作,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2)心理素質是指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護士職業能力的基礎,是護理過程中應具有的心理狀態和特點。它是人的深層次特征,是決定人們行為和表現的關鍵要素。劉長英認為,21世紀護士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包括:專一的注意力,敏銳的觀察力,獨立的思維能力,良好的記憶力,穩定的自制力、調節力,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等。我們按照知、情、意結構,將心理素質劃分為認知、意志品格、情緒調節和自控能力、個性心理品質,這基本涵蓋了文獻中心理素質的各項內容,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醫療、護理模式的轉變,專業培養目標將隨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從行業要求出發,從發展角度出發,不斷調整、完善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使學校教育與崗位需求保持動態平衡,保證培養出適合崗位需要的高質量畢業生。
[1]宋麗華,董廣芝.構建畢業生質量評價體系初探[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6,4(3):49~50.
[2]吳雪,馮美麗.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的評價方法[J].現代護理,2005,11(1):72~74.
[3]肖化移.高等職業教育評價標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4]萬學紅,曾誠.全球醫學教育最低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G420
A
1671-1246(2011)05-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