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燕飛
(安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它把哲學的焦點從抽象轉向現實世界,通過對人的實踐意義的深刻全面解釋,強調了實踐的意義,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實現了對傳統哲學的超越,在哲學史上起到了革命性的變革意義。
馬克思洞悉了傳統哲學中形而上學離開自在的抽象的自然理論的根本缺陷,他認為:“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結合起來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肯定,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而他的根本出發點則是實現人及其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他提出哲學的焦點應當從抽象的物質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人類世界”,不應當脫離現實世界探討抽象的存在,應當把注意集中在自己身上。
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在歐洲發展的時代,資產階級在取得勝利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社會性的問題,自然經濟向商業經濟的過渡導致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馬克思認為,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人們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哲學應當回到人間,來關注人類解放。馬克思認為:“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1]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般的抽象人道主義,而是真正去關心勞動者——這些占社會大多數人口卻被欺壓的人們,他認為無產階級是一個“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的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獲得自身解放的階級,所以他以人類和無產階級的解放為目標——將哲學的研究的“世界何以可能”轉向為“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在做出了這種轉向后,馬克思開始追尋理解世界的依據,最終他發現了這個依據就是“實踐”,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改造才能使自然賦予新的尺度即社會性。所以馬克思提出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
在尋求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答案的過程中,馬克思認為哲學的焦點應當從宇宙本體轉向人類生存本體。馬克思指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2]人類在實踐中存在,實踐是人存在的方式。馬克思當時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要改變現實,就要通過實踐去改變,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是“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那么哲學家們要做的不再是去解釋世界,而是去改變世界。實踐是改變世界、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關于人類解放的問題,既是科學問題,又是人學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從人與自然與社會這樣的雙重性中去把握,從世界觀的角度回答人類解放的問題。馬克思的目標是實現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以及人類的解放,在此指引下,他認為要消除個人力量轉化成物的力量,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馬克思對勞動異化理論的關注為其唯物主義理論提供了批評的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有著重要的當代意義,歸納來看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對我們區分和認識舊哲學的意義,對理解實踐的意義,對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自然是在理解和比較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之前舊哲學的基礎上,這對我們認識以往的哲學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從他們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中看到舊哲學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文藝復興到黑格爾時期的西方哲學,他們提出的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哲學,而是以神為中心的哲學,在這一時期,哲學家們創造的理性精神,謳歌人本身具有的理性能力,頌揚了人的主體性,反對貶低理性,尊重和發揚人的理性。另外,以往很多教科書對我們理解舊哲學的指引上有失偏頗,比如認為過往舊哲學的辯證法是與唯物主義相分離的,這說不通,但是沒有形成一套具體的理論,然而在馬克思這里形成了,這是因為,馬克思使得天國的理論來到了人間,將一些主觀的東西變得客觀,不再是猜想與臆斷。從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于舊哲學并不是籠統地一概否定,他的辯證法思維藏匿在唯心主義體系中,他的辯證法是具有革命性的。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是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他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他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把黑格爾的辯證法一并拋棄了。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以及費爾巴哈的基本內核,并占有了豐富大量的感性經驗材料,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相結合,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其次,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當代價值,對理解實踐的意義也尤為重要。馬克思哲學的產生宣告了那種超越實證科學的玄思哲學的終結。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實踐一直是一個尤為重要的議題,抽象的理論離開了現實就變得毫無意義可言。馬克思認為哲學沒有任何單獨存在的權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實證科學的各個不同部門之中,因而哲學家試圖繞過實證科學直接把握世界只能得到思辨哲學而得不到科學的哲學。然而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并不能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相區分。黑格爾的絕對觀念也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強調從實踐出發,但那是觀念上的,有些學者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切從物質出發,理解從實踐出發,就會陷入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這樣就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實踐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傳統的本體論哲學的知性概念思維轉變為實踐論的思維方式,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的,也就是說把實踐上升為思維方式,去解決一些抽象的問題,使得這些神秘的東西可以在實踐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最后,馬克思哲學變革的一個重點是將哲學的重心由怎樣解釋世界轉變成怎樣改變世界。馬克思認為:“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引起了哲學界的思考。馬克思《手稿》的全部思維旨向是揭示“勞動”的具體性,他又在《提綱》中對實踐進行了高度抽象,隨后又與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將勞動和實踐進一步深化和理性具體化。中國哲學界興起了大的思潮和改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主要就是與馬克思強調的實踐、人的主體性、人的感性活動相符合,這些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強調人的學說,實質就是發揮人的能動性、人的創造性、人的主體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當代價值主要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這個意義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比較的突破點來理解。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第159-16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版,第一卷,第67-68頁.